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论析

2020-12-01 16:10
南都学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高端化所有制高质量

杨 小 成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1]高质量发展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相对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涵盖领域更广、涉及面更宽,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更困难。对于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理论界在阐释和解读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不再赘述。本文关注的是,现实中对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一些疑虑、困惑和误解,其表现如下。一是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搞产业、品牌、产品服务的高端化,把高端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方法手段。二是认为高质量发展强调绿色和共享,这些必然给企业带来高成本高负担。三是认为所有制性质决定企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其中,一种看法是国有企业凭借规模经济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不能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解决“好不好”的问题靠民营企业;另一种看法正好相反,认为民营企业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退场了。四是在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中,有偏离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和淡化高质量核心问题的迹象。这些观点和做法若听之任之,不正确引导,恐危害极大。本文就产品服务高端化、企业成本负担、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高质量发展的衡量评价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将高质量发展研究引向深入。

一、片面高端化不等于高质量发展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由于缺乏品牌和创新能力,企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利润微薄。随着发达国家去债务化、再工业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企业国外需求日渐紧缩,加之在国内市场上没有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引起的消费结构变化,造成中国供给体系整体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工业品价格下跌,企业效益下滑[2]。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加大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领域的投资力度[3]。同时,很多企业提出各自所谓的产业、品牌或产品服务高端化战略。

如果把高端化理解为企业从产业、品牌、产品服务的相对低端向相对高端不断攀升的过程[4],那么这样的高端化,本来就是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关键是不能片面高端化,片面高端化表现如下。一是虚假的高端化。企业并不真正关心产品服务质量,寄希望于精细包装、广告宣传和明星效应等手段提高产品服务价格。二是形式上的高端化。依靠传统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规模效益等方法进行高端产业、品牌或产品服务生产。已有研究显示,2009年政府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由于各个地方扎堆跟进、盲目扩张等原因,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和分产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均呈下滑态势,整个产业呈现“轻技术创新,重规模扩张”的低端化发展趋势[5]。三是不协调的高端化。有的企业创新得不到产业链支持,失去改进产品质量的机会。有研究者指出:“国内一些复杂的高端装备和工程技术密集的核心零件之所以迟迟不能实现进口替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试制的产品找不到试验性用户和初期市场,因而无法在实际应用中逐步完善技术。”[6]还有的高端产品服务确实档次高、质量过硬,但与消费者需求不匹配,得不到市场认可。总之,这些片面高端化的后果,是资源的错配、浪费,成效甚微,往往不得不半途而废,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

值得说明的是,一些企业提出,要用产品服务高端化助推高质量发展,严格地说,这是对高质量发展的一种误解。从广义上看,高质量发展既可以是发展的结果,又可以是关于发展的方法和要求,即关于发展的一种方法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实现动力转换和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讲,这里高质量发展是方法论,是解决新时代面临新问题的新思路。因而二者关系应倒过来说,即要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思路促进企业高端化战略。

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思路促进高端化,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宏观层面上政府在做顶层设计时,针对高端化要重视几个环节。第一,培育国内市场。在结合实际科学选定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后,要用政府采购、消费者补贴等政策着重培养国内市场,为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强大的市场支撑,使国内市场成为先导型而不是模仿跟随型消费市场。第二,整合产业链。要结合资源禀赋状况,整合和构建新的产业链,重塑产业组织结构,避免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和低端环节的浪费型投入。第三,鼓励企业提供多层次的产品服务。在高端化的同时要适当兼顾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尽可能提供满足各类群体需要的多样化产品服务。比如,在高速铁路“八纵八横”背景下,人们渐渐习惯乘动车、高铁,但一些“慢火车”因为便利了沿途农民,赢得了人们的称赞[7]。另一方面,微观层面上企业要有所作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附加值来自于技术创新和对客户潜在需求的发现和满足。企业要在不断积累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要素品质,或者花大气力引进新的高质量生产要素。要鼓励创新,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创新激励体制机制。要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生产环节。目前数据已明确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五大生产要素之一[8],要充分发挥数据在产品设计、研发、加工、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大数据在挖掘消费者偏好方面的强大优势。另外一点,与外向型企业不同,本地企业面对的是有限市场空间,产品结构调整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实际状况,不宜过于超前。

二、高质量发展不等于增加企业成本负担

有观点认为,高质量发展既强调绿色又强调共享,那么企业环境治理成本和人工成本肯定上升,成本负担会加重,这个问题下面分别加以说明。我认为,二者虽同为高质量发展所强调的主要要素,但在轻重缓急上有性质上的不同。

