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瓷碗的造型与装饰艺术探析

2020-11-25 02:40杨海宁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装饰艺术唐代

【摘要】唐朝是我國历史上鼎盛的封建王朝之一,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繁荣向上的局面,陶瓷产业也是从唐朝开始发展并正式介入人们生活。碗是唐代生产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日用器,本文立足于唐代制瓷历史,以瓷碗为研究载体,从中探索唐代人的生活细节和审美情趣。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就瓷碗的口部、腹部、底部、胎体、釉色、烧成方式等方面的艺术特征演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阅读分析和图片采集,力求全面呈现唐代瓷碗的造型和装饰艺术,还原瓷碗风貌。旨在提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鉴赏理解能力,积极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为文化研究者提供资料,获得对当今设计的启发。

【关键词】唐代;瓷碗造型;装饰艺术;艺术探析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唐代文化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在于诗词歌赋,还反映在唐人对饮食器的独特审美趣味中,唐代以碗为代表的瓷制饮食器充分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本文着重从瓷碗的造型审美和装饰技法两方面来理解其艺术特征,结合时代背景来感受其文化理念。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完整的瓷碗,只能通过一个个碎片去感受唐代的瓷器美和它们所传递的精神文化内涵。一叶知秋,通过这些碎片能够反映出唐代的瓷器发展历史以及时代下的国家政策、社会审美、文化生活等,是极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工作者要思考,通过现代艺术手法的转述让大众了解这些优秀文化遗产背后的工艺美和文化美,从而延续传统精神文明。

一、唐代饮食和瓷碗

(一)唐代饮食习惯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鼎盛的封建王朝之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高度发展。所谓民以食为天,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唐代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在食物方面,唐代尚无玉米、番薯之类的作物,主食仍以麦、粟、稻为主,由于交通便利,南方大量稻米得以运往北方,米饭已成为人们常食之物,米饭与面食成为主食的基本类别,配以各色蔬菜、肉类、水产品共同食用。除本土饮食外,胡风盛行,随丝绸之路而来的“胡饼”等西域食物也广受欢迎。[1]在饮品方面,唐代饮茶、饮酒之风盛行。饮酒文化成为一种社交礼仪,而茶文化更是被视为一种精神意蕴,日常生活的娱乐,唐人将饮茶视为与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情。

(二)唐代瓷碗

李渔的《闲情偶寄》曾言:“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须。”强调饮食器的重要性、广泛性。唐代的饮食器以金银器和瓷器为多,瓷器因其价廉、质坚、耐腐蚀、易清洗等特性成为制作饮食器的主流材料,广为人民使用。在“南青北白”的形势下,唐代饮食器釉色以青、白两色居多,有少量彩色釉。在饮食器中,碗类是基本类别,因唐代主食以麦、粟、稻为主,碗更是成为家家户户一日餐食不可缺少的主要器具。从唐代始,瓷碗开始日常化、生活化使用,这是一场容器的革命,使陶瓷产品正式而深刻地介入生活,同时为后世饮食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唐代瓷碗的造型特征和装饰艺术

(一)初唐时期(约公元618—712年)

唐王朝初期,统治者励精图治,再加之继承前代艺术风格,初唐时期的社会审美取向大多清瘦刚健,陶瓷工匠在制作上也追求瘦劲为美。在造型方面,瓷碗受前朝影响,大多深腹,直口,平底,保留隋碗的造型,碗的形状似钵,器壁厚重。[2]这是因为初唐时依旧采用手工成型方式,器体厚重不均的情况非常普遍,在以实用性为第一需求的基础上,碗的造型设计比较简单粗略。在装饰方面,初唐时瓷碗以素面无纹为多,极少刻划花,同时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容易剥落。在烧制时普遍采用叠烧方式,因此在器底处有多处无釉痕迹。初唐时期青瓷和白瓷皆已开始烧制,但受胎质和烧造技术的限制,仍属于起步阶段。

(二)盛唐时期(约公元713—779年)

