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琪璿,吴丽江,梁宇明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梅州 514031
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语音障碍是影响英语听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客家方言影响着学生的语音语调,产生各式各样的错误,从而造成听力困难。本文从语音学的角度分析客家方言对学生听力水平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英语主要通过重音计算时长,而汉语则以音节为判断依据。在汉语中,每个汉字都是一个节拍单位,所有音节均需重读,因此音节的数量便对句子的时长起到直接的影响。学生读每个字的发音频率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每个字均需重读才能完成整个句子的阅读。可见汉字的朗读均需清晰有力,对客家方言的朗读也是如此。相比较而言,英语单词可重读,也可弱读,而其中重读音节具有核心的影响作用,弱读只作为重读的辅助。在两个重读音节之间,非重读音的数量不等,但所占据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便称为“等时距”节奏。可见英语句子所需要的阅读时长主要需依据重读音节的数量而定。
从调查中可知,以英语句子为例,学生如果按照朗读汉语的习惯,会将句子的所有单词均清晰读出,重视每个音节的发音。但英语中的介词、连词等虚词无需重读,因此对于“to”这类单词,便需进行弱读处理。在开展听写训练时,也是由于弱音问题,学生往往会疏漏弱读处理的单词,从而严重影响听力效果。尤其客家方言对学生的发音影响,学生往往在朗读英语时无法按照规定的语调和语流开展英语朗读,同时在接受听力训练时,也无法相应抓住英语句子中重读音节与弱读音节的关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英语句子结构地把握,难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单词与整体意义。
汉语的音节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音节之间的独立性较强,且声调也制约了汉语语音难以形成连续性。我国不论是说普通话还是方言,均追求吐字清晰,发音标准。也正是上述汉语发音特征,成为学生开展英语学习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英语的音节具有相当的连续性与线性特征,这与汉语或方言的发音特点背道而驰。这便导致学生在方言发音的影响下,也无法实现英语发音的连读。这种发音方式的背离也导致学生对听力内容产生较强的陌生感,从而直接影响听力练习的效果。如进行“Even if some of these kids can’t get to college”例句的听力练习时,大多学生会将even if发音成[‘ivn if],而按照英语的连读习惯,在遇到辅音[n]与元音[i]相连的情况时,单词便需进行连读处理,因此正确的发音应为[‘ivni f]。同时这种连读的处理时间较短,且出现频率较高,在第二与第三音节中间不存在间隔,因此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学生便无法将[‘ivni f]与even if进行对应,这便导致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句子甚至整篇文章的内容。
英语中的某些因素在客家方言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因素。汉语中的因素主要为声母、韵母及声调。声母主要为辅音,韵母主要为元音。英语的基本构成元素为音位,包括元音和语音单位两种。因此对于英语中音位数量的界定还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有的研究人员,如J.S.Kenyon认为英语中有44个音位,而A.C.Cimson则主张有47个音位。客家方言中的/n/、/m/与英语中的音位能够对应,但长短元音则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音位。
如单词strength,字母th组合发音为/θ/,这个音无法在客家方言中找到对应音节。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将方言中的s代替θ进行发音。从教学实践可知,多数学生会受到方言发音的影响,将[‘strεnθ]读成[‘strεns]。因此在这种读音习惯的影响下,学生在接受听力练习时,便会对听力材料中的/θ/产生陌生感,无法快速确定对应的单词和字母。可见,学生一旦在听力内容中遇到方言系统没有对应音节的音,便会显得难以分辨单词和句子含义,在听力中显出更为被动的状态。
首先,高校可通过在校内开设英语角、聘请外教进行教学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更为专业的英语学习环境,综合听说练习内容,促进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加强听力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其次,高校可基于当前自身的教学水平,采取更为专业的手段,联合线上与线下两种途径提升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让学生在交流中能够准确发音,从语音学的角度加强发音练习,因此作为听力训练的辅助。最后高校可围绕英语听力练习开展教研项目,加强语音学的研究与教学力度,从根本层面辅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发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知识研究的兴趣,通过更为深入地研究和锻炼改善听力问题。
