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琴音乐艺术探析

2020-12-02 19:14贾剑蕾
管子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琴曲泛音古琴

贾剑蕾

(山东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古琴的名称最初为琴,又名绿绮、丝桐、焦尾、七弦琴等,因其历史年代十分久远,后称之为古琴。汉代桓谭在其《新论·琴道》中曰:“八音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由此可见,古琴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中的优秀代表,被视为华夏正声、元音雅乐,其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礼记·曲礼下》载曰:“士无故不彻琴瑟。”千百年来古琴一直被文人士大夫高度尊崇,其地位列文人四艺的“琴、棋、书、画”之首。古琴具有清高淡雅的艺术气质,古朴悠长的独特韵味,高远深邃的音乐意境,文人义士或抚弦而歌,或写景叙事,或直抒胸臆,无不展现出其无穷的音乐艺术魅力。

在悠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古琴逐渐发展形成了众多的不同琴派,各种古琴艺术风格丰富多姿,精彩纷呈。有关于古琴的音乐艺术研究从古至今从未停下脚步,古人先贤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献资料,以及《琴赋》《琴述》《琴清英》《琴经》《溪山琴况》《琴学丛书》等多部著作,近现代的古琴名家更是对古琴音乐艺术多方面研究、笔耕不辍。本文拟通过对古琴的音色特点、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流派三个方面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琴音乐艺术的本体特征。

一、古琴音乐的音色特点

古琴是通过弹奏琴弦为主要发音的振动源,琴弦与琴体共鸣箱结合产生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它既具有弹拨乐器“点状性”的发音特点,又具有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线状性”的发音特点。这种“点”“线”兼具的发音特点,使得古琴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音色。古琴有效的弦长大约为110cm,因此,其相应的振动幅较大、振动时间也较长,这就形成了发出的余音连绵悠长,令古琴的声音音色别具韵味,回味无穷。古琴的音色古朴沉静,音域从第一弦的C到第七弦的d3,较为宽广。从不同的音区音域来看,古琴的高、中、低音区具有不同的音色特点:低音区的音色浑厚有力、深沉苍茫,余音连绵不绝;中音区的音色宏实圆润、古朴悠扬、富于韵味;高音区的音色清亮纤丽、激昂饱满,富于穿透力。这种音区音色的对比运用于琴曲中能够使音乐更加的生动丰满鲜活,例如,相传为晋代阮籍所创作的琴曲《酒狂》,乐曲的旋律在不同音区交替变换,低、中、高三个音区相互交织,描绘了阮籍在当时政治黑暗的统治下,时常“醉于酒,隐于狂”,酒醉佯狂的神态,表达了他内心积郁,愤懑不平情绪。

古琴属于一弦多音、多弦无品的乐器。根据取音的方式不同,其音色分为散音、按音、泛音三种。这三种音色各具特点,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

散音,即空弦音,是左手指不按琴弦,仅以右手指弹弦使全弦振动产生的音。因古琴有根七弦,故有七个散音,以正调为例,这七个音依次为倍徵、倍羽、宫、商、角、徵、羽。散音的共鸣性较强,能够使琴弦琴体得到充分的共鸣,声音响亮,但是音色相对来说比较松弛,缺乏一定的紧张度。散音的音色深沉浑厚、余音绵长,犹如大地之敦实,故“散音法地”,取“地德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散音的音色松沉旷远、静悠苍茫,犹如太古之音,令人起远古之思。

泛音,是左右手相互配合的一种演奏方法,即左手指虚按徽位之琴弦,不实按下去,右手在左手指虚按的同时弹同一根琴弦,如此所得之音称为泛音。泛音奏法有效地抑制了全弦振动,保留了所虚按徽位处为波节的振动模式。泛音以琴弦的1/2处,即七徽为中心,向两侧弹奏泛音依次升高。古琴每一根琴弦的十三个徽位上皆可演奏泛音,加上一徽和十三徽两侧可演奏的“暗徽”泛音,古琴泛音共计有一百一十九个。泛音的音色晶莹空灵、清亮飘逸,仿若天宫仙音,谓之“泛音法天”。泛音的高音区音色清脆松润,高远缥缈,犹如风中铃铎;中音区音色清澈明亮、幽雅轻盈,犹如轻击玉磬。古琴的泛音之多,泛音音色在琴曲中应用之广泛,是古琴音乐的一大特点。例如,在古琴名曲《平沙落雁》中,乐曲的开始和结尾都采用了整段演奏泛音的手法,来描绘大自然的景色。

按音,也是左右手相互配合的一种弹奏方法,即左手实按琴弦于琴面,右手同时弹出的音。古琴音乐中按音运用得最多,大部分旋律由按音来完成,按音的音位有一百四十七个。按音的音色和散音相比较而言不够响亮,其余音共鸣也比较弱一些,但是按音的音色温润厚实、丰富多变。按音的演奏技法众多,因此是三种音色中最为丰富细腻,最具表现力的一种。古琴的按音最具特色的就是“走手音”,即右手指弹弦的同时左手按着琴弦滑动所发出的声音。“走手音”可以使弹出的声音呈线性状的、可持续变化的音韵。这种富于韵味的音色如同人之细语,婉转生动、细腻悠长;又如人之心境,思绪万千、复杂多变,故谓之“按音法人”。

