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学生的有效教育,将有效教学方式和理念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有效教学的进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深化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进行知识的接收和整合,完善学生的数学理念和数学知识结构,还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和学习能力,构建起概念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桥梁,让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这是传统说教式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构建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将较为复杂的小学数学知识从平面课本中抽离出来,从课堂导入到知识教学,以更加立体、系统的模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应当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导入形式,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互联网+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效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和效率。
首先,我在班级中创建教学角。其中包含了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材料,进行材料的组合和利用,丰富教学活动,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复运用和练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寓教于乐,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建立数学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可以分享一部分有趣的数学故事,促进学生理解小学数学中的知识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认同,然后鼓励学生自行制作数学教具,应用数学知识,结合教师的讲解以及自身的学习经验,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丰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最后,可以创建数学学习报纸,学生在报纸中分享有趣的数学学习故事、数学方法、数学解题思路等等,重视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需求。
例如,记得在之前《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以及课堂导入阶段新知识的顺利引入,在上一节课程结束之后就会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我在对认识图形这一节课程内容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安排了相应的任务,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对身边的图形进行搜索并做好记录,进而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进行展示,在此基础上,我在课堂导入阶段让学生将自己搜索的相关图形展示后,我再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过渡到教材教学内容中。但问题是在课堂教学开展时,我发现一些学生并没有完成安排的预习任务,而仅有的几个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导入阶段不能良好的进行。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学目标已经由原来的“双基”逐渐转变成为“三维”教学目标形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与态度作为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在进行深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三维”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础,并且不断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尝试。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结合当下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逐渐设定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学科内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进程中,应当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促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学中掌握自身的学习方法,提升在数学学习中的能力水平。在长期的教育引导下,学生能够整合自身的能力基础,逐步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现阶段,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基本都能够将材料划分成几个部分,按照划分的部分进行分段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但是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忽视一个问题,即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将本篇教材内容与更深远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自身难以在学习进程中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思维形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公地位受到了影响,难以有效掌握课堂中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进行有效的思考,对知识没有深入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难以有效转化成学生的个人能力,学生自身能力的构建系统难以有效满足。
例如,在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倍数与因数》知识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本节课内容多数为概念知识。此时我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对这一课程知识进行快速的理解和掌握,我在学生之中挑选了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开展课堂导入。首先为了帮助这名学生对因数与倍数新知识的了解,我首先让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自主预习,进而促使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其次我对学生对新知识存在的疑惑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课堂导入阶段的顺利开展以及课堂导入阶段实效性的充分发挥。对于因数与倍数来说,典型习题就是将一个数所有的因数明确找出来,而开展课堂导入环节的学生也对这个经典题型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认知,并且借此在课堂导入阶段给整体学生提出了相应习题,习题为:“将28的所有因数写出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道习题较为容易,而在学生课堂导入环节顺利开展的情况下,其他学生也能对因数的概念进行切实掌握,即1为一个数最小的因数、而本身则为这个数最大的因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就会写出28这个数的所有因数,即1.2.4.7.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