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金雨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应该是有温度、有深度同时站在一定高度上的。对于新一代学生来说,体育课程的设立就是为了将其所具备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发挥出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实现教育指引。
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研制并实施于教学过程中,国家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形势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但不论是哪一环节的开展,表面上都没有十分明显将生命这一概念或者物的生命体现出来,事实上体育课程教学应始终饱含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始终充满对学生的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体育课程建设是与关爱生命相辅相成的。这种永恒的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有助于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渗透,同时也为学生更加深入的对体育运动,如灌篮的动作技巧等的思考源源不断的注入新的动力。基于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在进行灌篮教学时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及精神需求。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提醒自己所肩负的关爱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摆正传统教学过程中以动作技巧训练、体能训练为主的教学观念。
站在学生与教师的不同的角度,体育课程所展现的喜是不同的。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喜是教学过程所带来的,即能够真正做到喜欢教学,这是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端正的教学态度的展现,相较于被动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实效性。对于学生来说,她们的喜是真正做到爱上学习并善于学习,这同样是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个人情感的主要体现。假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两种状态同时存在,那么足以证明该教学方案的可行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在此情形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轻而易举的实现被动学习、被动教学的转化。基于此,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自然相对理想。那么,如此同喜的景象如何实现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的多样化、教学观念的转变实现体育课程的升温。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灌篮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初次教学过程中设计小组赛,让经验丰富的学生带领并不熟悉的学生进行初步训练,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除此以外,在体育课程教学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方面,教师不能只考虑学生的主体感受,更要实现师生双方积极性的激发,即在灌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设计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但要在满足课程发展要求及对灌篮教学具有实际作用的基础上进行。
在一体化的角度对体育课程进行思考更加注重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强调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圆圈技能的掌握。这样集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行为等的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确为人的生存提供了保障。若没有安全意识,再多的安全知识的学习都不能起到实际作用,安全行为自然不会发生,由此可见,只有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才能够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保障作用。除此以外,安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涉及操作性知识,教师往往将此类知识成为安全技能,安全技能的掌握更能够为安全行为的诞生起到辅助作用。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保障安全的价值是十分突出的。灌篮是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的经典动作,学生不仅需要对灌篮的动作要领及相关技巧进行掌握,好药懂得特殊情况下的自我保护,例如学生要掌握好抓框的力度,否则一旦失去平衡很容易造成开放性骨折等,对个人自身安全造成威胁。除此以外,良好的安全意识也能够在集体活动时对他人的动作行为起到监督作用,防止篮球运动过程中的大范围移动造成碰撞是还等。当然,体育课程教学为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并不只是体现在上述两个方面,运动伤病的防治也是其主要作用之一。例如在灌篮运动中出现骨折需要采取哪些急救措施等。
众所周知,人的健康程度与其生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的追求。但事实上,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能够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与伤害的因素不断增加,如睡眠习惯、饮食习惯及外界压力等。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健 康第一作为主要教学观念,中央下发的文件也多次对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重要作用进行强调。从另一方面来说,体育运动还能够通过运动本质促进学生意志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的培养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灌篮运动本身就是一项活动量较大,开放性较强的运行项目,学生通过灌篮练习能够释放一定的个人压力,有助于其更加阳光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同时多次的动作练习也会让学生的抗击打能力得到锻炼,甚至能够在运动中做到转压力为动力的改变,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十分有利。
现阶段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改革方向是直接关联的,只有这样,教学目标的确定才能都体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具体要求,同时展现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使得各学科教师开始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终极教学目标,伺候的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列入课程目标体系的范围内。但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教师需要层层递进的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即终极目标分解为阶段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高标准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低标准的教学目标。这种层层递进的实现模式是体育课程深度的主要体现,既没有着眼于高高在上的课程教学总目标,也没有沉浸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并且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个阶段。基于此,一体化教学背景下对体育课程教学的深度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分层教学、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更具实效性。例如,在灌篮教学过程中,教师须首先确定通过灌篮动作的教学促进学生体育学科目测能力、协调能力等核心素养形成的终极目标,在总目标的支持下,对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等进行分析,此后对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充实可是教学的层次与针对性。如,在定位投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难度与不同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分课时练习双膝微屈、手腕推球的动作。
教学内容的衔接性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点,对于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体育学科教学特点并未建立的问题,即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整,建构理论不够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教学的逻辑性产生了影响。基于此,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找到体育教学衔接的关键点,即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的建立,按照不同的学段与模块对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将基本动作训练与专项动作训练衔接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减少低级错误重复发生的可能,从而实现其运动水平的螺旋上升。
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体育课程的开放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内教学,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丰富体育锻炼的内容并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课内外联动,这是体育课程宽度的主要体现,同时也是中央文件所重点强调的。基于此,为了充实课余训练,拜托课堂教学时间对体育教学质量的种种限制,学校可引聘教练员,抑或者举办体育俱乐部,召集更多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辅助教学,确保课外锻炼时间的加强。其次,校内外联合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极为重要的。良好的体育训练及体育意识的形成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的通力合作,最大程度上促进学校教学效果的巩固与提升。这就要求家长更新体育观念,为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样的联合方式的共同实施使得体育课程更具宽度。
综上所述,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将体育教学的温度、深度、高度等特质充分体现出来,使其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重高度、深度等的准确定位,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教学观念的更新最大程度上体现体育课程的功能价值,将“以体育人”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