唐王朝发展到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开放自信,在这种社会形态的影响下,盛唐时期的社会审美取向由清瘦刚健逐渐转化为丰满博大,各行各业繁荣,制瓷业也随之有极大发展。在造型方面,盛唐时期成型方式多采用轮制拉坯,使坯体薄厚均匀。从唐中期开始家具产生,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器具造型,碗底制圈足方便拿取和放置。人们对于食器的需求不仅限于实用性,同时追求审美性,这种审美选择在瓷碗口部特征有非常丰富的体现,所以瓷碗较初唐时器壁变薄,碗口腹向外斜出,浅腹,由平底逐渐变为玉璧底和圈足底。[6]口部由直口变为敞口、斜口、翻口、敛口、及葵花口。[2]在装饰方面,盛唐时期工匠改良了胎土和釉的配方,控制铁元素的含量在1%以下,并且升级了烧造技术,使温度达到了铁还原的点,使烧造出的瓷碗胎与釉紧密结合,釉色莹润,瓷质坚硬,釉色纯度变高,青釉、白釉颜色纯正洁净。在装窑方式上,碗类器物较薄,唐以前多系覆烧,导致碗沿无釉涩边,表面凹凸不平,不宜用作食器,唐代改造了烧成方式,采用钵匣、支烧等方式,保证烧成后釉面洁净,减少破损率。纹饰大多借鉴金银器、织物的图案,使瓷碗装饰效果增强。[3]

(三)晚唐时期(约公元780—907年)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国家政权飘摇。由于北方受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整个国家中心向南方迁移,陶瓷产业也随之南移,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江浙余姚为中心的产瓷区。这一时期的社会审美取向由雍容、博大逐渐变为纤巧、精致。陶瓷制作更是极尽精细,据出土文献所言“临安县钱宽墓中出土的白瓷碗胎壁仅厚两毫米”。在造型方面,碗的形式越来越多,出现各种花口造型,如荷叶形口、海棠式口、莲瓣形口、葵瓣口等,胎壁越来越薄,玉璧形底向宽圈足发展。在装饰方面,晚唐时期瓷碗胎质细腻,釉层匀净,以釉色装饰为主,少数刻划荷花、莲花等简洁花纹,绝无烦琐累赘之处。

(四)唐代瓷碗整体分析(见表1)

三、唐代瓷碗的文化艺术价值

(一)唐代文化中雄浑的生活美

唐代是一个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从统治者到官僚、文人、商人、平民百姓,都对陶瓷这种独特材质的饮食器青睐有加,在唐代饮食文化的影响下,这些器物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兼具文化与艺术的精神追求。 陆羽的《茶经》曾言:“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对饮茶的瓷碗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和要求,瓷碗成为了人们自觉追求生活细节美的一种艺术方式。[5]杜甫《进艇》诗中亦有讲“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将瓷制饮食器视为追求现实闲适生活的代表,用如冰似玉的釉色昭示着文人的价值取向。唐代瓷碗的发展是基于唐朝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变革而进行的,极具东方风情的生活美和人文情怀,瓷碗表现出的家庭环境中的物质体验,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中庸之道”,是对生活节制且温和的满足。

(二)承前启后的艺术传承

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新局面。”[4]唐代承袭前朝精华,为后世发展打下基础,是具有转折意义的朝代,以唐代瓷碗为代表的饮食器同样过渡性质明显。在唐以前,饮食器多为金银器、漆器、铜器等,而隋朝原始青白瓷的出现为唐代青白瓷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得瓷制饮食器在唐朝大量生产、使用。乃至后世饮食器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唐代瓷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并非朝夕之工,是古人在社会实践中承袭前代工巧,结合时代文化创造的珍贵遗存。造物传承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唐代瓷碗是当时社会下,前朝文化、时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以物化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化的创作。现代设计始终基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代语言的共鸣,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就是在保存和继承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艺术家们得以植根于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用每个阶段不同的时代语言去传承古老的艺术文化。

四、结语

唐代是以陶瓷制作日用器的开端,这小小的瓷碗可以反映出唐朝的时代文化、社会审美、制瓷技艺、生活习惯等,使得瓷制饮食器具有了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唐代瓷碗的造型与装饰发展基于制瓷技艺和时代审美理念的共同作用,是同时具有物质和精神内涵的珍贵文化遗产。以唐代瓷碗为例的文化遗产是带有历史印记的瑰宝,蕴含着强大的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理想。现代艺术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并植根于传统精神文化之中,以艺术的手法传承技艺和文化,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其中内涵,自觉保护优秀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任百尊,中国食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2]姚江波.隋唐五代瓷碗鉴定要点[J].中国拍卖,2010(4).

[3]张予林.陶瓷碗类造型的发展演变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

[4]傅玫.唐代物质文化综观[J].南开学报,1989(4).

[5]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张红梅.中国古陶瓷碗底足的变迁及其原因[J].中国陶瓷,2006(5).

作者简介:杨海宁(1997-),女,漢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装饰艺术唐代
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探析
长袍后面的辉煌
浅谈建筑材料的装饰艺术及运用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装饰艺术”运动中建筑设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