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升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教育局 河北 唐山 064300)
如果遇到课堂教学的意外,老师就一下子陷入困境。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在山重水复之时,找到出路呢?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案例分析
我们的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讲的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中第一节《面积的认识和比较大小》。第一课时,要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能够结合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进一步延伸,让学生初步比较一下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
为了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老师课堂分了三个步骤:第一、认识什么是面积。第二、比较面积的大小。第三、总结用正方形格子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合适,为面积的计算做准备。第二个环节,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来处理。教师精心设计,探索动手做的数学,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会多元化角度去探索分析问题。
本节课老师设计最巧妙的地方就是提供了一个工具包,在学生分组合作时讨论出不同的方法,再汇报总结出:摆硬币法、剪拼法、数格法、画格法四种方法。
工具包里有硬币、格纸、剪刀、尺子、笔,为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探索、大大提供了便利,也提供了有方向性的引导。
在汇报的过程中,四种方法之外,有一个学生又提出了一种方法,他认为可以测量周长,周长大的面积也就大。对于刚刚接触面积的学生来说,这种认识应该是很正常的,也是一个很普遍的错误观点。但是老师直接否定了他,急切地反驳:“有的时候不一定周长大面积就大,所以这个方法不可取。”
当时我觉得太遗憾了,正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误会,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才需要老师起作用去引导。错误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生成性是我们课堂中最闪光的亮点。学生回答,即使意外,只要珍视,精彩可期!我认为老师恰恰应该抓住这一点来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直接否定他,让学生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其所以然,疑惑不解,也不能放到以后去解决。应该针对本堂课上的两个具体图形先做出的探究。数学就是一个参与的过程,在错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寻找出路,找到正确的结论。
我们老师都害怕学生出错误,尤其是探索合作的过程中,有一点谈虎色变,甚至希望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理想的答案,这样才称心如意。总希望出现答案终结者,有一点错误就去否定他,继续按照自己的教案设计讲,这是每个人都容易犯的通病。因为答案才是你想要的。
这个孩子思维多开阔呀,他知道在几种常规的方法之外,再去开拓一种方法,这种开拓的思想最可贵,那么既然有开拓的思想,就要有探索实践的行动,用实践来证明真理的方法。
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是我们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一个宝贵的能力。我们要保护这种开拓者,还要引导这种开拓者,我觉得这个孩子是这节课中认真思考的一个,也是最勇敢的一个。敢于把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拿出来,但他却得到了老师的否定,真的很遗憾不怕犯错,错误是一个最好的机会,它不是一片枯叶,恰恰是一只枯叶蝶。它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绚丽的色彩。正式学生在迷惑时,才应该拨云见日,老师应该做到双手推开窗前月,一石击破水中天。
我们刚刚认识一种事物时,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假如老师没有直接否定他,而是打破原来的教学设计,针对这两个图形来测量比较,先解决具体这两个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至少首先能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但是换种方法再提供一个例子,学生就会发现这个方法不能通用,所以,同学们会自己做出结论,一般情况下周长大的面积就大,但是不能说所有的图形周长大的面积都大。数学是严谨,严密的,有逻辑性的,但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需要推断、探究、证实,通过大量的数据、大量的论证去得出一个最后正确的结论。这正是我们数学课堂上需要的,于山重水复之时,寻找柳暗花明。
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没有奇思妙想,就没有科学的发现。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这一个奇妙的过程,还有那些奇怪的想法。似乎我们应该去挑战不可能想出千千万万种不可能,这才是科学的探究的真正真谛。实践能证明你想法的对与错,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因为我在这样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享受到了学习的精彩:主动地提问,深入地探究,严密地求证。这样的过程,不正是我们在努力追求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