古琴的这三种不同音色,可以根据琴曲的音乐艺术表现需要结合使用,通过不同音色的呈示与对比的手法,塑造立体丰盈的音乐形象,表达丰富生动的音乐意境。例如,古琴名曲《梅花三弄》就是充分运用了散音、按音、泛音三种不同的音色,赞美梅花的傲雪凌霜的优秀品格。乐曲的第一段,《神奇秘谱》注释的小标题为“溪山夜月”,前段采用了空弦演奏,散音深沉旷远、悠静古朴的音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色降临、暮钟杳杳、疏影暗香的大自然景色;第二、四、六段,是梅花的主题旋律音乐,注释谓之一弄、二弄、三弄,三段均为整段的泛音奏法,用泛音的晶莹清澈、空灵飘逸的音色分别表现梅花高洁安详和寒风摇曳的动静姿态;第三、五、七、八、九、十段是主题音乐的展开,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按音技法,用按音丰富多变的音色层层递进,展示了梅花冰姿傲骨的风采。

二、古琴艺术的表现形式

古琴艺术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琴歌

琴歌是有歌词的琴曲(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306页。。它是用古琴为歌咏伴奏的古琴弹唱形式。这种抚琴而歌的艺术形式历史久远,早在先秦典籍中已有记载。《尚书·益稷》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春秋时期有琴歌《阳春》《白雪》,相传为师旷所作。汉代的蔡邕创作《琴操》歌诗五曲,其中《九引》《十二操》等即为拊琴而歌。唐代以诗词谱作的《渔歌调》和《阳关三叠》等琴歌流传至今。宋代的姜夔创作了琴歌《古怨》。明清时期,印刷术的兴起,出现了《琴书大全》和《神奇秘谱》等大批琴谱,其中记录了不少的琴歌。建国以后,老一辈的琴家查阜西、吴景略、王迪等,打谱整理记录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歌,出版了琴歌的乐谱和专著。琴歌的艺术特征有别于其他的歌曲形式,刘明澜先生在其文中分别从音乐风格、旋律以及节奏三个方面阐述了琴歌特点,即具有简淡的风格特征、吟诵性的旋律和散文化的节奏(2)刘明澜:《中国古代琴歌的艺术特征》,《音乐艺术》1989年第2期。。《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琴歌这种艺术形式很好的将诗歌、歌唱、琴律结合于一体,既能用歌声直抒诗词之意,又能表现古琴具有歌唱性的“线状性”特点,因此,是一种优美又独特的古琴艺术表现形式。

(二)独奏

独奏是古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指一件乐器的单独演奏(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早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了专职演奏古琴的宫廷琴师,例如师旷、师涓和师襄等等,在民间也有著名的琴家,例如雍门周和伯牙。伯牙弹琴,能使“流鱼出听”“六马仰秣”,钟子期听其琴声曰“洋洋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二人因琴结为知音。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古琴独奏曲,例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这些充分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琴就已经发展成为了独奏乐器,不仅演奏技术具有相当高的水准,而且表现力十分丰富,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汉魏南北朝时期,古琴独奏艺术有着重要的发展,出现了《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古琴名曲。其中《广陵散》是一首叙事性的大型古琴曲,乐曲结构规模宏大,演奏技巧多变,音色丰富多样,音乐对比鲜明、波澜壮阔、气势恢宏。这一时期著名的琴家有蔡邕、阮咸、嵇康、阮籍、司马相如等。隋唐时期,曹柔将“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太古遗音》)的古琴文字谱改进为减字谱。记谱法的革新,使得当时的古琴曲目得以保存流传下来,对古琴音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琴家有董庭兰、陈康士、陈拙、赵耶利等,琴曲有《离骚》《昭君怨》《颐真》《风雷引》等。董庭兰是唐代著名的琴家,其琴技琴艺之高超、音乐表现力之丰富、盛名天下之广,从唐诗中可见一斑,李颀、高适等诗人纷纷写诗称赞,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其名声的高度赞扬。宋元时期的琴家有郭楚望、毛敏仲、许理、耶律楚材、赵匡义、赵佶等,琴曲有《潇湘水云》《楚歌》《山居吟》《忘机》《醉翁吟》等。其中,《潇湘水云》是宋代琴家郭楚望创作的著名琴曲,乐曲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忧国忧民的思想,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表现方法,描绘了烟波缥缈、天光云影、水天一碧的变幻景象,赞颂了美丽的大自然。明清时期,由于印刷业的发展,古琴谱和古琴谱集得以广泛流传。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古琴曲,例如《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水仙操》《龙翔操》等,琴家有徐和仲、严澂、张岱、徐常遇、金陶等。近现代,古琴的演奏技巧有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琴派,著名的琴家有张孔山、黄勉之、杨宗稷、王溥长、查阜西、管平湖等,琴曲有《流水》《关山月》《长门怨》《秋风词》《醉渔唱晚》《忆故人》等。

