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现实困境与纾解

2020-12-01 16:10
南都学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战略农村大学生

薛 江 谋

(南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的总纲领和重要抓手,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和基本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是重要基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聚天下人才而用之。”[1]这充分说明了人才资源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的重要潜在力量。由于外部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等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分析其困境及成因,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纾解策略,以期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和亿万农民一起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促进农业强、增强农村美、实现农民富,全面激活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人才资源的支撑是关键。而大学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资源,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是一项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农村就业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来支撑,要解决人才问题除了培养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是重要的举措。目前农村人口的基数虽然大,但农村人才的大量流失,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使得农村的人才储备和人才素质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广大农村呈现出乡村振兴主体缺位、内在动力不足等制约瓶颈。因此,大学生农村就业通过农业技术开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基层治理、乡村文化建设等途径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青年大学生凭借年轻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以及新的管理理念、经营方法和技术素质等提升了农村的人力资本,为破解农村人才需求的困境提供了现实的保障。

(二)大学生农村就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进农村美、实现农民富

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兴力量,拥有现代化的知识结构、科技能力、市场理念和技能优势,再加上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这都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途径。正如笔者曾指出的:“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学生的支持,人才不足始终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3]尤其是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学生农村就业能够将农产品与网络销售相结合、将农产品与商超销售相结合以及将农产品与特色旅游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而且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了体力型农业向智力型农业的转变,带来了更多的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民致富。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发挥现代媒体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绿色种植、绿色发展的理念也会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随之提高。这一过程既是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更是农村产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的实现过程。

(三)大学生农村就业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区域就业扎堆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大城市就业压力大,人才竞争激烈,就业市场供过于求。而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对人才资源求贤若渴。在这种严峻现实下,大学生农村就业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大城市“人才过剩”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还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发展空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大学生农村就业也会促进乡村经济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带动更多的人群更好地就业,促进农村和农业更好的发展。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大学生农村就业,“一方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促进基层治理与建设;另一方面,为自身发展、施展才华寻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使得自己在服务家乡发展,承担大国责任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我职业生涯的提升与发展”[4]。因此,大学生农村就业,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在实现社会价值中也更好地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现实困境及制约因素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时代乡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得广大乡村成了一片更有可为的热土,为青年大学生农村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开辟了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新的天地,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新方向;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人才问题,为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此外,还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优化了城乡人力资源结构,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的多元化,进一步解决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目前大学生农村就业依然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和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渠道太窄、形式单一,大学生农村就业政策保障不健全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我国“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各项政策也在不断完善,支农、惠农、便农、强农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目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渠道仍然以“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政府主导项目为主,市场化的岗位(如到各种农村组织或乡村的企业就业等)数量较少,形式也比较单一。较窄的农村就业渠道和单一的就业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和聪明才智,因而不能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此外,地方政府针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保障政策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政策待遇落实不到位等让大学生在农村就业问题上顾虑重重,如一些基层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农村就业中的落户、建档、档案托管、“五险一金”等配套服务跟不上,基本的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再加上城乡之间收入的差别,上升通道不畅通——“下去容易,上来难”等都成为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拦路虎”。

(二)社会对乡村的歧视性偏见影响深远,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社会氛围不浓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讲:“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1]但人们对农村固有的观念就是“自给自足”“面朝黄土背朝天”,条件艰苦,缺乏生气和活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辛苦地劳作。跟城市相比,农村属于落后地区,既没有高收入也没有好声望,回农村就业不是体面的工作,而是没有能力的表现,父母和亲朋好友也会觉得没有面子,甚至觉得大学等于白读了。这些歧视性的偏见导致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氛围不浓厚。

