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社会心态状况的实证研究

2020-11-27 10:05何安明翟培培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压力感信任感教养

何安明,翟培培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导致了社会心态的剧烈变动[1]。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心理基石[3]。青少年正处于生理迅速发展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此阶段很容易出现问题[4],同时青少年又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承担者。了解青少年的社会心态状况,对把握当代中国思想观念情况和理解未来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变迁有重要意义[5]。此外,社会心态状况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6],为了更好地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对青少年社会心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心态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国内尚未有统一的观点。杨宜音认为,社会心态一般指在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社会类别中的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感受,以及社会价值取向[7]。王益富等人认为社会心态的操作性定义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作用于社会群体,产生的具有弥散性和去变性的社会心理感受与反应[8]。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以社会心态为主题和关键词分别搜索到文献13000余篇和2700余篇文献,以“青少年社会心态”为主题和关键词分别搜索到26篇和0篇文献,说明现阶段国内对居民社会心态研究较多,而对青少年社会心态关注相当不足。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现实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用大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实证性地对当代青少年社会心态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量化结果进行质性分析。

二、样本选择与问卷调查

(一)样本选择

从广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江苏省四个省的11所高校(广东工业大学、山西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平顶山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新乡机电专科、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濮阳职业中专、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省、湖南省的6所中学(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南阳成达中学、河南油田四中、湖南省株洲中学、商城县双辅镇一中、中原艺术学校)发放并收回3446份数据,其中有效数据3104份(有效率90.00%),样本基本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样本基本分布情况(n=3104)

(二)研究工具

采用王益富和潘孝富编制的中国人社会心态调查问卷[8],问卷包括六个维度:生活满意感(10个条目)、社会压力感(14个条目)、政府信任感(36个条目)、社会公平感(6个条目)、社会安全感(8个条目)、社会问题感(28个条目),共计102个条目。按照Likert五点计分法,其中社会问题感和社会压力感维度采用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说明社会心态状况越好,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7-0.92之间。该量表在本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97,六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1、0.94、0.98、0.86、0.92和0.89。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量化研究结果

(一)青少年社会心态的整体状况

采用SPSS22.0对青少年社会心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青少年的社会心态整体状况及其六个维度得分均高于量表中点值,其中社会心态状况、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和社会公平感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量表中点值一个标准差以上。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青少年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

(二)青少年社会心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为考察青少年社会心态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是否独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年级、家庭所在地、父母教养方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1. 青少年社会心态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对不同性别青少年在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进行差异检验可以发现,青少年社会心态、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维度在性别变量上的t检验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2.43,p<0.05、t=6.87,p<0.001、t=4.41,p<0.001),表明青少年在社会心态、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男生的社会心态、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2.青少年社会心态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检验

对独生和非独生的青少年在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进行差异检验可以发现,青少年的社会心态和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在是否独生变量上的t检验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4.23,p<0.001、t=2.27,p<0.05、t=2.59,p<0.05、t=4.36,p<0.001、t=2.99,p<0.01、t=2.13,p<0.05),表明独生和非独生的青少年在社会心态和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社会心态和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检验

3.青少年社会心态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检验

对担任学生干部和未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在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检验可以发现,青少年社会心态以及生活满意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变量上的t检验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2.78,p<0.05、t=3.76,p<0.001、t=2.42,p<0.05),表明担任学生干部和未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在社会心态以及生活满意感、社会问题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的社会心态、生活满意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检验

4.青少年社会心态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对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在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检验可以发现,青少年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五个维度在不同年级变量上的t检验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11.58,p<0.001、t=-5.37,p<0.001、t=-4.52,p<0.001、t=-3.95,p<0.001、t=5.91,p<0.001)。表明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在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中学生的社会压力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大学生的政府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5.青少年社会心态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对不同家庭所在地的青少年在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上进行差异检验可以发现,青少年的社会心态以及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的t检验达到了显著性水平(t=7.97,p<0.001、t=5.85,p<0.001、t=8.29,p<0.001、t=6.72,p<0.001、t=3.11,p<0.01、t=4.81,p<0.001)。表明不同家庭所在地的青少年在社会心态以及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在城镇的青少年社会心态以及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家在农村的青少年。具体情况见表7。

表7 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6.青少年社会心态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检验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自变量,以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均存在差异(F=11.15,p<0.001、F=16.83,p<0.001、F=4.56,p<0.01、F=9.51,p<0.001、F=7.27,p<0.001、F=3.57,p<0.05、F=2.68,p<0.05),进一步事后比较表明就“社会心态状况”因变量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社会心态得分显著高于专断型、放任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p<0.05,p<0.001,p<0.01),忽视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社会心态得分显著低于权威型和专断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p<0.01,p<0.05)。就“生活满意感”因变量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生活满意感得分显著高于和专断型、放任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p<0.01,p<0.001,p<0.001);忽视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生活满意感得分显著低于和权威型、专断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p<0.001,p<0.01,p<0.05)。就“社会压力感”因变量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社会压力感得分显著高于放任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p<0.01,p<0.05),忽视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社会压力感得分显著低于权威型和专断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p<0.05,p<0.05)。就“政府信任感”因变量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政府信任感得分显著高于专断型、放任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p<0.01,p<0.001,p<0.05)。就“社会公平感”因变量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社会公平感得分显著高于专断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p<0.01,p<0.001)。就“社会安全感”因变量而言,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社会安全感得分显著高于放任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p<0.01)。就“社会问题感”因变量而言,专断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社会问题感得分显著高于放任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p<0.05)。具体情况见表8。

