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528100)王树玲 黄佑欢 古舒婷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类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其中青壮年发病人群较多,众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分为两类,分为间断与持续性病程[1]。多数患者患病后不仅人格会发生变化,社会功能也会有所下降,情节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残疾症状。伴随疾病的不断加剧,部分患者会丧失社会功能,需长期在医院接受治疗[2]。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是药物治疗。利培酮在目前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之一,临床上使用较为广范,获取的成效良好,但部分患者会因为服药而出现明显的体重增加,影响患者治疗积极性,导致治疗终止[3]。为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改善其副作用,本研究对选取的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阿立哌唑治疗,观察患者的体重与糖脂代谢变化,现进行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选取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0,年龄20~69岁,平均(30.49±8.56)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13,年龄20~70岁,平均(30.50±8.50)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比较。所选患者均知内情,自愿与医院签署协议书,并获取医学伦理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初始剂量为0.6~8mg/次,每日2次,治疗疗程为8周。
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比较(±s,kg)
附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比较(±s,kg)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4周末 治疗8周末观察组 31 64.89±10.02 65.45±10.49 66.35±10.48对照组 31 64.90±10.15 65.49±10.51 68.20±10.45 t 0.004 0.015 0.696 P 0.498 0.494 0.245
附表2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浓度比较(±s,mmol/L)
附表2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浓度比较(±s,mmol/L)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1 6.18±1.49 4.21±0.35 10.58±1.49 6.53±0.15对照组 31 6.15±0.89 5.62±1.29 10.60±1.50 7.69±0.58 t 0.096 7.081 0.053 10.781 P 0.462 0.000 0.479 0.000
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为患者加用阿立哌唑治疗,初始剂量使用为10~30mg/d,治疗疗程为8周,利培酮的使用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②两组均于用药前和用药后8周末分别对患者采血1次。采血前为患者禁食12h,采血日清晨于患者就餐前取患者的静脉血5ml,将其置于抗凝管中送检,对患者的血糖浓度进行测定。测定血糖运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RA-50型)。测定血糖遵循原则为:空腹血糖正常范围:3.9~5.6mmol/L,空腹血糖过高范围:高于5.6mmol/L,低于6.1mmol/L;糖尿病水平:高于6.1mmol/L;餐后2h血糖正常范围:低于6.7mmol/L;餐后血糖过高:高于6.7mmol/L,低于10.0mmol/L;糖尿病水平:高于10.0mmol/L。③使用同样的方法测定患者的血脂浓度,血脂(三酰甘油)诊断标准:空腹三酰甘油正常范围:低于1.7mmol/L,空腹三酰甘油过高:高于1.7mmol/L。
1.4 统计学分析 在统计学软件SPSS21.0系统中录入本研究数据,运用(±s)表示计量资料,借助t值进行检验对比,获取的P值小于0.05时,说明组间存在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 两组患者的体重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末和治疗8周末组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见附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浓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相较于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见附表2。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三酰甘油浓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三酰甘油浓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三酰甘油浓度(0.16±0.25)mmol/L明显比对照组(0.62±0.32)mmol/L低(P<0.0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起病于青壮年时期病因不明的慢性迁延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认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与所处环境不协调。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往往与遗传因素相关,通常因患者的性格缺陷或后天所受刺激导致。
利培酮属于一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经肝脏代谢,代谢主要依靠CYP2D6酶,CYP2D6酶是异哇胍羟化酶,是众多精神病、抗心律失常和抗抑郁药物的代谢物。利培酮是一种CYP2D6相对较弱的抑制剂,对该酶代谢的药物不会显著抑制其清除率,在药物的相互作用中,利培酮对CYP2D6代谢的多奈哌齐的药代动力学影响较低。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特别是对阳性及阴性症状及其伴发的情感症状(如焦虑、抑郁)有较好的疗效。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4]。虽然该药物可以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但会导致患者的体重增加,容易引起患者的代谢综合征。临床上体重增加的患者较为常见,使用利培酮治疗时,体重增加最严重的时间段在12周内,不属于临时性的反应。因此,单一采用利培酮存在一定的弊端。
阿立哌唑是比较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由于机制独特,有时也被称为第2.5代抗精神病药、第三代抗精神病药或DA系统稳定剂。该药具有抗精神病及心境稳定效应,可有效治疗一系列精神障碍,但也具有其他的用途。小剂量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还可改善精神疾病的抑郁性症状,大剂量主要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以阳性症状为主。在多巴胺浓度较高时降低多巴胺输出,可改善阳性症状。在多巴胺浓度较低时增加多巴胺输出,可改善认知、阴性及心境症状。可导致特定区域内多巴胺释放增加,减少锥体外系反应等运动副作用,并改善认知和情感症状。此种药物小剂量可以改善情绪症状,包括抑郁情绪,还有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生活懒散阴性症状,大剂量可以改善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以上两种药物不管使用其中哪种,很容易导致患者的体重增加,影响患者的糖脂代谢。患者的心理上会承载较大的负担,从而终止治疗或降低配合度,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本研究尝试对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阿立哌唑进行治疗,虽然对患者的体重改善效果不明显,但对患者的糖脂代谢具有较强的改善效果,应用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浓度、三酰甘油浓度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将利培酮、阿立哌唑两种药物联合起来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谢,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综上所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阿立哌唑展开治疗,患者的糖脂代谢得到明显的改善,临床值得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