(三)高校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支持措施不到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市场就业的影响下,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越来越明显,大部分高校都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城市优越的岗位上就业,在考虑为农村发展培养人才方面重视力度不够。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中,缺乏专门的农村就业知识教育和农村就业政策宣教,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引导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上,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农村基层的需要不匹配以及当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技能的倾向,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农村基层就业的技术能力。部分高校教师自身的就业观念存在偏颇,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因此,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高校在机构设置上,缺乏相关的管理机构来引导师生关注乡村发展,激励教师开展相关研究,深化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知,积极引导学生到农村就业,甚至对于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农村就业项目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

(四)大学生自身对农村就业缺乏正确的理解,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愿不强

青年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对农村的发展状况和农村就业的基本情况都缺乏正确的认知。很多大学生对农村的认知只是来自学校教育、电视、网络媒体等渠道的被动认知,而很少深入实地去了解当下真实的农村,因此认知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约87%的被调查者对农村的就业政策不太了解;89%的被调查者都渴望在城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城市出生的大学生被调查者中91%对当代农村的认知程度相当低,85%的城市出生大学生和73%的农村出身大学更愿意在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就业。由此可见,在城市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城市大学生因为从小在城市生长,缺乏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知和了解,不愿意在农村就业;农村大学生由于长期在校学习,逐渐疏离农村,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越来越生疏。再加上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农村大学生考入大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跃出“农门”,脱离农村在城市找到一份收入稳定、体面的工作,融入城市生活。青年大学生既没有看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提供的就业机遇,也没意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村资源丰富、生活压力相对较小以及农业现代化需求下的就业优势。因此,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农村就业的正确认知,也没有足够的意愿到农村就业。

三、克服大学生农村就业障碍的纾解策略

针对以上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各方面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制约因素,我们在思考和探索克服大学生农村就业障碍的纾解对策时也应该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入手,探析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拓宽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渠道,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保障体系

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农村就业问题,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出台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可行措施,千方百计地拓宽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渠道,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相关福利待遇(如减免助学贷款、延长带薪休假等),缩小城乡就业待遇差距,制定实施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长效激励机制,包括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时优先考虑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在职考取研究生加分等,扶持一大批青年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成为农村青年企业家,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保障体系,畅通“大学生村官”的上升渠道、来去自由等,使到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有可预期的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吸引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要切实将制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甚至要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保障各项优惠政策能够顺利实施,让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真正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真正增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愿。

(二)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营造“知农、尊农、重农”的良好社会氛围

现阶段,我国乡村的基础硬件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包括科教文卫、生存生活条件跟城市相比依然差别较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下,乡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富民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日益兴盛,乡村新型服务业崭露头角,这都是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之所在。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以及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把近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面貌的变化进行充分宣传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的农村,体验当代农村的魅力,熟知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充分理解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时代价值。尤其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模范先锋,传播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正能量,营造出全社会关怀、支持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业,激发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热情,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能力和素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把服务乡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支持力度,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人才。正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倡导的“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5],这既是高校的重要责任,也能进一步拓宽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首先,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或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为引导和实现大学生农村就业奠定基础。其次,在机构设置上,有条件的高校要设立农村研究院,建立健全相关的研究和管理机构。在引导师生关注“三农”问题研究的同时,课程设置上也可适当增加与“三农”相关的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课,增强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整体认知。此外,在高校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程中应该增加农村就业创业的相关模块,讲清讲透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增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知识教育和意识培养,增强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外,还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参与社会调查、观摩农村基层选举、义务支教、法律普及、科技推广等形式多样、更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深化大学生对“三农”的认知,增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主观意愿。

(四)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增强自身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和本领

当代大学生“00后”居多,他们思想观念多元、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强,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对未来有独特的见解,但功利意识也比较强,合作意识薄弱。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就业形势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自己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自觉将个人的成长发展和社会的真正需要相结合,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务社会、奉献青春中成就更好的自我。有农村就业意愿的大学生要关注农村就业的发展潜力和良好资源,看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前景,努力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要结合农村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自身农村就业的素质和能力。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大学生农村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要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农村就业,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战略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