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安宁附属实验学校
40分钟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教育方式是否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不时地从心底冒出来,一次次困扰着我,而现实的需要也更坚定了我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决心。激发学生学习和做事的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实现,无疑是比较理想的途径。在班级小组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现总结如下。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小组建设。学生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主要以小组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琢磨,针对小组建设,我做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组,每组四人,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和性格差异。其次,确定组长,并从管理、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等方面重点培养组长。最后,为了加强小组凝聚力,在小组文化建设方面,我要求各组拿出本组的特色展示……展示完成后,我将其放在了积分榜的旁边,目的是对照积分榜每日求上进。之后的几个月,课堂和日常管理较之以前大有改观,每个组都不想让自己的周积分落在最后,各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极强,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参与班级管理。
评价的有效性是有周期的,慢慢地,在这种貌似活跃的课堂背后,很多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长能力的差异导致个别组积分长期落后,组员积极性不高;二是课堂合作学习中出现假合作的现象,形式和实效不能很好地结合;三是为了不使排名落后,有些组出现了恶性竞争,而忽略了学习的根本。这些问题让我再次陷入了深思。迷茫中,我阅读了一些有关班级管理的书籍,名师们的一些理念和措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针对小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及时做好补充修改,首先,要求周积分排名落后的组在班会课上进行反思,并且实行了小组轮流值周制,同样在次周的班会课上做值周报告,以加强他们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其次,更加注重对组长能力的培养。最后,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2.坚定学生自主发展理念,完善小组建设。本学期初,我再次对学生进行自评,目的是让他们清楚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接着制定出新的学期计划及目标,目标实现的成就感会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参与课堂,自主去探究知识。
一切都在慢慢改观,学生也在逐渐进步,但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已暴露或未暴露出的问题,还需不断学习和探索。在思考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小组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些组长能力不够,不能胜任组长,而有些组员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平,却没有施展的机会;二是组内大小事务全由组长承担,组长任务过重,组员完全依赖组长,缺乏责任意识;三是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学科表现,而轻视了卫生、纪律、礼仪等其他方面的评价。接下来,我进行了第三次建组,这次的建组和前两次不一样的是,先集体举手表决确定组长,个别原来不称职的由新推荐的取代,接着我划定组员选择范围,然后组长组员双方互选。在建组的同时,我又重新制表完善评价机制,这次是结合学习、德育、礼仪、卫生等方面的综合考评,并将小组值周制变为小组值日制,责任细化,更有利于班级管理。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小组积分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活起来了,但动而有序、活而不乱。学生为了提高组内的积分,积极思考探究,积极展示交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落实。
2.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组内帮扶机制和后进生代表小组展示奖励机制,在促进后进生转化和优等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如,班里的东东是个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孩子,以前上课一叫他发言就紧张结巴,可是自从小组互助学习开展以来,每节语文课,他几乎都能在组长和组员的鼓励下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时也变得自信多了,他的成绩也是逐年提升。
3.学生自律意识明显增强。组内个人的表现直接与小组的积分有关,为了不因自己的不良表现而影响小组积分,学生在课堂上、在班级事务中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每个人都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教室里没有了吵闹,卫生保持清洁,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