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梅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213000)
“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核心是德育。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情绪易波动、自我约束差等特点,决定了在高职院校探索实施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德育模式至关重要。知性—体验式德育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高度契合,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范式相继经历了知性德育、体验式德育和知性—体验式德育三个相互关联的发展阶段。知性德育是德育的最初形态,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知性德育过于强调知识为本,以灌输式教学的方式将德育知识、德育理论和政治理论向受教育者传授,忽略了德育的实践价值及其与生活的关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降低了德育的教学效果[1]。与知性德育相对应的是体验式德育。体验式德育强调主体的体验活动,将主体的认知、信念、情感和行动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德育实践范式的一次革命性演进。体验式德育关注生活世界,将德育的实施从书本转移到生活,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再经过自身的反思将感悟体验内化为自身修养,最终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2]。体验式德育一味偏重生活,执着于学生的体验活动,忽视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的心理认知结构的基础性作用。知性—体验式德育应运而生,是德育实践范式的又一次革命性演进同[1]。
知性与体验是不可分割的德育过程,遵循先知后行的德育规律[3]知性—体验式德育是基于理性认识与科学反思知性德育和体验式德育基础上而提出的,是知性德育和体验式德育发展的内在与必然要求。知性—体验式德育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表现出师生互动、知行结合、引导内发和教学相长的特点,展示出具体的、完整的、科学的路径设计以及完全创新的德育实施方法。
先知后行的德育规律决定了知性德育范式的基础性作用。知识既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又是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道德知识产生于道德实践,同时又对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体验式德育的过程需要道德知识的参与,道德知识教育本身并不与生活德育相对立,只有被扭曲、被异化了的道德知识教育才与生活德育相对立[4]。事实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十分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但不喜欢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改变传统僵化的德育知识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实效十分重要。
道德知识内化于心之后,有利于获得良好的主体体验。大学生渴望体验生活,这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利条件,能够在此基础上推动大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活动。例如,本校鼓励学生围绕红色文化、环境保护、工匠精神、爱老敬老等方面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项目;组织实施“永不褪色的英雄”“垃圾分类,引领新时尚”“蓝领巾公共卫生防护及家庭日常急救知识普及志愿服务”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特色精品项目,为知性—体验式德育开展提供了丰富有力的体验保障。
知性—体验式德育范式克服了传统知性德育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受教者主体体验的不足,有助于解决体验式德育过于强调生活和主体的自我体验而忽略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的弊端,为德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理念与契机同[3]。德育知识传授基础上的德育体验,实现了德育的外化于行,推动主体人格的形成,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性。
队伍建设是构建知性—体验式德育范式的基础性工作。一要发挥好思政与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功效。秉持大德育理念,发挥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任务的引领作用和专业教师的协同作用。课程思政视角下,专业课教师坚持一岗双责,要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用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用严明的纪律规范学生,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师德专题研讨会、教研活动等方式培养专业课师资的德育能力。不断完善师德考评机制,全面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实绩和育人效果等。二要强化好日常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发挥班主任的育人作用,实施专业班导师制度,依托专业优势,引导科学建构知识,深度指导职业规划发展等。三要开拓学生骨干的朋辈互助作用。系统化的大学生朋辈引领涉及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学业管理等方方面面。通过搭建朋辈网上互助组、朋辈网络论坛、朋辈训练营等平台,在选拔学生干部骨干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培训,开展专题朋辈工作,形成德育工作的网格化工作机制。
知识—体验式德育亟需平台建设的助力。高职院校通过搭建文化、网络、校企、就业创业平台,为知识—体验式德育搭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平台。一是文化平台。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和优质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活动月、公寓文化节、素养提升月、班团巡礼等品牌活动,全面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网络平台。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搭建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还应拓展网络平台,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三是校企平台。职业道德是大学生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校企双方除了在技术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外,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联合培养,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创新实践形式和内容,拓展各类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躬身参与中提升素养和技能,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德育工作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融入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每个环节。一是党建引领。学生党建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要抓住深化改革的新契机,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利用授课、实践活动、专题讨论相结合方式,强化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增强党性修养,巩固党的组织建设。二是课程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系统化教学改革,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功能;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学设计,完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实现德育与知识的有机统一。三是典型激励。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容易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具备较强的感召力,蕴含丰富强大的德育价值,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不断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优秀大学生资源库,搭建各类交流平台加强学生们的互动交流,实现协同互助、共同成长成才。四是心理育人。心理健康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实现心理健康知识全覆盖,坚持育心和育德相结合,着力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促进心理健康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五是合力帮扶。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应通过整合全员力量,不断发挥党委主导作用,调动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发挥家长、企业、校友、退休教师和朋辈的力量,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知性—体验式德育是高职院校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应从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实施系统化举措环节入手,构建知性——体验式德育范式,提升知性—体验式德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