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丹
语义句法的互动研究在最近几十年来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语义和句法反映着语言中句子的两个层面:内容层面和形式层面。句子如何从语义层面过渡到形式层面是配价语法一直在致力解决的问题。构式语法针对传统语法(包括生成语法、格语法、配价语法等)研究的不足指出,在句子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以动词为核心的词项,而且还有构式,后者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配价语法和构式语法在研究语义句法的关系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视角。那么,二者之间的差别何在?它们是否存在联系?以及存在怎样的联系?文章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目的在于厘清配价语法和构式语法的关系。
配价语法把句子划分为深层语义结构和表层句法结构,后者由前者转换而来。转换的思想肇始于N.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随后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格语法、生成语义学乃至后来的框架语义学等都秉承了把句子划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思想,配价语法也是如此。然而,在配价语法中,深层结构一般被看作语义结构,而不是转换生成语法中的深层句法结构。这样,语义结构向句法结构的转换(或者说语义层面向句法层面的映射、投射)就成为配价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一系列的投射理论、链接理论、转换理论等应运而生。N.Chomsky管辖和约束理论的投射原则、词汇功能语法的双投射原则、配位理论以及莫斯科语义学派的支配模式理论等都旨在说明深层结构是如何向表层结构转换的。
构式语法则从根本上抛弃了句子是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这一思想。它认为,构式是非转换的(non-deri-vational),“在该语法中不存在底层句法形式或语义形式。”构式是单层结构,是“意义和形式或功能的配对体”,Langker、J.Taylor等都认为,表层语法形式并不隐藏更深层的语法结构组织。Croft也认为构式是由意义和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语法单位构成,构式本身是单层的。在构式语法中语义和句法之间的映射是种固定模式,当映射关系发生变化时,构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构式的变化总会引起意义的改变,Goldberg认为:“如果两个构式在句法上不同,那么它们在语义上或者语用上也必定不同。”
配价语法秉承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思想,以静态的句子意义为研究对象。与说话人、语境有关的语用意义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在句子的语义结构中,动词又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它指向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情景,本身可支配名词词项作为自己的题元,因此,配价语法主要对动词的意义进行描写。当然,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有些学者意识到语用因素在句子意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们逐渐把一些语用概念纳入了语义分析中。
构式语法学家认为语义和语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分界线,“焦点成分、话题性以及语域等信息和语义信息一起都要在构式中得到表达。”构式语法把构式看成是包含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整体。构式之间的差别或者体现在语义上,或者体现在语用上。针对语用意义不同区分不同的构式是构式语法的典型特点,例如Goldberg认为致使移动构式的语义打展(通过隐喻)和双及物构式在语义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在语用上。致使移动构式强调 “接受者或者目标”角色,而双及物构式更强调“客体”。
配价语法坚持动词中心论观点,认为动词及其支配的配价结构是一个句子的原型结构,该句子的句法形式是语义结构在句法层面的投射。因此应对各类动词及其次范畴(子语类)以及语义配价的句法表现模式进行描写,从而实现句子从语义层面到句法层面、从句法层面到语义层面的双向转换。可以说,配价理论就是以动词(谓词)为核心,以名词为其支配题元的组合关系理论。配价语法以动词作为主导词的现象可称为“词汇压制”。
构式语法不再把动词看成是句子的核心。整个句子结构由构式和词项互动形成。刘玉梅认为:“句法组配不是中心语而是构式驱动的。”构式本身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在构式中,每个论元角色都和确定的表层句法位置发生联系,因此就不存在配价语法中涉及的语义角色的句法投射问题。构式语法认为,动词词项和构式均具有支配语义角色的能力,因此需要解决动词语义角色和构式论元角色的融合问题。并且在有些情况下,构式会对动词语义角色施加影响,形成“构式压制”现象。
