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霞
摘 要:在新一轮课改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对初中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教学必须注重能力和品格的培养,讲究利用有限的时间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文章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常见教法为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应对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和品格,能够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适应其一生所生存的社会,这种能力和品格就应当是抽象的、可指导解决众多问题、处理很多事情的思想、方法,教师都知道,这些非具体的内容是需要化为具体并假以时日才能为学生所内化的。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地图的判读能力、区域的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谐人地关系的观念、发现地理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不比其他学科少,但时间不多,每周只有两节课,这更需要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因此,教师掌握各种规律作延伸,采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等,就成为课堂上的必然。常规的教学环节则常常蕴含着很多可供挖掘的培养机会,所以探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深入研究其在实际运用中的技巧与效果,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鼓励花式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的共识。初中地理虽然课时少,但内容不多也简单,若能推动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是很有用的,因此我十分注重这一学习方法。根据初中生学习地理的特点,我采用榜样法、活动法、分散法等进行示范和推动。例如,我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各种学习方法,把文字有趣有用的,按照原文读给大家听;或把既视感强的内容做成视频放给学生看;再把效果不错的、自己也有心得的,整合后介绍给大家。比如“复习黄河,你想象自己从源头巴颜喀拉山脉,乘一条小船出发,两岸长满了绿油油的青稞、豌豆,山坡上有奔跑的藏山羊,有低头吃草的牦牛,为啥呢?因为人家海拔高啊,很快顺流而下来到了一片‘桃花源,那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会我掉下一个瀑布,一会掉下一个瀑布……”这是原文介绍的。又如整理了一下某位老师的经验:如果要梳理各地的相关地理知识,可以对照地图,首先按照气候条件进行划分,区分常规的和特殊的进行排列,这样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了,又比单纯地看文字记忆印象更深。当然,这样的介绍并非最终目的,主要还是想鼓励学生们,以模仿继而创新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能让自己学得轻松的方法。所以我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多以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能吸引他们高质量完成的兴趣点,且每次安排的量都不会大,一定限于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时,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其中一个是“了解中国地势的特点,认识它对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接着,我让学生课后在地图上找到自己家乡在中国地势图上的位置,并说说这一地势对家乡气候、河流和交通的影响,这既能帮助学生读图和认知区域,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过程。
二、注重质量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一方面有鼓励学生向每天相处时间最长的同学寻求及时的帮助,解决问题,符合学习及时性特点;另一方面也寄托着教师能以小团体的形式,带动好学上进、主动多思的班级学习风气的希望。但要让这种方法运行起来并不容易,教师要做好花费一定时间的心理准备,这对于每周只有两节的地理课是比较奢侈的,但考虑到一般在新生入学不久,摸清学生情况后就可以开始了,初期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四人一组交流时,虽然说了交流的内容,就是将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可很多学生就一句话“没问题。”我说:“如果没问题我就问了。”问题一出口,我就感觉到自己对学生的逼迫,当他们急忙回答“不不不不”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必须改变方式,给他们更具体的指导,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先做‘同步练习,或者‘课课通,把其中不会做的提出来,就是最好的问题;还有在看教材的过程中,放慢一点速度,不要一晃而过,那么其中就可能会有一些不懂意思的词句,这也是问题。”在这个提示下,学生们的提问思路日益清晰,随着对这两种提问熟练程度的增加,问题的来源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所提的问题也因发自学生内心而有质量。然后我再结合练习上、作业上的题目,与学生们分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需要我们掌握的,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善于发现有用的问题并知道怎么解决。在合作学习中,我不仅让学生探究教学内容,也会抽时间让他们讨论学习方法及其运用。我从来不会用记录的方式,约束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中来,因为这就是另一种逼迫,所以我一般会在学生学会交流什么、什么时候交流后,建议他们建立一本优秀收藏本,里面记录自己平时遇到的优秀解题思路、别人好的学习方法、经自己整合后的适合自己的学法等,上课时,若遇到学生没有答题思路、需要新的启发,忘了学过的内容,需要复习弥补等的时候,我就会适度地“开启优秀”,让学生们想想他们的收藏中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
三、引导深思寻找规律
深度思考是学习达到了一定境界之后方有的活动,学生必须十分熟悉地理知识,形成一定能力后才可能有独立的深刻思考,而不仅只是借助别人的想法。目前初中生学习地理,多只重视对教材上现有结论的记忆、理解和运用,通常不会脱离课本进行实地的观察或对媒介上看到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对生活中的地理关心的不多,关联的少。对此我非常注意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梳理,在他们解答问题后,通常会问问“你是怎么想到的?”或者“能不能给我们说说你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当他们养成了注意思维过程的时候,培养核心素养的“基肥”也就培育好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讲的是从往常工业中剥离出来的“高技术产业”,独立成节说明它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与工农业还是有紧密联系的。在教学第二个内容“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时,我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中两个问题分别是“分布在哪些地区”和“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从教材上找到答案。为了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将分布原因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我继续追问:“你能发现它跟工业的分布有什么关系吗?”这个问题很容易,原因的第一点就是“工业基础强”,但后面的问题才是关键:为什么要跟工业有关联,那跟农业有关联吗?为什么?其实正儿八经的回答并不是重点,主要是希望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脑子里构建一张知识网,而不是学过之后,只懂得零星的地理知识,这是学生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良好底子。
在入行不久教学时,我经常会考虑到多占用地理学习的时间,会不会影响到其他中考科目的学习,因为平时确实偶有听到有类似的议论,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我發现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各学科之间的学习是相通的,不仅学法可以通用,就是知识也是相互帮衬的,因为我也听到学生说,某某老师上课会说,我现在要先帮你们补地理、补历史,因为这些都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因此现在我的教学完全处于放开状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题,鼓励他们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引导他们思考寻找规律,这些全都不怕占用课外时间。我相信,只要教学不采用“题海战术”,只要它是思维性的,各科就只会相辅相成,而且这种辅助还会出现在学生步入社会后,甚至延伸至他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这应该就是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晓星.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读书文摘,2017(25):292-293.
[2] 夏大莉,董进国.课堂教学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