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丹县清泉学校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协同合作的学习态度。信息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深深地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手段,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它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将课堂教学活泼化、将信息容量扩大化等。但如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脱离传统教学媒体,使用不恰当,也会带来负作用,影响数学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精彩,更加富有活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执教经验,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是如何有效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主体被有效激活,那么他们将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吸收课堂知识。基于小学生大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接收信息主要以直观为主,而又对抽象的知识感到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直观化。此外,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需要找到“兴奋剂”让学生关注,并引发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既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又让学生易于理解。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不理解什么是相对而行,什么是相遇问题,于是教师设计在一体机屏幕上显示一段路程,表示两地距离,随后在路的两端走出两个小同学。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甲乙两同学是怎样会合的,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大屏幕!”只见屏幕上的两个同学以不同的速度面对面地行走起来,经过2分钟,两人在同一地点相遇。通过画面的动态演示,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进行“相背而行”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反向”“背向”,这样的演示使学生兴趣盎然,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有位数学家说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问题情境,富有趣味性,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针对“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这个问题,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只猴子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轮子是圆形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子上下颠簸的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看得兴致勃勃,突破了“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难点,学生明白了圆形的车轮行驶速度快,不颠簸,坐着舒适,安全,也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自觉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延伸数学知识,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在生活中能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问题都呈现出来,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从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让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例如,我们在学习购物问题、工程问题等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的幻灯片来展示题目,吸引学生观察题目,进行思考。让学生学习的视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对数学基础概念的理解。
微课短小精炼,呈现方式灵活,学生容易接受,是一种很有针对性和独立性的表达方式。同时,微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学模式较为新颖,能够牢固吸引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学习数学。比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时,采用的是剪拼法,将三角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就要求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此时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先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直观地反映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的巩固。同时,微课演示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因为这对于优化数学教学大有裨益,但是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显示了他的先进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教学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