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
摘 要:陶瓷装饰随着朝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陶瓷装饰艺术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民俗生活或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与一定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依据历史发展的脉络来探析中国古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古代陶瓷;装饰艺术;变化发展
一、原始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
新石器时代的陶瓷装饰代表了原始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一时期人们对陶器的修饰加工主要是就地取材,装饰手法和技巧相对单一,以线性元素为主。首先是用砾石或骨器在陶器表面压磨,使表面发亮,称为磨光;其次是用泥浆施加于陶器表面,烧好以后表面就附着一层“陶衣”,也叫“色衣”;再次是纹饰,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彩陶)、附加堆纹、镂孔等。
“古今中外的艺术设计概莫能外,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生活。”以半坡型彩陶的人面与鱼形结合的花纹为例,其装饰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含义,这与新石器时期人们多靠渔猎获取美食有关,相对于要花费较大力气才能获取的兽类,鱼类更具有亲近感。鱼对人来说寓意着财富,这种观念从远古时代一直传承至今。鱼纹图案也成为中国古代装饰的象征性元素之一。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
这一时期江南瓷业迅速发展起来。佛教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纹样,一些日用瓷器开始用莲花做装饰,最典型的梁代莲花樽,上下腹分别是相互对应的两重莲花瓣,从莲花尊精致的花瓣装饰不难看出,设计风格受玄学影响,开始从汉代的概括简练向精微的写实风格转变,这种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品,反映了这一时期制瓷工艺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北朝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没有白瓷就不会有青花、釉里红等等各种美丽的彩瓷。
三、隋唐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
隋代瓷业在大江南北得到发展。印花是隋瓷常用的一种装饰工艺,纹样有朵花纹、草叶纹、几何纹等。其次是划花,纹样有莲瓣纹、卷叶纹、波浪纹等,由尖利工具在瓷胎上刻出。再次是贴花,用泥浆粘附在器物胎面而形成。
唐瓷在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堆花工艺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六朝时期粗糙堆砌的现象。同时,唐瓷装饰向着多样化发展,如三彩釉、花釉,绞胎、釉下彩等,为单色釉发展到彩瓷开了先河。以唐三彩为例,其釉色一般是黄、绿、褐色,是一种低温彩色釉色陶,烧制时随釉色自然流淌,变化莫测,具有奇妙的艺术效果,色彩斑斓,反映出那个物质文化丰富的年代自由奔放,豪迈壮丽的时代自信心。
四、宋元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
宋代,民间装饰风格大放异彩,装饰手法多样,纹饰图案的题材内容也极为丰富,除了花草鸟兽,还出现了婴儿戏玩和民间传说故事的人物图案。另外器物上还有辅助装饰,如回纹、曲带纹、莲瓣纹、蕉叶纹、卷叶纹等等。宋瓷纹饰从写实出发,结合形体特点,看似自由发挥,恰又匀称适宜,表现了制瓷工匠的艺术才能,这些装饰具有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民间文化的盛行。宋代的陶瓷装饰丰富多样,受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创造了在胎上用毛笔作画的新方法,为后世彩瓷奠定了基础。
元瓷装饰方法有很多,但自青花器的生产成为主流以后,其它装饰手法退居次席,至明代彩绘成为陶瓷装饰的主要手法。青花彩绘具有着色力强,成瓷率高,永不褪色,原料充裕等优点,元代青花装饰的盛行,除了技术发展之外,也与蒙古族的尚青有很大关系。元青花的装饰特征是层次多、画面满,但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除青花装饰外,也大量采用划花、印花装饰;同时,又出现一种新技法——镂花,但这种瓷器并不常见。
五、明清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
明代的陶瓷装饰转变为绘画性为主,许多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以绘画的形式被搬上陶瓷,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另一片天地。明代彩绘从技巧上讲有青花釉下彩、斗彩和釉上五彩等;从题材上讲主要以图案为主,纹样有植物纹、动物纹、回纹、云纹、钱纹、梵纹等等,辅助纹样有蕉叶、如意、云头、缠枝莲、仰莲或覆莲等等;有的甚至直接在瓷器上绘上整幅画面。
清代制瓷业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技艺的改进和提高上,首先是青花和釉里紅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民窑青花色泽鲜艳、层次分明,题材多样、装饰图案丰富多彩,有“青花五彩”之誉,而釉里红制作基本上能掌握发色效果,铜红呈色比较稳定,这是极为难得的;其次,清代釉上彩颇多创新,主要有民间五彩、珐琅彩、粉彩、斗彩、素三彩等,彩绘图案装饰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纹样,另一类是以花卉、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为主题的图案画面;再次,书法艺术被引入陶瓷装饰之中,早期瓷器装饰中书法主要见于题款和款识,康熙时流行在瓷器上书写整篇文章,以《圣主得贤臣颂》最为普遍,乾隆时其本人更写了很多诗命人烧在瓷器之上。
六、结语
当今,陶瓷装饰艺术在传承前人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相信,经过陶艺家和能工巧匠们的不断探索,中国的陶瓷装饰艺术必将又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概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