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渭县文庙街小学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阅读的不完备和阅读模式的课堂效率不高普遍存在。同时,小学阅读中,固化的阅读模式和“标准”的答案会使学生逐渐缺少思维发散能力,尤其是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我们不可否认,小学语文传统的阅读方式中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就是过分相信文本并外化于读者的阅读体。在语文文本解读中,凸显阅读教育的方式源远流长,但缺失的现象却是随处可见。文章的意义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设计好的,对于作者而言,这些意义是其创作文章的目的,也是不可置疑的。
小学生阅读分析中为何会缺乏个性化的思考?笔者认为,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是由于历史沿革留下的惯性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条件的掣肘。中华文化在传统中就强调“代圣贤立言”,每个朝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地位,都会组织文官对前人前贤的书作做出注释、解释,甚至翻写和修订,实际上统治者掌握了前人前贤书作的解释权,而这些解释又是不容置疑的,科举考试、八股文也由此应运而生。但是,这样做的弊端就是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造成“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阅读思维定势的固化会使人惯于某种格式化,会以自动化的思维行进。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定势表现为:我们进行个别主题认读的时候和方法运用上会思考得不全面。就像提到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们就会立刻想到资本主义金钱关系与社会、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到《愚公移山》一文,就会讴歌愚公移山的精神;提到鲁迅先生创作的《孔乙己》时,就仅仅想要表达对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的不满,难道不应该综合考虑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境遇等因素吗?笔者认为,这样的阅读模式会使学生逐渐丧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前,为了使学生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学会自主阅读,政府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实现学生“批注式阅读”。今后一段时间内,“批注式阅读”会成为教育系统内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一些学者认为“批注式阅读”能否产生实际的效果,关键在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的主观意识是否形成。日本教育家棍田壑一认为,学生主观意识的形成有六个阶段:①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②理性地看待和评价自己的情感;③了解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④认识到自己的过去;⑤了解自己的潜能,对自己的未来有合理的预期;⑥学会对自己负责,并对自己抱有期待。由此,笔者认为只有将学生与课堂结合,批注式阅读才会完善教学模式。
“批注式阅读”模式首先应该树立学生们阅读的信心,其次培养“批注式”阅读能力的提升,要帮助落后学生树立起自主阅读的习惯。当下阅读课堂上,教师就是阅读的主体,但对于文本文意如何去理解,如何进行鉴赏评价,学生很多由于胆怯不敢说出自己的独特思考,任凭“记住”老师的结论或阅读推理。其实在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的,不合理的。“没有自觉积极学生的学习,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阅读中,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们建立自主阅读的方法和信心,并且建立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批注式阅读”才会稳步推行。在有效的自我批注阅读方法下,让学生树立批改、画、记等阅读的方法。因为阅读不仅仅带有鲜明的理想色彩,而且对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及对文本文意的评价有着必然要求。为此,教师应该适当调整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以学生为导向,把课堂交给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交流方式,参与到学生阅读中去,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共赢”。
总之,语文阅读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来完成阅读实践,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并且重视个体阅读方式和接受能力。把读、写、标注的“批注式阅读”方法引进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阅读完成对文意理解和思考的真正主人。批注式阅读过程与实践是漫长的,但也是课堂所必须的。语文课堂阅读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学校致力于打造批注式阅读,让阅读不再陌生,从而拓展了适合语文阅读全新教学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