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既来源于现实,又应用于现实,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还能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等习惯。
一、学生在课堂分享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分享的意识不强
由于课堂分享氛围不浓,有的学生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却担心说错了会被其他同学嘲笑;有的学生不会解答问题;有的学生会回答问题,但不愿意主动分享;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表达清楚问题,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2.学生分享水平较低
有的学生没有听清楚题目要求,答非所问;有的学生虽然能表达出来,但是回答的内容比较浅显;有的学生表现欲望极强,常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二、制约学生课堂分享的因素
学生的有效分享是建立在“听清”“想清”“说清”的基础上的。分享时,分享者和倾听者缺一不可,分享者站在黑板前,其他学生倾听,分享者和倾听者的交流才是有效的,这个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制约学生课堂分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层面
由于学生的个性及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在“听清”“想清”“说清”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2.教师层面
学生分享时,教师早有了预设的标准答案,总希望学生回答的跟自己的答案相同,如有不同教师就会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尊重、理解、欣赏学生。
三、提高学生课堂分享的有效性
1.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认真听讲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其明白“听什么”“怎么听”。首先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听清楚别人的每一句话,自己要能复述;其次要求学生耐心听,不打断别人的发言;最后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并能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
2.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验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以“想清”为基础的,学生要想在分享时“有话可说”,就一定要充分思考,有条理地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想清”的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准思考点,理清思考方向,只有学生理解了,他们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清”是建立在“听清”和“想清”的基础上的,“说清”是内容的重组,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展示自己。学生展示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尤其是对那些胆小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即使他们说错了也不要训斥,更不要急躁地打断他们的发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想的”“你原来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是怎么想的”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学生在全班分享前,教师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演练一下,因为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再到能够完整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学生发言前,教师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我有补充、我有疑问、我有夸奖、我有建议”等语言模板引导学生倾听、思考、表达。
例如,讲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有几瓶牛奶》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计算一下“9+5”等于多少,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1:我把5分成了1和4,先计算“9+1=10”,再用“10+4”得出答案为14。
生2:我把9分成了5和4,先计算“5+5=10”,再用“10+4”得出答案为14。
刚开始,学生的语言表达含糊不清,教師可以让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先展示,还可以继续问其他学生:谁还能再说一遍?谁赞同刚才这两位同学的说法?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锻炼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愿意分享,敢于分享,并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分享。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中积极分享。学生分享时,教师和其他同学要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方法,努力提升分享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育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