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利英
摘 要:现如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凸显,显然不能与现代教育教学相适应,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方法则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与青睐,将其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并从把握提问时机、提炼教材设问、鼓励学生质疑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具体路径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问题是对基础知识的凝练和概括,问题教学法能够通过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全面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说,广大的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顺应教育教学发展和变化的趋势,树立起科学的观念和先进的思想,主动推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革新,以真正实现问题教学法的实践运用,以助力高中物理教学效能的全面提升。
一、把握提问时机,调动学生思考兴趣
问题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才能够展现出其应用的价值和效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求知欲望。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端正对课堂提问的态度,转变过去随意提问的方式,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合理地预设,安排好课堂的各个环节和内容,进而抓住问题和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握学生的具体思维状态,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发生障碍或者偏差、学生产生倦怠心理等时机进行提问,从而给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冲突,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让学生可以排除思维故障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学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相关的现象。上课后,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们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随着课程的推进,笔者再引出一些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增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此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趁着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笔者再提出问题,消除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排斥,促进学生们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这样,笔者通过把握提问时机,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兴趣。
二、提炼教材设问,强化学生知识理解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与教材课本进行有机且紧密地结合。这就需要高中物理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全面且深入地研读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课本,把握其中的知识内容,并从其中提炼出重点、难点和要点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来实现精心地设问,保证问题的启发性、发散性和有效性,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证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启发和驱动下,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中深化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授“功率”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功率的概念以及利用公式的计算,由于本节课程的内容与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上课后,笔者先为学生们引入一些生活实例,并带领学生们对其进行分析。随后,笔者再从教材中提炼一些问题,引出做功快慢的概念,如,李老师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有一次李老师比较着急,采用跑步上楼的方式,只用了40s,那么两次做功相同吗?提出问题后,笔者会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思考时间,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这样,笔者通过提炼教材设问,强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鼓励学生质疑,完善学生学习方法
问题教学法不仅仅在于教师向学生的提问,同时还应当包括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从而有效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从根本上摒弃“以师为本”“师道尊严”等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肯定并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习空间和探究机会,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提出内心的问题和质疑,深入到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去,以完善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動能和势能”时,本节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那么学生们的问题则会积累得越来越多。对此,笔者在课堂中设置了学生质疑环节,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问题,针对学生们的问题,笔者会集中讲解,优化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程的知识。这样,笔者通过鼓励学生质疑,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教师革新教学策略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广大的高中物理教师应当顺应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的趋势,把握全新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物理学科特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展开思考、探索,以实现把握提问时机、提炼教材设问、鼓励学生质疑等策略的实践和运用,真正实现问题教学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发挥出问题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黄国安.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145.
[2]雒志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9):235.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代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