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生
(江苏省泰州市鲍徐中心小学,江苏泰州 225300)
德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的道德成长与全面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宋代,司马光就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观点,凸显了道德的重要性[1]。我国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针对德育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然而从当前小学德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学校在德育中未能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严重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曾言:“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作为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防线,德育在义务教育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极为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学校均将德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及稳定的教育模式。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小学德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德育理念滞后。德育是作用于学生思想的教育,与智育有着本质上的差别[2]。但部分教师未能深刻认识到德育的特殊性,存在德育理念滞后的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德育工作仍以强行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主生成,容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心理。
其次,德育主体单一。德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小学生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当前德育工作的开展多以学校为单一主体,家庭及社会的教育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弱化了德育工作开展的效能。
再次,德育资源缺乏。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德育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契合小学生认知心理的德育资源的支持。当前小学生德育普遍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仅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主,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最后,德育方法陈旧。现阶段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方法为主,即教师向学生讲解德育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模式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德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且随着德育实践的不断推进,小学德育的内涵也日趋丰富[3]。因此,基于学生成长的小学德育必须以整体性原则为基本要求,一方面要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制订德育规划,优化德育方案;另一方面,要丰富小学德育的内容,使德育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防线。例如,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始阶段,价值观尚未成型,所以德育要肩负起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又如,意识形态教育。德育中要融入意识形态的内容,借此来塑造学生积极阳光的精神风貌。
小学德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所以,学生不仅是德育的对象,更是德育的主体。对此,我们要从以下三点凸显小学德育的主体性原则:首先,坚持德育围绕学生。小学德育的开展要契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方式,以小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的内容、方法来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其次,坚持德育服务学生。德育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立足点,发挥好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最后,坚持德育依靠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并引导学生将道德准则融入日常生活中,彰显德育的实践特性[4]。
受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然而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笼统化的现象,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相同的德育模式,这使得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坚持针对性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德育工作,就成为提高德育效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例如,问题学生一直都是小学德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生不但不接受教师的“说教”,而且容易有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从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德育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理念滞后是影响小学德育实效,弱化德育在学生成长中作用的主要障碍,因此,更新德育理念就成为推动德育工作深层次开展的客观需要[5]。首先,要树立联合培育的理念。除学校外,家庭、社会乃至政府都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主体,联合培育机制的构建则是实现“1 +1 >2”培育目标的客观需要,政府要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提供便利。其次,要树立资源开发理念。具备德育价值的资源极为丰富,学校要重视相关资源的收集工作,并不断拓宽资源收集的范围,将网络空间中的资源如影视资源、图片资源、文献资源等作为收集的重点,构建契合小学生德育规律的资源库,并根据德育开展的需要,建立资源分类机制。最后,树立共同成长理念。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成长。学校要重视师资队伍考核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注重对教师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等基本内容的考核,并设置完善的考核指标,以量化的形式将师德呈现出来。
学校作为教育育人的机构,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德育则是当前学校必须践行的重要任务。学校的教育机构属性及专业化优势使得其必须在小学生德育中发挥主体作用[6]。因此,学校需要从明确德育目标、细化德育内容等角度,打牢学生德育的根基。此外,家庭与社会也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我国古代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并形成了以家风、家训为代表的家庭教育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针对家风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重视子女的德育,尤其要以身体力行来给子女做好示范。社区教育源于美国,是弥补学校教育不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形式。社区教育以社区为阵地,以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为主要力量,对当前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社区要全面参与到小学生德育中,丰富与拓展小学德育的资源、阵地。
资源建设是推动小学德育,助力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7]。对此,学校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丰富德育资源。首先,发掘历史资源。伟大的历史人物具有跨越历史的影响力,是推动德育开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国历史名人资源丰富,如屈原、苏武、颜真卿、岳飞、辛弃疾、张秀夫、张煌言、史可法,他们身上都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向导。其次,发掘文学资源。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广泛的阅读是小学生学习、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如此,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德育的有效资源。因此,学校需要深刻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课外读物来弥补当前德育中内容的不足,让学生在文学读物乃至其他历史人文读物中受到道德熏陶。最后,发掘榜样资源。毛泽东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榜样教育以鲜活的案例为教育资源,学校借助榜样人物的言谈举止及光辉事迹实现教育作用,能够弥补理论教育的不足,提升学生的接受效果。
小学德育取得实效的重点在于方法,传统的理论授课已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对此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丰富德育方法。首先,开展实践活动。当前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主要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大类,校内实践以校园为实践阵地,开展难度较低,易于把控,能够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比较常见的活动形式有:校园学习雷锋周、爱国诗歌朗诵活动等。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并且逐渐从网页媒体如新闻网站向手机App 转变,如腾讯新闻客户端等;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需求,正在推行媒介融合工作。换言之,当前已进入新媒体时代,注重新媒体在小学生德育中的应用是当前的重要思路。学校可以注册以德育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让学生予以关注,定期发布与德育有关的文章、视频,如每天在公众号发布一则与爱国相关的文章,使德育工作更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德育是保障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内容。但从当前德育现状来看,其在理念、主体、资源、方法等层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弱化了德育服务学生成长的作用。因此,学校要转变德育理念,探索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德育机制;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资源,从而提高德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