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曼 张敬豪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体育志愿者群体也随之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体育行业已有了各类志愿者,我国学者也对体育赛事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体育特殊志愿者等展开了相关研究,但对于高校体育志愿者这一新兴群体支教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都比较缺乏,此方面的科研成果屈指可数,而对于此类志愿者尚未有明确定义。另一方面,《体育强国健身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体系,鼓励体育专业学生到欠发达地区进行志愿服务。同时,高校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门提出的“校校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湘西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农村体育教学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为湘西地区高校体育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对当地偏远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带去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提高高校体育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与自身的专业技能的效果,最终为湘西乃至湖南省高校体育志愿者的培养、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和助推力量,也能给同类地区高校体育志愿者的发展提供借鉴。
如今,我国各地逐渐将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1],目前湘西地区乃至湖南省高校体育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活动、响应团中央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送教下乡”以及特殊节日如三月学雷锋时的体育支教。除此之外,与高校体育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甚少。因此体育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服务农村体育教学则是以高校相关专业的学院学生为主。近年来,在“三下乡”活动中,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利用暑期的时间参与志愿实践活动,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带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因地制宜的教授农村中小学学生篮球、武术、游戏等体育课程。但由于“三下乡”各方面资源有限,体育志愿者招收人数甚少,能够通过“三下乡”来锻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志愿者过少。同时,也由于“三下乡”各学院参与度高,其他学院在教授体育课的过程中也存在自身掌握不足、教授能力有限等问题。而对于特殊节日三月学雷锋时的体育志愿活动主要是通过捐赠体育物资为主,这样也导致更多的体育志愿服务仅仅停留于形式,没有给农村体育教学带去根本上的改善,也没有让体育志愿者得到真正的锻炼。
湘西地区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农村体育教学暂未形成专门性组织机构,也未开展长期性活动。没有像其他公益组织或社团组织一样,形成自己的特色团队。这在根本上与学校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日本学者曾指出:大学志愿者教育的积极推进,对于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2]。学校的政策、资源、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对于高校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建立以体育志愿者自身的积极性将是最大的肯定。
目前体育志愿者服务农村体育教学主要依托于每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这一平台,通过学校、各学院招募体育志愿者的形式构成临时的志愿服务团队,使得在招募体育志愿者的过程中,不仅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因为“三下乡”教授课程的需要而担任起体育志愿者。非体育专业的志愿者在支教过程难免显得吃力,且教授效果欠佳,这一问题的出现追其根源还是由于缺乏专门性的体育志愿服务组织。未成立相关志愿组织,则导致没有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评估机制,也导致参与其中的体育志愿者缺乏归属感,削弱他们参与农村体育教学的信心,对于一个群体的长期发展而言极为不利。
对志愿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环节[3],但是目前体育志愿者专业技能学习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课程,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方式。本专业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以及自身巩固、培训等可提供体育教育水平,但是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并没有针对他们而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或培训。这样直接影响着支教效果,对于体育志愿者的积极性农村以及中小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都极为不利。
志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活动,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良好途径。[4]而目前湘西地区高校体育类志愿者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体育赛事志愿者以及体育支教志愿者。但这两类的志愿者目前都还未形成明确的志愿服务机构或相关组织,因此高校想要通过志愿服务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帮助其增强专业技能,应将建立体育志愿服务组织提上日程。同时,高校应该重视体育志愿服务队伍自身的建设,通过多种措施推进体育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志愿服务中来,充实服务农村体育教学的队伍;对体育志愿者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与培训,形成规模性的培训等,最终通过建立高校体育志愿服务组织,给予体育志愿者们自豪感与认可感,让体育志愿者能够真正的通过这个组织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成长体验,让他们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
一个优秀的团队与它科学的团队化管理是分不开的,而对于团队的内部化管理主要是从团队的奖惩激励机制、考核评估机制两方面入手。对于奖惩激励机制而言,首要目的是要让体育志愿者理解他们所做志愿服务的利己利他、不求回报性。但不求回报并不是指不予以肯定体育志愿者所做的一切,他们的付出也应给与肯定,可通过记录志愿服务时长、结合体育志愿者在支教时的表现考核成绩等,通过每年或每学期开展表彰大会对志愿者们进行评优、表彰。其次,考核评估机制则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面试考核、课程效果考核、学期考核(学年考核),让体育志愿者以更负责任的态度服务农村体育教学,同时也通过管理机制激励体育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增强其归属感与使命感。
所谓校校合作指的是地方高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建立起固定的支教平台,通过高校体育志愿者进行的一对多的帮扶。目前,湘西地区高校由于体育志愿者服务农村体育教学相关的志愿活动过少,体育志愿者人数少、流动性大,服务效果欠佳等情况,可结合当地高校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前期了解湘西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情况,在根据高校体育志愿者的人数、专业以及经费情况、地理位置等确立相应的支教学校,并对他们进行一学期或是长期的支教帮扶。针对体育专业学生而言,高校需增加服务机会,同时扩大参与人数,可利用每年大四毕业生的半年实习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成为体育志愿者服务定点帮扶的中小学,为农村留守儿童带去正规的体育课程。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志愿者,高校主要则可安排村小,每个月或者每周安排一次体育课程,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达到锻炼的目的让留守儿童享受快乐体育。高校通过与农村中小学进行合作,做成长期的“定点定期”帮扶,让体育志愿者与农村中小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共同进步与成长。
本研究对湘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系统、合理分析,力求在高校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与农村体育教学这两者之间找到突破点,同时借鉴国内外典型的成功案例,紧密联系目前高校体育志愿者培养的实际情况农村体育教学困境,探索形成一条具有高校体育志愿者队伍与农村体育教学互助发展的创新型服务模式。这一方面是贯彻教育部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另一方面为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提供实质性支持,最终能够形成湘西州乃至我省的高校体育志愿者特色发展道路,建立具有地方高校助推农村体育教学的实现路径。这对整个体育志愿行业的发展以及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实际的应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