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9]5,生态红线,不可触碰。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9]99即便从纯经济学角度看,要求涉及污染的企业,在治理污染方面增加投入,甚至停产整改,以减少外部不经济,矫正市场失灵,也是正当合理,恰如其分的。切不可曲解为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再者,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释放市场空间本就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关于共享,不能片面认为只要共享,不要发展,与之相反,是既要共享又要发展,且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在这一点上,不妨观察一下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践。2018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10]。由于社会普遍担忧这将增加企业人工成本,使企业处境更为不利,结果不到两个月,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表示,保持原有征收政策不变,抓紧研究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方案,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11]。2019年4月1日国务院出台《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规定可以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即自2019年5月1日起,企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可降至16%。预计当年可减轻养老保险费负担1900多亿元,减轻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缴费负担1100多亿元[12]。这再次彰显了“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13]9的科学论断,没有发展,就没有共享。“分配优先于发展”,“这种说法不符合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13]12。

实际上,政府一直在大范围降税减费以降低企业成本。特别是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试点地区范围和行业范围不断扩大,最终覆盖全国范围内的所有行业。2017年7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档次不断简化、税率不断降低。2018年5月1日起,一些行业增值税再次降低,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税基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清理各种涉企收费,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14]。2017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调查显示,随着降成本政策持续发力,企业税费、融资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等出现一定程度下降,有效抑制了制造业成本快速上升势头,企业总体负担有所下降,多数企业对减负政策的获得感较高[15]。进一步而言,降税减费只是直接地减轻企业成本压力,一些深层次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将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深入,还会持续降低。其中包括:间接成本,如企业承担的第三方检测费;机会成本,如企业因准入限制不能从事某项经济业务而造成的潜在利润损失;隐性成本,如灰色支出;时间成本,如审批程序烦琐冗长所造成的损失[16]。

另外,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企业降成本逐步获得强大的科技支撑。比如贵州省基于大数据运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实现进一扇门办全部事,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该省一家名为“货车帮”的公司利用互联网平台撮合空车与货源匹配,2016年1—10月减少空载率6%,降低物流成本5%[17]。总而言之,高质量发展正在不断地降低企业成本压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经营环境,当然,企业生存发展终究离不开自己的质量效益。正如习近平指出:“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13]116

三、不能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论企业高质量发展潜力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效率之争,一直悬而未决,相似争论也在探讨高质量发展问题时出现,即谁更能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谁更能促进创新?民营企业支持者认为:第一,民营企业在高速增长阶段发展快,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也会一样;第二,国有企业靠规模经济可以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不能解决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这个“好不好”的问题;第三,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所以没有创新动力,市场化程度低靠行政垄断或资源垄断过日子,所以没有创新压力,既无动力又无压力,就谈不上创新能力。国有企业支持者则认为:第一,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自发竞争优势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市场经济高度组织化及创新优势;第二,不能说创新动力强,创新能力就强。创新主要靠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性质无关;第三,由于投入大、周期长、技术外溢性强,重大基础性创新活动一般由国有企业先行推动。

本文认为,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有无作为,不应由所有制性质去论定,所有制性质也不适合作为划分依据。首先,所有制性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决定企业的一切方面。企业千差万别,尤其是民营企业为数众多,从小微企业、上市公司到科技巨头,在规模、实力、产权结构、经营理念上参差不齐,不可能一概而论。同时,甚至也不能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方面。比如,创新活动对企业至关重要,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所有制性质究竟是什么关系,目前实证研究尚无定论。毕竟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且过程复杂的经济活动,各个企业面对的市场结构、机会条件、微观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各不相同,每一细小环节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现实经济活动中,在创新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二者之中均有之,不得以退出市场的,二者之中也均有之。其次,二者也不全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无须作此比较。比如,在产业链上有许多民营企业为国有企业配套;在重大技术研发上国有企业往往先行突破,民营企业随后跟进;国有企业的人员、技术等要素经常流动到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所用[18]。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共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后,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完成,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数量和比重大幅增加,比如2018年浙江省省属企业改制后,混合所有制比重为70.7%[19]。接下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在量上继续增加,而且在内涵上进一步深化,尤其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将加快由“混”向“改”转变[20],因而两种性质不同的所有制经济融合程度会越来越深入。在此背景下,仍纠结于以企业所有制性质论优劣,也不合时宜。

