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模式视角下非物质物化遗产的传播
——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

2020-11-24 21:53
运动精品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受众

何 飞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与旅游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在广西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壮族传统文化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和谐、互助元素成为密切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凝聚力的重要工具[1]。

本文基于美国学者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就如何使广西宾阳炮龙节这一古老而优秀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其学术研究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何将这一传统性、民族性、乡土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播,对广西宾阳炮龙节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提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应的路径。

1 广西宾阳炮龙节的起源

广西宾阳炮龙节的重要载体是舞炮龙。每年正月十一晚上,广西宾阳县都会举行这项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数十万人参与其中,舞龙勇士们全部赤裸上身,长“龙”沿街起舞,沿街观众把点燃的鞭炮掷到狂舞的“龙”身上,鞭炮“炸”得越响,“龙”就越兴奋,舞得就越疯狂,“炮龙”也因此得名。关于广西宾阳舞炮龙的来历,起于何时,较为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狄青夜袭昆仑关说。据史料记载,公元1053年,奉朝廷旨意,北宋大将军狄青率领三万多名将士前往南方征伐当地侬智高领导的武装反叛势力。在正月十一这天,宾州本地流行着一个热闹的“灯酒节”,狄青以此设下大计。为了迷惑敌军,狄青充分利用了中原地区士兵的编织技艺和舞龙技术,在白天与当地百姓吃酒庆祝,夜晚与百姓舞龙助兴,让整个城镇热闹非凡,民众喜气洋洋。接下来,狄青突然袭击敌军,一夜之间拿下昆仑关,大获全胜。狄青军队班师回朝后,舞龙活动被当地居民保留并传承下来,逐渐演变发展成现在舞炮龙活动。

第二种是乡情说。舞炮龙起源于宾阳地区最早的居民卢氏兄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664年,广东水花门楼卢氏三兄弟为谋生迁居至宾阳的芦圩镇,多年后卢氏移民为表达思乡之情,就把家乡的民俗活动——舞炮龙带到了宾阳。由此,舞炮龙就成为宾阳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第三种是风水说。在明朝万历年间,宾阳县城宾州镇最早的居民基本上都是来自广西玉林地区的经商之人。他们在此集结成圩做生意,发家致富,安居乐业。宾州镇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一。多名风水先生给宾州地区卜卦,共同认为该地区是“四龙拜祖”之宝地。他们认为,宾州老圩集市是一处较平坦的高地,类似一社坛,而向南方向的四条老街犹如四条盘旋的蛟龙,四条龙头朝向社坛。风水先生曰:四龙拜祖也。社坛所在地,即现在老圩菜市廊铺,也就是炮龙开光老庙所在地。在老庙开光、舞炮龙也是“兴隆”此地之意。

第四种是送灯说,源自“送灯”风俗。所谓“送灯”,,即庆祝男孩出生的活动。在过去的一年里,当地居民中谁家男孩是新生儿中第一个出生的,所有当地居民会在正月十一这天出资,由这户人家牵头买酒买菜来吃“灯酒”,买祭品祭祀神庙神坛。在傍晚的时候,全体居民在族长的带领下拜祭本族社坛后,敲锣打鼓,舞狮、舞龙、跳舞,燃放大量鞭炮,并把扎好的花灯送至这户人家。最后这户人家把花灯挂在厅堂的横梁上,以示祝贺。宾阳县的很多乡镇都有这种风俗。因此许多人认为,宾阳舞炮龙就来源于“送灯”活动,把正月十一叫“灯酒节”。炮龙节衍生于该节,现在两节已经合二为一了[2]。

2 基于5W模式视野下广西宾阳炮龙节的剖析

运用5W传播模式,以主体、内容、媒介、客体、效应5个环节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广西宾阳炮龙节这一非物质物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和发展。

2.1 谁在说

信息的传播主体是谁(who)?俗称“传播者”,又称信息传递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也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其主宰着信息的搜集、过滤、筛选。传播者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整个传播活动。

近些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将广西宾阳炮龙节文化的宣传与传播、保护与传承进行合理规划,拓宽了宾阳炮龙节的传播渠道,使得传播活动在系统化、组织化、多元化的传播体系下更加科学合理。

首先,政府部门主导和控制着传播者,宾阳舞炮龙活动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成熟、改进等历程,形成现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来文化和谐共生,不仅拥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价值,也是民众祛灾祈福的精神需求[3]。后来,宾阳舞炮龙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节日——宾阳炮龙节。宾阳炮龙节于2007年1月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当初的节庆、祭祀才会舞炮龙,到每年正月十一晚上舞炮龙;从壮族、汉族文化融合共生到宾阳炮龙节的形成,充分发挥各类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资源的作用,广播电视台、新闻出版单位及互联网相关媒体大力支持和宣传宾阳炮龙节所表达的民族情结与传统文化,为炮龙节的传播与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民俗活动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的载体。舞炮龙这项传统民俗活动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舞炮龙活动是宾阳炮龙节的重要载体。近些年的宾阳炮龙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人参与,当地居民几乎都参与炮龙节,覆盖了当地各个民族,是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动力源泉。宾阳炮龙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其传统性与传承力显而易见,群众参与性强,是规模盛大的民俗节庆活动,有利于增强民族向心力、维系民族团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2.2 说了什么