表8 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检验

四、量化基础上的质性分析

(一)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现状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量表中点值,其中社会心态状况、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和社会公平感得分均高于量表中值一个标准差以上。表明青少年社会心态整体较好,这与刘红霞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可能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教育改革、民主监督、反腐倡廉和各种惠民政策,使青少年社会心态整体向好。此外,青少年在学校的培养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个人修养,也接触到了很多国家政策,法律知识,对国家发展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所以社会心态状况、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和社会公平感得分较高。同时,青少年尚未完全踏进社会,在独立面对社会相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困难和不安,青少年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青少年的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相对较低。综合来看,青少年社会心态状况整体较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青少年社会心态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通过对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社会心态、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社会心态、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高于女性。这与陈丹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这可能是由于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男性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事业上,较少顾及家庭琐事,很多女性不仅要照顾家人,还有自己的事业。另外,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中仍屡见不鲜,女性因为生育等问题,会在步入社会后,或求职过程中遭到歧视[10]。女性在生活中还可能遇到例如安全、性骚扰、生育等问题,这些成年人要面对问题在生活中会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压力和影响,所以男性的社会心态、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高于女性。

通过对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发现,独生子女的社会心态和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维度显著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的社会心态、生活满意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安全感好于非独生子女,社会压力感和社会问题感少于非独生子女,这与廖友国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1]。独生子女未来虽然在赡养老人问题上的压力会高于非独生子女,但是由于我们样本选取的是青少年,现阶段不会过多考虑养老问题。相反,在青少年阶段,独生子女的父母给予物质和精神支持较为丰富,对学习生活的关心也都很到位,家庭条件好,压力较小。“资源稀释理论”认为,多子女家庭由于资源遭到稀释,每个孩子可获得的资源相应减少,而独生子女承载父母所有关爱,有非独生子女难以比拟的丰富资源[12]。非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父母忽视,同时还要考虑到要和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的问题和家庭的压力,所以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压力感高于独生子女,社会心态和社会问题感得分低于独生子女。

通过对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发现,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社会心态、生活满意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说明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社会心态、生活满意感、社会问题感比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要好,这与董勤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学生干部负责班级管理,课余生活丰富,擅长与他人交流,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成就感,而学生干部职位本身又会对青少年起锻炼作用,磨炼其意志,使其心态会更加平和,更容易知足,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强,所以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社会心态、生活满意感、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

通过对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发现,中学和大学的青少年在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社会问题感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中学生的社会压力感、社会问题感得分高于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大都来自学习,大部分时间还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被家长和学校保护得比较好,较少关心和接触社会问题,认知、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而大学生的政府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能够了解到社会热门事件、国家大事和国家政策,社会经验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大学生对国家发展建设了解进一步加深,思维眼界进一步开阔,对国家、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认可度提高,逐渐形成独立的价值观、世界观,对于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能够理智看待,知道公平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也有时间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刘智文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个体发展是逐步脱离家庭步入社会的过程,当青少年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后,依恋对象转变为亲密同伴,成了安全感的新来源[14]。

通过对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分析发现,家住城镇的青少年在社会心态、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家住农村的青少年。这与刘天俐在2014年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15],可能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少年的社会压力感逐渐上升,由于资源匮乏,生活水平较低,农村的青少年相对城镇的青少年整体上处于劣势,在升学和就业的时候被区别对待,感受到差距,增加了社会问题感。而城镇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优于农村,城镇青少年享受到的社会福利也更多,政府各种惠民政策在城镇更加普及,压力相对较小,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压力感受到的也要比农村的青少年少,从而使城镇青少年的社会心态、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维度得分高于农村青少年。

通过对青少年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发现,不同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在社会心态及其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能创造出更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青少年情绪稳定,易与他人友好相处,而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正相关[16],所以权威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的社会心态、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社会安全感都好于专断型、放任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和青少年成长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17]。专断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对子女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子女发挥的空间很少,父母给予全方位的管教、安排和帮助,青少年少有机会发现问题,感受到的社会问题就相对较少,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避免把自己的准则强加于孩子,在做出决定时总是同孩子商量,并从不惩罚孩子,青少年在遇到问题和麻烦时习惯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概率也比较高,所以专断型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社会问题感得分显著高于放任型教养方式的青少年。

五、建议与结论

(一)建议

1.青少年应主动学习,提高自身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青少年正处在学习知识的黄金期,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应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电视、网络媒体、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取信息,多关注国家大事,同时客观看待各种报道评论,积极参与社区政策宣传活动。青少年应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各种社会舆论,不跟风,不盲从,保持自身良好作风,培养独立的人格,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到的教育会伴随其一生的发展,所以学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起来,避免“大、空”,将相关教育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第一,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不能一味地为了提高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第二,可以定期举办政治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动了解国家政策、社会形势,多关注政府的惠民政策,评选标兵,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第三,多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关注和疏导,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同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第四,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发现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加照顾,争取让每个青少年都有条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政府应不断优化改革,着力于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教育公平,极力减少社会中不公平现象,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政府应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平等的机会,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乡村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多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问题,减少农村青少年压力感。同时净化网络环境,构建网络文明,提升网民素质,普及网络文明行为准则,对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评选出榜样和模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避免不良言论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二)结论

青少年的社会心态状况整体较好,青少年的社会心态在性别、是否独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家庭所在地、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但生活满意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五个维度在年级上则存在显著差异。

猜你喜欢
压力感信任感教养
为何压力越大越能吃
教养方程式
灵魂画手
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
提升中学生与思品教师信任感的策略研究
海南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现状调查研究*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