◎ 丁志刚 / 邓爱玲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广东惠州第十一小学)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更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瑰宝,作曲家们利用这一文学形式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体现着古代文人的思想内涵。古诗词艺术歌曲利用艺术创作手法,将诗词与曲调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而秦西炫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以李白的唐诗为出发点,艺术价值极高。
秦西炫,1922年1月出生于杭州,少年学习成绩优秀,在数学方面犹有天赋,立志要成为一名数学家,但有一天被一幅爱因斯坦拉琴的图片所吸引,不禁对音乐心生向往。1937年,秦西炫师从俄籍小提琴家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1940年考入燕京大学数学系,课余时间除了跟随托诺夫学习小提琴以外,还向留美归国的音乐系老师许勇学习和声学理论,有了和声学理论的支持,给他日后的作曲之路开辟了新的天地。1944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专作曲系(今上海音乐学院),从此便真正开始了他的专业音乐之路。由于在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他创作了《春夜洛城闻笛》、《爱之酒》等艺术歌曲及部分钢琴小品。
秦西炫创作的艺术歌曲利用中国古典诗词含蓄典雅的意蕴、抑扬顿挫的节奏这一特质,将诗词与音乐完美结合。特别是对唐代李白的诗词情有独钟,因为李白的诗词本身具有广泛的文学流传性和歌唱性特点,将李白诗词为蓝本,谱写旋律,创作出艺术歌曲。这样创作出来的艺术歌曲具有浓厚的音乐韵味和文学色彩。因为艺术歌曲本身对歌词高标准要求,旋律与歌词要紧密贴合,才能让听众印象深刻产生共鸣,达到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秦先生的作品擅长用音乐来表现诗歌的意境,注重古诗词韵律与音乐相结合,把诗词中最细腻、感人的地方用音乐表现出来,使其旋律像是从歌词的朗诵中自然流露出来,达到了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在秦西炫的艺术歌曲中,其歌词和旋律完美融合的主要手法是依字行腔。《静夜思》就是依字行腔手法,歌词“床前明月光”声调为“平平平仄平,其旋律线条也是呈抛物线状。“疑是地上霜”声调“平仄仄仄平”,其旋律线条呈波浪形,按照语调的起伏进行上行二度、下行三度的音程。旋律走向与诗词语调相符,符合我们朗诵的习惯。
这首作品中,秦西炫以丰富的音乐符号把诗词意境、情感体现描写得淋漓至尽致,使诗词和音乐完美的结合。从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可以看出秦西弦歌曲的创作中充分考虑歌词与音乐两者结合,这样所创作出的作品既符合诗歌的朗诵习惯,也符合歌曲的演唱表达,既刻画了音乐主题,也挖掘出音乐的内涵。
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在艺术歌曲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可分割、互为补充。在秦西炫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他比较偏爱分解柱式以及和弦的运用,通过音乐的变化发展,表现音乐作品,在整体上提升艺术作品的内涵。
《静夜思》是一首思乡之曲,演唱的旋律声部相对简单,节奏相对没有过多频繁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表达歌词意境,在歌曲的前奏部分,声乐主体部分的旋律在低声部逐渐引进主题,描写美丽的月色和独身的自己,更加突显出主人公的思乡之情。结尾的部分钢琴伴奏采用流水似的十六分音符表达自己对家乡绵延不断的思念。
秦西炫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上体现了钢琴伴奏与旋律声部共同承担塑造音乐形象的任务,精致的钢琴伴奏有助于刻画音乐形象、表现作品主题、丰富作品的表现力。甚至在某些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远远超过声乐演唱。秦先生的钢琴伴奏不仅继承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而且将西洋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文化融会贯通,同时,将间奏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发挥了承上启下、连接过渡的作用。
⑵在地下害虫严重,玉米丝黑穗病发病也重(发病率大于5%)的地区,要采用“千斤顶”拌种,再用再用富尔玉穗宝进行种子包衣,同时在播种时还要每667平方米用锌硫磷颗粒剂2~3公斤随种肥下地。
作为声乐演唱者,在表达古诗词艺术歌曲时,不仅要掌握歌词的意蕴,还要掌握科学的声乐技巧。
1、呼吸与音量的平衡