信息传播的内容是什么(say what)?即通过传播媒介传递给受众者的信息。对于宾阳炮龙节来说,就是通过传播媒介对外宣传舞炮龙表演前的仪式、舞炮龙过程这一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活动,达到传播活动的价值效应。

首先是庄严神圣的仪式。宾阳炮龙节在每年正月十一晚进行,整个舞炮龙过程包括“吃龙饭(过灯酒节)”、“开光(祭祀)”、“街舞”、“化龙”等环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舞炮龙在老庙的开光仪式从未中断过,这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传统未曾改变。从整个舞炮龙过程来看,宾阳炮龙节是集文化、节庆、民俗、娱乐、狂欢为一体的节日,它凝聚了壮族、汉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结晶,与当地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是分不开的。其次是浓厚的文化底蕴。宾阳炮龙节重新整合舞炮龙的传说和历史,继承与弘扬舞炮龙文化;整合多种表演性质的娱乐活动,复兴宾阳舞炮龙文化;在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整合、编排适合旅游开发的娱乐活动。将炮龙节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再次是浓郁的民俗元素。舞炮龙是一个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草根性传统民俗活动,其与壮族、汉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民风、民族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宾阳炮龙节期间会安排形式多样的民族民俗活动,如舞炮龙表演、体育庙会、百家宴、文艺晚会、民间文化巡游等。

2.3 通过什么渠道

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是指传播活动的所采用的工具、方法、手段等,是顺利、完整实现传播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宾阳炮龙节已从传统口头传播方式向大众媒体、电子媒体传播方式转变。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对舞炮龙的道具服饰、演示动作、仪式过程、传承人及其展示习俗等信息的相关文献、图像、声音、动作、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进行数字记录、采集、处理、存储等,有助于推进宾阳炮龙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开发与利用[4]。2019年2月14日,新华网等在线直播舞炮龙活动,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宾阳炮龙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宾阳县文化馆在正月十一这天以舞炮龙表演、发放宣传册、图片展、宣传片等形式推广宣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炮龙节。

2.4 向谁说

向谁说(To whom)?受众者,俗称“信息接受者”,即接受信息的人群。作为信息传播的客体,受众者既是信息活动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在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变迁,宾阳炮龙节的传播渠道也在发生改变,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路径。宾阳炮龙节受众者包括现场观众和非现场观众两类人群,其中现场观众包括当地居民、游客、学者、新闻媒体人等,他们通过微信、微博、论坛和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方式来传播宾阳炮龙节现场的精彩瞬间以及所见所感,吸引非现场观众点赞、讨论、交流等,延展了传播渠道,扩大了传播效应。可见,现场观众往往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非现场观众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电台的听众,电视的观众和网民等,他们是信息传播活动的间接受众者。他们通过以上媒体观看宾阳炮龙节信息,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5 有什么效应

有什么传播效应(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应,是指信息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传播后,带给信息接受者什么改变,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什么效应。这一环节是传播活动中历时最长、争议最大、最具现实意义的环节。从经济效应上看,随着宾阳炮龙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业和演艺业、多元化利用资源等方式,将村落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促进当地民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舞炮龙中“龙”的独特制作工艺和舞炮龙表演服,以及舞炮龙中炮制火药技艺都有其独特的经济价值。根据“龙”的制作工艺制作各种饰品、纪念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通过录音、录像、出版物等多媒体相结合,进行文化内涵再造,提高文化品牌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文化效应上看,通过将传统舞炮龙纳入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充分利用传统民俗文化的健身性、趣味性、地域性等特点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在学校教育、全民健身活动、旅游节庆中加入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3 基于5W模式视野下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应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舞炮龙作为宾阳炮龙节的重要载体,当地居民几乎都参与炮龙节,年轻力壮的舞炮龙,其他人助威,覆盖了当地的全部家族,是家族凝聚力的动力源泉。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播,完善5W模式中的主体、内容、媒介、客体四个环节,提出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应的路径。

3.1 强化传播者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当地群众三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收集、整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物与文献资料;加强家族的管理机制,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开发与利用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体系建设,发挥其灵活性和机动性强的优势,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可靠保障。

3.2 加强传播内容的筛选,增强文化认同

由于地域之间的环境和文化底蕴的差异,信息活动的接受者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也会存在不同。政府部门和各媒体机构是传播内容的“把关人”,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受众者的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合理筛选、加工,以引起受众者的认同。

3.3 正确选择传播形式

采用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使用传统传播与网络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模式,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宾阳炮龙节文化信息平台,将炮龙节中吃龙饭、开光、街舞、化龙以及体育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和最新的社会经济文化动态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参观。

3.4 合理收集、分析受众者反馈

政府部门作为整个传播活动的主导者,要明晰传播理念,根据不同受众者的需求,精准定位传播视角,给不同层次的受众者带来不同的视角感受。通过多种形式,如问卷调查法(包括网络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对受众者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反馈,以求达到更好地传播效应。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受众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