首先,教师应从自身角度纠正发音方式,摆脱方言对英语发音的负面影响。教师可系统对比方言发音与英语发音的异同,着重讲解正确的发音方式和技巧,有意识地规避客家方言对英语发音的误导,从而让学生在日常发音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听力材料的发音特征,最终降低在进行听力练习时遇到的困难。其次,教师可在语音学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专项听力训练,针对日常学生容易产生发音误区的音节进行重点练习。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会提升对该音节的识别和理解能力,从而准确掌握听力内容,破解听力障碍。再次,可围绕英语语音及听力等方面开展主题活动,丰富学习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语音模仿竞赛、单词听写或者英语听力等竞赛活动,从不同角度开展学科基本技能的练习,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英语的学习增添多样化的色彩。在活动的辅助下,学生会自然拉近与英语发音的距离,使英语听说作为日常的交际工具,这样再进行听力练习时,便会极大地消除陌生感。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英语的标准发音进行模仿,先具备发音的积极意识,然后深入练习发音技巧,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随时辅助学生纠正发音误区,从而让学生将正确的发音技巧应用于发音练习中,以真实的发音材料为载体,让学生能够自然掌握英语语音及语调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从而促进提升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还需有意识地为学生创建英语听说的锻炼途径,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将英语听说练习进行有效地拓展。如果没有理想的语言环境,便无法刺激学生实现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可利用标准的英语演讲音频材料作为学生模仿和纠正发音的素材。当前网络平台为学生创建了更为开放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从网络途径获取学习资源,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对英语原声资料进行模仿练习,从而提升听说能力。此后教师还应主动为学生创建运用听说能力的途径,在规划具体的教学环节时,为学生预留出自主展现听说能力的机会。在学习形成一定的语音训练意识后,教师便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如教师可在每周带领学生参与英语角活动,并配置相应主题的内容和设备。学生可基于既定的练习素材进行重要词汇和短语的练习,然后跟外教学习正确的发音方法,并以小组的形式围绕主题开展讨论活动,在检验自身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学生可在相互评价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英语的听说技巧进行研读,并实现能力的提升。
最后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在语音学的理论指导下形成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辅助学生完成语音方面的练习。多数学生对语音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准确,大多是跟着教师练习几遍音标,缺乏相应的专项练习。由此导致学生对英语发音中的连读、简化、重读等发音技巧相对陌生,同时在客家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下,学生更难以掌握标准的英语发音。主要体现为:后鼻辅音n出现在元音前,便会导致前后鼻音混淆,将元音鼻音化处理。此外在方言的影响下,多数学生还会将元音/e/读成/i/,这样类似于get、seven等词汇便会读成/git/、/sivn/,这种发音习惯会对听力训练造成较大的影响。教师发现上述问题后,需结合语音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从而让学生摆脱方言发音的误导,明确自身的改进方向。
首先,学生应侧重提升自身的听力技巧方面的训练。为有效提升对听力内容的掌握效果,学生应以整体掌握听力内容为目标,对产生错误的部分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反复练习,从而避免在后续的训练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此外在完成听力训练时,学生应侧重通过听力的原文内容进行模仿和跟读练习,从而提升对语音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同时还需注意摆脱方言对自身发音的负面影响,在日常发音练习的过程中因更有意识地克服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通过不断地练习,提升对听力内容的把握能力。其次,学生还需积极参加各类英语学习与交流活动。如学校开展的英语角或者英语听力竞赛等,通过实践练习发现自身的待改进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英语听说能力,形成理想的英语听说能力。
总之,从语音学的角度分析,为了保证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要重视结合学生实际,要有效地研究方言与英语听力之间的关系。在有效地分析客家方言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影响过程中,本文结合具体实际,科学地进行了实践研究,希望分析能够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