但是这种僵化过时的观点,仍然不时以各种面目出现,干扰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如近两年的“民营经济离场论”搅得人心不安。该观点认为,民营经济已完成历史任务,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将越来越大[21]。实质上,我们既不能论定民营企业发展会差,也不能论定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混合就灵验。这种新式的所有制性质决定论,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危害极大,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有针对性地进行批驳。广而言之,“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是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都要坚决反对”[22]。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巨量和多样的市场需求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它们有各自发挥优势作用的领域,可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国内市场,各种所有制经济都要找准定位,主动融合,谋求创新,抢抓发展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各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共同建设。“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23]不能把民营经济排除在外,当然也不能刻意排挤外资企业。坚持开放是我们成功经验之一,也是高质量发展要求之一,在资金和技术不再像以前短缺的情况下,要研究怎样更好地利用外资。

四、不能淡化高质量发展核心问题和偏离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

高质量发展得怎么样,需要评价,通过效果评价总结经验找到不足。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涵盖动力、质量、结构、效率、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个维度,怎样去评价发展质量问题,是一个全新课题。有学者认为,虽然高质量发展本身是一个具有相当模糊性的概念表达,不可精确度量,但是基于对模糊值的估量可以确定今后努力方向[24]。同时,一些地区正在试点高质量发展效果评价,基本上采用以往各类评估的评价办法。具体细节略去不谈。结合学术界研究和各地试点情况,本文认为有一些思路和做法问题值得商榷。

其一,对高质量发展内涵把握上,不能过于强调全面性,淡化核心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13]23。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我们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盯住经济增长这个核心问题。目前我们只是“转向”而不是“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25],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大而不强。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我国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13]22如同前一阶段“快”与“调整”的关系,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起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最要紧的是经济有活力,有竞争力。“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13]33因此,创新才是核心问题。创新效率、经济活力等才是效果评价中的重中之重,这个一定要在设计评价方案时凸显出来,不能将它淹没在繁杂的指标体系中。

其二,不能忽视经济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背离基本的理论原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必须处理好的重大经济关系。目前在民生方面,应坚持的原则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体现在收入分配领域,就是“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26]。这样,在评价人民生活与高质量发展关系时,就不能片面认为收入越高越好,社会保障指数越高越好。是否同步才是评价的要点,要将协调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其三,要坚持客观性,不能偏离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那种认为高质量发展最终是以人民满意为目的,于是刻意添加社会满意度指标的做法,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发展的目的不等于发展本身。既然评价的是高质量发展,就要聚焦于高质量发展本身的基本要素。以为这里添加满意度指标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民就高兴就满意,实则不然。“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13]5。说到底,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顺便补充一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这里不是说要忽视人民的满意度幸福感,而是说只有把它们置于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才是可信可靠的,才经得起历史检验。

其四,选择的变量要与指标含义高度匹配,同时不能把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混为一谈[27]。比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能代表创新效率的实际情况。这一点前文已指出高端产业的低端化问题。再比如,研发经费与生产总值之比、企业研发支出增长率等属于过程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创新效率。

总之,还要继续在评价思路和评价方法上下功夫。高质量发展评价无论在思路、方法、过程、结果上,只有做到明确、可信、公认,才有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深思的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要求我们全面、系统、整体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这正是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的方法论。为什么不可以转换思路,不再把评价当作排名的依据,而是当成寻找今后工作努力方向的依据,那么只要根据多个维度原始指标数值的各种比对结果,很多问题就可以一目了然。这样,工作中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28]也就有了可靠保障。

五、结语

相对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复杂课题。本文仅针对上述在认识和践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四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归纳、剖析和纠正。就产品质量而言,片面高端化只会导致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并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原则;就成本而言,高质量发展诚然包含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但并不等于增加企业成本负担,而且随着政府降税减费和深层次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减轻;就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而言,各类所有制企业既有各自的优势,又以各种形式融合发展,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能简单地以所有制性质论企业发展潜力;就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评价而言,要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因而在评价思路和评价体系上就不能淡化创新这一核心要素或者偏离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此语境下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以要素升级和科技创新为抓手促进产品质量高端化,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依托减轻企业成本压力,通过消除各类偏见和歧视,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同时,积极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使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当然,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展开和理论研究的跟进,人们对高质量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将会不断深化。

猜你喜欢
高端化所有制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模式探究
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与公司治理分析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后工业化时代上海制造业发展定位和对策研究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简析制约我国眼镜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