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顺福
“工夫”或“功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朱熹曾专门思考并回答过“工夫”问题:“所谓功夫者,不过居敬穷理以修身也。”(《朱子语类》卷二十八)这段话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工夫的内涵——居敬是方法、穷理是内容、修身是目的——,从而全面地回答了工夫的内涵。工夫能够使人修身以成人。因此,学术界常常将工夫当作一种修身方法。工夫固然是一种修身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修身方法都是工夫。传统儒家十分重视修身的目的。为此,他们提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方法,如《大学》中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为了达到修身的目的,先秦儒家也十分重视持敬的方法。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敬是为孝、成仁的基本手段。在孟子看来,“恭敬之心”是礼的本源。因此,在先秦儒家那里,修身观念至少包含了两项内容,即目的和方法,其中,成人为目的、持敬为方法。但是,它唯独缺少了“穷理”一项。穷理项的出席或缺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穷理即穷得天理。穷的行为主体是人或人心。穷得天理,即人心与天理的汇通。其中,人心是一种气质之心,即,它不仅是人的“知觉”心,而且是一团“血肉”。这种人心是一种相对的存在物。而所得的天理则是绝对存在,即,天理是永恒的、普遍的、无限的存在实体,为绝对存在。人心与天理的汇通,是相对人心与绝对天理的相遇。这种相遇,理学家称之为工夫。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它也是一种超越。心、理汇通,使人心变为道心,人类从生物人、自然人转身成为真正的人。故,朱熹曰:“‘格物是梦觉关。格得来是觉,格不得只是梦。诚意是善恶关。诚得来是善,诚不得只是恶。过得此二关,上面工夫却一节易如一节了。到得平天下处,尚有些工夫。只为天下阔,须着如此点检。’又曰:‘诚意是转关处。’又曰:‘诚意是人鬼关!’诚得来是人,诚不得是鬼。”(《朱子语类》卷十五)一旦经历了诚意的工夫,人便从鬼转身为人。工夫是“觉”:人类从动物生存转身为真正的人类的生存。因此,穷理一项,并非一项单纯的内容,它是一个决定项:人心有了天理,人类便从生物性存在者翻身成为人的存在。穷理是人类成人的标准。这也是天理本身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天理在人便是性。性或人性乃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根据。我们因为有人性而成为人,我们因为具有天理而成为人。天理是人类的本质根据。早期儒家重视持敬、强调修身,却没有穷理内容。而宋明理学,在上述二项的基础上,添加上穷理一项,从而升华了传统儒家对人的生存的理解。因此,完整的工夫内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鉴于工夫理论的重要性,我们在2019年12月20-21日邀请了相关学者聚会济南,举办了“论道稷下:儒家工夫论”工作坊。《管子学刊》籍此组织了一组专栏文章。来自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的路德斌研究员的《化性起伪:儒家荀学派的工夫论及其取向》,将修身论看作是工夫论,讨论了先秦儒家的工夫论或修身论。文章提出了先秦儒家的两个方向或两个传统,即,孟子的唯理主义和荀子的经验主义。文章重点从过程、方法和枢纽等角度全面地讨论了荀子的修身理论。文章材料详实,部分观点较有启发性。来自广西财经学院的陈林副研究员的《“中和新说”后朱子工夫思想的发展》,探讨了理学工夫论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工夫论。文章首先批评传统的“用‘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来概括朱子的工夫思想”的做法,提出了朱子的工夫论应该是“知先行后;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并进,敬贯通始终”的理论体系。文章观点独到,颇具创新性。来自西北民族大学学术新锐赵玫讲师提交的论文是《朱子中和新旧说转向的再审视——从“方往方来之说”到“识仁”与“持敬”》,从文献角度审查了朱子的中和新旧说争论问题。文章认为,“自丁亥年(1167年,朱子年三十八岁)开始,朱子思想中出现了‘识仁’与‘持敬’工夫的认识转向,这标志着中和新说思想已经开始酝酿”。这是考据与论理相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