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民主西路小学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难点。在习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引发他们想说想写的激情,进而培养学生习作的创新能力。
1.趣味游戏。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指出:“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记得在指导《记一次游戏》的习作中,我把“摸鼻子”游戏引入课堂,学生们兴致盎然。游戏过程中,我让学生们仔细观察摸鼻子者的动作、神态,了解摸鼻子同学的心情,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们情动而辞发,有了创作的激情。的确,习作教学中巧妙地穿插游戏活动,学生的观察、体验、交流就成为了一种迫切的需要,他们想说、敢说,能真实地表现自己,这样就巧妙地分解了习作的难点,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2.动手操作。如,在指导学生写《记一件成功的事》时,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成功,我将动手实操引入课堂,他们有的做风车,有的做算术题,有的做电热切割器,还有的在玩脑筋急转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了解了完成一件事的流程,体会到了成功的不易和快乐,为习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3.情境表演。借助文本进行情境剧表演是学生们最乐于做的事情。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表演《西门豹治邺》一文改编的情境剧:西门豹威严站立,旁边的巫婆胆战心惊,官绅头子吓得直哆嗦。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接下来让他们动手写片段,其写得生动形象。
1.引导观察。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生活中没有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它的眼睛。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细节。学生平日所见到的许多事物看似无奇,其实蕴含着许多内在精神,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其闪光点,比如,小草的韧性,石子路的平凡,树叶的默默奉献,时间的流逝,河水的奔腾……这些身边的事物,看似普通,其实都是良好的写作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引导他们从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发现美,挖掘美。
2.再现观察。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粗略,容易忘记,尤其对于细节之处往往捕捉不到。因此,教师要为他们设计观察点。在指导习作前,教师可以将近期发生的事情拍摄下来,如跑步、跳远、踢毽子等一些学生亲身经历的校园活动,把它们做成幻灯片一张一张地放给学生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他们的记忆。同时,对于细节之处要定格镜头,比如跑步时奋力摆臂的动作,跳远时凌空而起的动作,踢毽子时毽子翻飞的画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用语言表达出来,相互交流,唤起他们的习作热情,使其学会写作。
3.记录观察。观察可以分为长时间观察和短时间观察。长时间的观察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记观察日记,告诉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到的、感受到的分先后顺序记录下来,尤其要对观察到的变化点仔细记录,也可以拍摄下来。比如,豆子发芽时的样子;叶子什么时间变红;它的叶脉是怎样的;香蕉腐烂时的样子,等等,以便于比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为写好观察日记打下基础。长时间的观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培养他们观察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习作素材,提高了他们的习作创新力。
从教材选文中抽取片段,让学生阅读、发现,继而模仿、创作是习作创新不错的选择。如,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围绕童话展开的教学单元,其中《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提到:青头与红头是一对好朋友,相约玩耍时,红头不小心被吃草的牛卷到了肚子里,他紧张极了,危急关头,好朋友青头利用牛吃草时反刍的特点,引导红头从险境中逃生。文中,通过青头的话,点出牛消化时“反刍”的过程,通过青头救助红头,巧妙地将科学知识置于童话故事之中。“同学们,你们还能说出更多的关于动植物的科学知识吗?比如狗的忠诚,壁虎的尾巴再生,蝙蝠夜间飞行等。”课堂上,我以此为引子唤醒他们头脑中科学知识的储备,并进一步展开教学。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竹子一节一节向上生长,蚯蚓松土,变色龙变色保护自己……“你们都喜欢编童话故事,那么,怎样才能让你们的童话故事中也能有这样的科学知识呢?”我引导学生们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将自己所知的科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到自己创编的童话故事中,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