(三)合奏

古琴的合奏形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常用于雅乐中,在宫廷朝会、典礼等仪式时演奏。《诗经·小雅·鼓钟》曰:“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诗中描写了琴与钟、瑟、笙、磬等乐器合奏共同演奏雅乐的场面。汉代,古琴用于《相和歌》的伴奏,其表演形式《宋书·乐志》记载:“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由此可见,那时是由打着节奏人的演唱,伴奏采用琴、瑟、筝、琵琶等丝弦乐器和笛、笙等竹乐器。隋唐时期,琴运用于九部乐、十部乐的合奏中。琴除了在大型的器乐合奏中使用,还用于小型的器乐合奏,例如:琴瑟合奏、琴箫合奏、琴埙合奏,以及琴阮合奏等。

三、古琴艺术的风格流派

在古琴悠长的艺术发展历史中,由于各个地区区域音乐色彩不同、民俗民风不同、师承脉络不同、琴学传谱不同、风格特点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古琴流派。早在唐代,著名的琴家赵耶利就对古琴的流派做出阐述,收录在宋代朱之文的《琴史》中:“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4)朱长文:《琴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98页。由此可见,在唐代,吴派和蜀派的古琴演奏艺术风格就俨然不同,江南地区的琴声清丽婉转,流畅徐缓,有国士的风范;四川地区的琴声跌宕急速,像汹涌的浪涛,有当世俊杰的风范。发展至现代,古琴流派林立,主要有九嶷派、虞山派、广陵派、浦城派、蜀派、诸城派和岭南派等九大流派。

一个发展成熟的琴派要符合传承脉络清晰、演奏风格鲜明、有自己的传谱和琴学理论,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影响力等特征。例如九嶷派,诞生时间为清代,诞生地在北京,其命名源于创始人“九嶷山人”杨宗稷的自号,杨先生乃一代琴学宗师,不仅琴艺精湛,而且琴学渊博,著作颇丰,著有《琴粹》《琴话》《琴学漫录》等。九嶷派第二代传人代表为管平湖先生,管先生的琴技、琴学造诣尽得杨宗稷先生的真传,打谱抢救挖掘了一大批古琴古谱,使众多千古绝唱的古琴名曲得以重新响彻华夏大地。九嶷派第三代传人代表为王迪老师,师承管先生,深得真传,编著有《琴歌》《管平湖古琴曲集》《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等,王迪老师打谱挖掘古代琴歌、创作整理新琴歌,对琴歌的保护和发展贡献非常大。九嶷派第四代传人代表为杨青老师,师承王迪老师,编著有《琴颂诗经》《琴梦红楼》《学古琴》等,杨老师长期致力于古琴教育(尤其是少儿古琴教育),对推动古琴的教育和琴歌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关于九嶷派的风格特征,杨青老师在《学古琴》中讲到“运指苍劲坚实、注意板眼、极富韵律感,讲究吟猱节奏”(5)杨青:《学古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年版,第214页;许健:《琴史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1-282页。。九嶷派时至今日已经桃李满天下,在全国、乃至海外弟子众多,成为当今琴坛最具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由于流派不同,即使相同的琴曲,由不同的琴派演绎,其艺术风格也会迥异。例如,著名的琴曲《流水》同为九嶷派和蜀派的代表曲目,九嶷派的《流水》潇洒雄健,蜀派的《流水》则峻急奔放。许健老师在其《琴史新编》中认为:1.琴派是艺术成熟的标志。2.琴派是琴学繁荣的结果。3.琴派在发展中推陈出新。4.琴派是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综合体现。因此,不同的的古琴流派,令古琴音乐艺术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极大地促进了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古琴艺术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古琴从取音的方式来看有按音、泛音和散音,这三种音色交替变换,吟奏出一曲曲千百年来华夏元音雅乐之正声,演绎出流水知音佳话、广陵千古绝唱、梅花傲骨凌霜;古琴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皆弦而歌”的琴歌弹唱,又可以是抚弦吟猱的器乐独奏、合奏,不同的表现形式诉出了的别样的艺术情怀;古琴的艺术风格流派纷呈、源远流长、百家争鸣,使得古琴艺术不断地走向繁荣。

古琴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乃至整个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宋代的陈旸在其《乐书》中曰 “琴者,乐之统也”,其地位可见一斑。历史源远流长的古琴构建起了一个拥有琴技、琴艺、琴论、琴道、琴谱、琴律和琴器等等内容完备,且具有丰富深厚内涵的音乐艺术体系。古琴,这件历史悠久的华夏乐器,凝练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其音乐艺术价值十分值得我们努力学习和探寻,从而使得这一古老而又优秀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地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琴曲泛音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夜的钢琴曲(六)
寻访千年古琴
一曲低语诉衷肠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趣趣相连赏古曲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