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昳菁
自从1999年互联网这个概念被提出,人类就开始步入“智能时代”这个新时期,使得本已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广泛的国际合作往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而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核心都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语言与专业知识能够良好结合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此,大学生的外语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就显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重要和迫切。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一方面时代对于专业知识深厚、语言文化素质良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语言表达能力依然薄弱,创新能力等人文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仍然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为此,教育部分别在2004年和2007年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试行稿和修订稿,要求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加强大学生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来提升未来科技人才在国际间交流合作及竞争的综合实力。
随后,2011年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又提出了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再次,把培养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和具备高素质高质量的各类型复合型人才的发展方向提上了重要日程。
紧接着,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新思路,要求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这样的大发展背景下,培养语言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变得愈发重要。
2018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向智能校园演进,构建技术赋能的教学环境,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同时,对于“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一要求提出了新的高度。
综上可见,21世纪以来,从国家及教育部不断提出的教育要求和发展思路来看,在人工智能时代,多领域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是这个时代的培养方向。他们需要具备极强的多领域多学科理解力,国际沟通合作能力,良好的创造变通能力,以及极佳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而外语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证良好国际合作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理工科大学生是未来智能化时代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中坚力量,加强他们的外语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提升,更加关乎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强大。可现实是,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长久以来形成了“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等方面的特点,往往在校学习期间,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之中,能够用来系统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即便是大学英语课程这样在大一大二学生中普及率极高的少量外语类基础人文课程,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还是停留在出席上课考勤、做题通过校内期中期末考试以及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样的初级语言学习阶段。以至于毕业走向企业单位后发现,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依然无法满足现代职业对他们的要求,更加谈不上具有良好的外语人文素养。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国际间的合作和竞争愈演愈烈,作为将要走向时代前沿的有长远眼光的理工科大学生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在校期间,既要学好专业知识,又要提升语言沟通能力和语言人文素养,把自己训练成为“又专又通”的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根据本人在教学所在班级的一份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外语人文素养一般,其中有近80%的学生有想要提高自身的外语人文素养的诉求,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有想法无行动”,最终无法真正提升自身的外语人文素质。究其背后的种种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有些高校意识到了外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增添了许多可以选择的外语人文课程,比如:报刊选读、科技翻译、高级写作、高级听力、英美文学、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英汉互译等等,看似种类繁多,选择丰富,但是具体落实到单个的学生,他们可选的课程相当有限。一来他们有量大繁重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需要修课,二来有些理工科大学学生的修学学分有限,加上每门课的课程所能容纳的人数有限,最后能够时间上匹配又同时自己感兴趣的外语类人文素养课程可选项就变得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本来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可以选择的拓展类外语人文素质课程对他们来讲难度系数比较大,学生能够真正认真听讲,积极讨论,课后研习,从而提升自己外语人文素质的只是一小部分。而与此同时,仅仅为了课程考试的要求,一味“追求易课,避开难课”的学生数量却不容小觑。他们往往不求兴趣、不求弄懂,只要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至于是否学到知识,增加见闻,提升素养,他们不是很在乎。结果就导致了外语类人文素养课程学了,修了,但是离真正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目标依然差之千里。
根据本人在教学班级所做的调查,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调查比列2∶1),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认为提升外语人文素质的最好途径是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外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各类外语学科、知识讲座的聆听,各类语言互动活动的参加来实现。然而,在现实学习生活中,13%的学生对现有开设的外语类人文课程不感兴趣,27%的学生觉得因为课程设置问题导致自己可选的人文课程十分有限,更多的学生(60%左右)则受困于自身语言基础的薄弱,导致对外语人文作品阅读的欠缺,对各类外语讲座、活动参加的积极性偏低。结果就是学生们每每有心去涉猎,却止步于语言本身的障碍而对经典人文素材以及外语人文近距离接触机会望而却步,最终无缘外语人文素质的提高。
