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 王 丽
语言感知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关键性的培养目标,包括学生阅读文本、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不仅关系着学生阅读深度与作文水平,还影响着他们在生活中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小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比较有限,运用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语言知识,通过饱含情感的朗诵来深入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以扩展语文学习的视野,积累更加丰富的语言知识,实现语言感知能力的长远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当中,发挥其主动性,才能促进其语言感知能力的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将这一任务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逐渐提高语文知识水平,才能增强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促进其学习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的时候,课文中的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得非常巧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引导他们揣摩语句,进而增强语言感知能力。在这篇文章中,作文没有直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而是通过描写燕子、细雨、花草、柳丝等事物,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卷,展现出了春天的美好。接着,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分层阅读的方式,把握文中关于燕子姿态的语言,如“乌黑光亮”“活泼机灵”“俊俏轻快”等,让他们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来感受这些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情感。
反复阅读文学作品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需要通过多次阅读深入了解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体会语言的精妙,增强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多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增强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实现内心的共鸣,从而深化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时候,“五湖四海”“死得其所”“泰山”“鸿毛”等词语运用得恰当且有力,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理解其在文章中表达的意思。如“泰山”一词是对张思德同志的赞美,而“五湖四海”的意思是革命者来自不同地区。在读到这些词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加重语气,赋予其更加高昂的情绪。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以渲染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此外,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开始或结尾,留出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大声朗读,通过持续的练习,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其语言感知能力。
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教师就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起丰富的语言知识,在坚实的阅读基础上,实现语言感知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以拓展他们的眼界,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长久兴趣与良好习惯。
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来选择,比如为学生推荐一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另一方面,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如在教学《牛郎织女》后,教师可为学生推荐我国比较有名的民间故事:《仓颉造字》《白蛇传》《阿凡提的故事》;又如在教学古诗《十五夜望月》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望月怀远》《寄扬州韩绰判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在大量积累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语感能力的发展。此外,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生活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广泛的阅读,进一步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发展语言感知能力。
语言感知能力体现着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程度,关系到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增强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魅力,以此来促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