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歌唱是呼吸的艺术。正确的歌唱呼吸是一切唱法的共性与科学性。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所表现的是一种远客思乡的感觉,采用柔板,歌词速度相对缓慢。这就要求演唱者要有扎实的气息功底,尤其是对气息的控制要做到游刃有余。演唱时喉头稳定、气息深而灵活。在曲子的前半部分的力度记号为“p”,“mp”。起音唱第一句时要用软起音的方法,每一句呼吸一次,演唱时要用平和的语气和均匀的气息来完成。第三句要用渐强的语气把它完成,所以更要把气息吸得深。此时横膈膜要提起,小腹收紧,运用吸气与呼气的对抗才能唱好此句。最后一句速度逐渐缓和下来,到渐慢结束。尤其是唱“故乡”两字时要运用叹气,气息沉下来。随着音乐气息逐渐减弱,最后一个音延长到气息用完。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
2、共鸣与音色的调配
“共鸣对嗓子音量的贡献,比呼吸提供的重要得多,也比声带的大小、发声力量重要得多”。②共鸣决定着歌唱音色的好坏,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几乎是决定性的因素。共鸣决定歌唱音色的好坏,特别是音色的不同变化。在声乐演唱中,各个腔体需要有机结合,不能孤立使用,但是可以根据声音的需要,把各个共鸣腔体有机地协调起来。
在演唱《静夜思》这首歌曲时,前两句歌曲的音域在中低声区,这就要求歌唱者运用胸腔共鸣,每一字要落在胸腔,感觉胸口以下空、松、通,这样的处理方式音响效果好,音色纯净。歌曲第三句“举头望明月”中,音区在中高声区,要迅速调整好共鸣腔体,打开头腔、咽腔,脖子和后背之间要像一根柱子一样挺直,再结合气息,一种松弛、圆润、通畅、明亮的音色就产生了。结尾的部分“低头思故乡”,旋律较低,采用跟前两句一样,以胸腔为主,从胸口往下叹着唱,这样的胸腔共鸣在中低声区结束,给人留下一种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1、字正腔圆
声乐是一门音乐化的语言艺术,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古诗词艺术歌曲一般都“字少声多”,因此歌词的每一个字都非常重要,一定要表达清楚每一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做好“吐字、收声、归韵、”才能表达清楚歌词的意境。在演唱中国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利用中国民族的语言发音和科学的发声方法相结合,并且深入分析中国语言、语境、语调,讲究韵味,才能准确的表达歌词意境,才能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韵味表现出来。
在表达秦西炫的古诗词艺术作品时,首先,要咬准字头。也就是汉字的声母部分。中国的汉字声母多以辅音开始,辅音是在发音时口腔受到阻碍而发出的。在《静夜思》这首艺术歌曲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举”、“前”、“乡”,是牙音:j、q、x,它们的用力部位是舌面与牙。其次,唱圆字腹,也就是把口腔、咽腔打开。例如在歌曲《静夜思》中要注意“疑”、“是”、“低”、“思”等。这些汉字的发音要把字腹唱准,也就是舌面要贴住前硬腭,使舌面与牙背面相抵而阻挡住气息发出声音。最后,字尾归韵。也就是乐句结束的时候,字要归韵。这首《静夜思》中要注意“床”、“明”、“光”、“霜”、“乡”等,要把归韵到“ang”上。
2、抑扬顿挫
做到“抑扬顿挫”的细腻处理,对于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抑扬”和“顿挫”紧密联系,共同表达着古诗词的高低起伏、曲折变化,使得古诗词富有了艺术表现力,增添了古诗词的韵味,展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在演唱秦西炫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我们应仔细地品琢,灵活地运用抑扬和顿挫的表现手法,将韵味和风格表现出来。
在《静夜思》中,其节奏划分和平仄排列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此曲为4/4拍,速度较慢,柔板,除了句与句之间较长时间的呼吸停顿与演唱和钢琴伴奏的旋律交替停歇之外,在句内也大量运用音高相同的两个音,做不同节奏型来置换,将古诗词中独特细腻的韵味表达的淋漓尽致。这首曲子除了在演唱时节奏的顿挫与诗词朗诵时的停顿是基本一致之外,旋律线条的走向和诗词本身的平仄也基本相似,全曲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表现出古诗词律动的线条、优美的曲线。秦西炫歌曲的旋律线条适合古诗词韵律的抑扬顿挫,声音从抑到扬,通过歌词顿挫,使诗句获得鲜明的音乐形象,优美动听的旋律。
秦西炫谱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注重音乐形象,以简练精致的作曲技法思索诗中音韵、音乐语言精练、结构层次清晰。秦西炫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体现了音乐家个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要求演唱风格要不断创新,表现出音乐家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注 释:
① 秦西炫.秦西炫艺术歌曲集[M].华乐出版社,2007,9:序.
② 秦西炫.秦西炫音乐文集[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