限于篇幅,文章只论述配价语法的两个不足之处。第一个不足之处在于,配价数目的确定缺乏行之有效的标准。配价语法创始人特思尼耶尔从动词在句法层面受到的句法限制来确定配价数目。N.Chomsky也认为动词具有的配价(题元)应当根据句子中该动词所带论元的多少确定。但有此句子中动词能够支配一定的名词成分并不代表该成分是该动词的语义配价,以表层句法结构中的题元数量判定动词的语义配价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方法。于是,有些学者转而从纯粹的语义层面确定配价的数目,如莫斯科语文学派认为所谓动词具有的配价就是在释义该动词时所必不可少的情景参项,缺少某一参项将会影响动词的意义。但这样会使得配价数目增多,在和表层句法题元的数目差距过大。有些学者则兼顾语义层面和句法层面的特征,认为,动词语义配价指动词所能支配的动元总和,但配价数目的确定要兼顾句法要求。有些学者干脆把语义配价和句法配价区分开,前者在语义层面确定,后者在句法层面确定。然而这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语义配价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条件限制下转变为句法配价。
配价语法的另一个问题在于,表层句法配价和深层语义配价的不对应会产生语义分析的难度。在“Chits baked Pat a cake.”这样的句子中,增生的意义是因为动词意义发生的改变,还是如构式语法认为的那样属于构式增生的意思?在传统的分析中认为,bake用于特定的句式会使动词增加“接受者”这一语义角色,因而动词的意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构式语法认为这一解释不能令人满意。增生的意义不是动词含有的,而是特殊的构式含有的,因为凡是可用于该结构的动词所在的句子都有这种意义变化。
构式语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配价语法理论观点的修正。在配价数目的确定上,构式语法区分词项的参与者角色和构式的论元角色,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配价语法犹豫不决、难以处理的一些问题。在语义层面向句法层面的映射关系上,构式语法没有采取转换的观点,而是认为,某个构式和词项一样,本身就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因此不存在语义层面和句法层面的转换问题。并且,构式语法很好地简化了动词语义。在配价理论缺少说服力的地方,构式语法明确指出,有些情况不是动词意义发生了变化,而是构式意义作用的结果。整个句子的意义是由词项意义和构式意义互动生成。但是,构式语法同样有些不足之处。
首先,什么是构式,以及构式应当包含哪些情况,这一问题仍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在A.Goldberg的定义中都强调“构式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其组成不能从其它构式中预测出来”。按照Goldberg的定义,所有语言单位都可看作构式,不仅包括两个及以上词项形成的结构,还包括词素等。Langacker则认为,≥2的象征单位才可视为构式;Crofr虽然认为词可以看成是实体构式,但却不认为词素也是一种构式。石毓智指出,构式与语素、单词存在本质的差别,将这些概念混淆并不利于对语言现象的探讨。
其次,构式与构式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式语法认为语言中并不存在同义构式。这就需要说明构式和构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Goldberg论述了构式之间具有的理据、承继关系:多义联接隐喻扩展联接、子部分联接和实例联接。但是,这能否对所有具有联接关系的构式进行描写还是个未知数。况且在这些联接内部有些问题尚有疑问。比如Goldberg在分析多义联接时认为双及物构式属于多义构式,其中心意义为“X致使Y收到Z”,其它非中心意义有:条件的满足表示“X致使Y收到Z;X使Y能收到Z;X致使Y收不到Z”,等等。可是在我们看来非中心意义的产生是构式和词项意义互动的结果。构式本身的意义受到填充词项意义的压制从而形成新的句子意义。
最后,构式语法没有解决跨语言构式的差异问题。不同语言中相同构式可能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双及物构式在英语和汉语中表现句不完全一样,汉语的双及物构式除了具有“X致使Y接受Z”意义外,还包括“X从Y处获得Z”及其他意义,因此,汉语双及物构式中Z的传递方向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首先,使用构式可以简化动词意义。如“Chris baked Pat a cake.”这句话中动词bake的使用与其说是给动词增加了新的意义,不如说是受构式的影响,因为所有使用该构式的动词都会使其所在的句子增加这一意义。这种构式义不只针对特定的动词,而是针对一类能填充该位置的动词。因此,构式语法对于配价语法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次,配价语法的研究对构式语法有积极意义。前面已经谈到,表达原型情景的动词语义结构应该是相应构式意义的来源。这符合儿童对语言的习得,符合体验哲学观。正是由此,构式意义才会和典型动词的意义重合。Goldberg正确指出了这一点,但没有指出构式意义源自典型动词的意义。基于动词和构式的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把配价对动词语义的分析结果应用于构式研究,从而对构式意义作出合理的描写。
配价语法和构式语法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并不相同,前者主要关注静态的句子意义,关心的是以动词为核心的语义结构及其在表层句法层面的表现,采用的方法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以意义为基础,研究解释语法现象。后者主要关注动态的语句意义,关心的是形式和意义匹配的构式,以及构式之间的各种关系,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研究同构式可能因填充词项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意义,它是以形式为基础,以特定形式及其表达的意义为理据来解释语法现象。因此,配价语法和构式语法属于视角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但是它们都是语义句法的互动研究理论,在很多方面可以互补研究。这实际上表明,语言现象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从不同视角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