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鼎新小学
任务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伊始,教师明确教学各个环节的学习任务,通过导学这种形式,达成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谈一谈小学语文任务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这要求教师对学情、教学内容、重难点等方面充分地了解,针对不同小组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即使同一小组内,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之前,可将任务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学优生的,这类任务难度大、自主性强,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知晓答案;第二层次是针对中等生的,这类任务看似简单,但要通过合作、查阅等手段才能明白要义;第三层次是针对学困生的,这类任务简单明了,学生只要了解课本内容就完全可以自主获得答案。当然,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分成这样几个层次,在有些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几乎没有差异,他们的学习任务也就几乎没有任何差别,但在部分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差异比较大,学习任务也就各不相同。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因学生不同而不同,因教学内容不同而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客观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有些差别是智力因素,有些差别是家庭条件因素,有些差别是接受能力因素。尽管我们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学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学习结果上却是有所不同的,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在这种前提下,任务导学的优势就能够充分地凸显出来。任务导学的三个层次只是一个大致分层,严格地说,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每个层次下面还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或者可以说,在备课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每个学生的学习任务都不相同,也就是一生一策略,一生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获得相应的知识,也只有这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教师必须构建切合实际的教学路径和任务轨道,让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路径和轨道前行,但最终要在教学总目标的终点汇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引导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把控,对学习障碍进行排除,对学习任务进行验收,这实际上是教师将课堂“权利”下发给了学生,通过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之中。
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务导学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教学时,教师千万不能为设置任务而设置任务,千万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在设置任务时,要以学生对接任务,而不是以任务对接学生。教学之前,教师往往会先设置好任务,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任务进行学习,这犯了教学的大忌,这种任务导学的教学模式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设置任务的时候我们没有对学情进行充分的了解。所以要提高任务导学的教学效益,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先备学生后备任务,即哪个学生实际情况如何,教师就设置或者安排什么样的任务,这样,教学任务就有了出发点,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实际上,任务导学就是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在教学路径的引导下,每个学生完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目标也就相应地实现了,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也就解决了,课堂教学自然也高效了。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教学的对象是谁,要根据什么设置教学任务,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我们备课的重中之重。
任务导学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那种单纯“教课文”的现象,把教师和学生从课本这一大文本中解脱出来,进而向教语文这个方面迈进。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并不是说注重教学方法就要忽视教学内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应当通过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掌握,而内容的消化又会推动方法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