根据上文理工科大学生在提升外语人文素质方面所处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来看,大多数学生不是不想认真上好每堂基础课、拓展课,以期逐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但实际情况如前所述,是选课、修课的过程中总有种种困难最终导致意愿难以实现。要想全方位、多维度地普及理工科大学生外语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一定要使外语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外语的学习有其语言学习的固有特点,每周一两次的系统学习如果不加以平时每日的加强补充,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终将是一句空话。为此,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电脑、iPad、手机等资源,让慕课、SPOC课等网络平台课,以及iPad、手机微课、微信群课等音频视频小课成为传统外语基础课和人文拓展课的必要补充,会使大量渴望提升外语人文素质又苦于资源有限、时间空间受限的理工科大学生们在学习外语、提升外语人文素质的道路上获益匪浅。
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时代互联网+优势,依托网络平台把各种现有的优良网络平台课引进校园,并且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师生资源以及学科优势开发基于本校的校园平台课程,如校园MOOC,SPOC课程等等。
目前,大平台网络课程MOOC课程的开发,从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和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至今,可谓是风生水起。根据百度百科的数据显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九。而在2014年达到了65万人,增幅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授课模式显示了越来越强大的“受众广、资源多、内容丰富、有趣易学”等特点而为广大学生们所喜爱。随便打开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一系列的外语语言学习课程、外语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唾手可得。比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开设的《TOEFL Test Preparation:The Insider's Guide》,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设的《当代美国社会和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英语电影视听说》,北京语言大学开设的《外国文学中的女性》,湖北大学开设的《英语演讲艺术》,东华理工大学开设的《大学英语文化》,江西农业大学开设的《英语话农史——成语篇》,福建医科大学开设的《医学英语术语解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数字时代的商务英语写作》,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英语诗歌》,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的《语言学概论》,南京大学开设的《大学英语学术阅读》,湖北大学开设的《英语畅谈中国》,大连海事大学开设《英语漫谈海上新丝路》,外交学院开设的《英语政论》等等,真是地域广博,种类繁多,特色鲜明。这些来自各个高校的特色英语语言文化课程在互联网这个平台的支持下走进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他们的语言学习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然后,大网络平台课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如何筛选、如何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MOOC,有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未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立足自己的师资资源、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学生开设满足本学校学生需求的网络课程显得尤为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特定理工科大学的大学生们,有些名校的名课可能难度太大,要求太高,如北外的语言学课程、南大的学术英语课程等等,而一些特色学校的特色语言类课程又可能完全无关于自己的专业学习、素质培养,如医学英语、农史英语等等。为此,学校根据自身的特色,师资开发基于本校学生所需的校园网络平台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今天,与MOOC这个大平台网络课程的开发、使用及受欢迎程度相比,基于校园平台,校园资源,又服务于校园学生的SPOC课程,还处于启蒙阶段。自从2013年开始,哈佛大学对其三门课程进行SPOC实验之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杜克大学、范德堡大学等一众名校都陆续开始尝试这种信息含量丰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度的在线SPOC课程的开发和使用。目前,在中国,除了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少量大学的极个别课程曾经尝试过SPOC小规模在线课程的使用之外,SPOC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利用学校现有的师生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开设服务于本校理工科大学生外语学习和外语人文素质培养需求的个性化SPOC校园平台课程,应该在这个互联网+教育的深度结合下,被提上议程,并服务于更多的理工科大学生们。
从师生个体层面来讲,除了依靠MOOC这种大网络平台课和SPOC这样还有待于开发利用的校园平台课,老师们和学生们更可以利用手头的个人电脑、个人iPad和个人手机这些便利资源,寻找、开发并使用基于师生传统教室课程之外的网络小课。以微课为例,这种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又对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以及相关点进行加强、补漏、延伸的新型教学资源呈现出许许多多目前传统课堂教学所没有的优势:比如教学时间短小、教学内容聚焦,教学资源容量不大,可以极为便捷地保存到电脑、iPad、手机上,从而实现真正的移动学习,把碎片化的时间加以有效利用。除了微课,以授课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微信群课也是一个非常有效而受欢迎的渠道。班级学生们的上课进度往往比较一致,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教学问题往往也比较清晰,为此在课堂之外,班级群里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补缺、拓展、引申,往往会对课堂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此外,一个授课班级群体里,往往师生们易于沟通、彼此了解,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擅长领域和学生们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去开设一些外语语言学习知识小课以及外语人文素质培养小课,让学生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每时每刻都能浸润在语言的聆听和学习中,这对外语学习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这种微课、微信群课等小课,往往没有进入门槛,没有考核要求,有趣易学,而且可以随时收听收看、反复回听回看,极大程度地解决了广大理工科大学生们英语程度差、入门学习难度高从而失去语言学习兴趣的普遍问题。事实上,在本人所授班级的学生调查中,绝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们都非常乐意接受这种微课、微信小课的开设和使用,他们中大多数都认为会激发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推动他们语言学习上的努力行动,最终提升他们的外语人文素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些平台小课易于操作、易于普及,正好可以激发学生从点滴兴趣点知识这个“跬步”开始,逐步踏上全面提升外语人文素质的千里之路。
学习外语、提升外语人文素质的道路千万条,如何在智能时代依托现有的互联网+优势,寻找适合中国广大理工科大学生们学习外语、提升外语人文素质的更好道路值得每一位从教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