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萌 中央财经大学
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开始的时间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被卷入到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因此对本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必须立足于全球视野。由于职业体育相较于体育用品制造业管理及运作体系更为复杂,涉及的层面更广,受全球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职业体育的发展不但可以带动体育中介、体育教育培训、体育传媒等一系列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为体育用品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本文聚焦于职业体育,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比于国外由俱乐部开创职业体育的先河,我国职业体育则是由足球的职业化改革开始的。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为26579亿元,增加值为1007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首次突破了1%,但相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3%到4%的占比仍有一定距离。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够合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仍保持着主导地位,体育服务业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占比最高,达到15.5%,而体育产业的核心——体育赛事产出仅占比1.1%,表明我国职业体育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职业体育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种形态上:一是服务的进出口,主要指赛事的转播;二是跨国生产,例如在海外举办比赛。三是跨国消费,例如球迷追随球队到海外观看比赛。四是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例如本国球员、教练加入海外俱乐部,本国企业收购海外球队。
职业体育产业之所以能够快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主要是由三股力量助推的。
职业体育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各大赛事的举办及转播是推动其全球化的强劲力量。首先是向国外转播赛事。我国赛事市场规模巨大,精彩的赛事供不应求,使得我国成为许多国外联赛的重点开发市场。其次是到国外举办比赛,大型联赛的举办场地往往不限于本土,更多的是在海外举办友谊赛或世界巡回赛。此外还有一项特殊的体育产品——国际比赛,例如奥运会、世界杯等。这些比赛的举办涉及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观众以及众多的利益相关方,遵循统一的规则,无须考虑各国法律、文化上的差异,这使得各国的参与更加方便,推动全球化。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服务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并且更加注重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感与满意度。由于体育赛事的规则统一,体育爱好者对赛事的观看与否大部分取决于其质量的高低,这也意味着如果国内比赛的水平不高,消费者就会转而观看国外比赛。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职业体育全球化的成本降低、收益扩大。以往体育赛事的提供与消费必须在同一地点,由于时间及成本的限制,少有消费者观看海外比赛。但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同步收看转播比赛,且不限观看人数,双方都可以通过低廉的成本获取高额的收益,因此经营商竭力开拓国际市场。
三股力量交互融合,推动着全球化在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深入,也使得我国职业体育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
我国职业体育起步较晚,然而却过早的卷入了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自身发展不完善与西方职业体育不断推进的双重困境中,其管理体制暴露出了很大的弊端。西方职业体育的发展逻辑为先有生产资料市场,后有竞赛产品市场,在产生了消费市场,最后寻求消费市场的全球化;而我国职业体育是先有了消费市场,而后在政府的推进下进行了部分体育项目的职业化改革,从而提供了竞赛市场。因此政府在我国职业体育的管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是由其本身的发展历程导致的。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相较于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直是滞后的,当前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也有不断向西方国家靠拢的趋势,强调市场的作用。然而对政府的长期依赖使得我国职业体育缺乏自我管理的经验,难以独立经营,也出现了部分市场主体过分追逐商业化而使我国职业体育陷入了低水平的困境。
国外职业体育在发展初期就注重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为职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例如美国为了支持职业体育的发展,于1961年通过了《体育反托拉斯转播法案》。而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是我国体育领域最基本的法律文件,其中并未涉及有关职业体育的专门条款。随着我国职业体育与国际体育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体育法》中许多条文已经不适用于我国职业体育现状,并且在许多领域存在着立法缺失,对于一些新兴的领域例如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经纪人、投资赞助等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表现为赛事供给数量与质量较低。2016年我国四大联赛(CSL、CBA、CVL、CTTSL)总比赛场次为1108场,不到北美四大联赛的1/4,现场观众总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为0.59%,仅为北美四大联赛的1.5%。说明国内联赛的供给数量与供给质量较国外职业联赛还有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表现为消费市场培育力度不足。FNL推出的“周日夜赛”多年位居收视榜首,著名的“超级碗”更是美国民众的必看节目,这些不断创新的服务模式使得观众常年保持着对橄榄球的热情。而中国的乒超联赛水平在世界几乎无人能敌,但赛事市场并不火热,这主要与其赛事模式缺乏创新有关,无法提供持续吸引消费者的服务。我国职业体育的管理者多将精力投入于比赛训练,而忽视了赛事的运营与宣传推广,在门票的科学定价以及销售方法上都存在欠缺,从而导致观众数量波动较大,稳定、有效的消费群体难以形成。
国内联赛为吸引观众开拓市场常常花高价聘请外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本土缺乏高水平运动员。而高价聘请外援虽然可以使联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赛赛事水平,但长此以往会导致国内后备人才队伍的萎缩。由于培养一名高水平运动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财力等各种资源,并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联赛本身都望而却步,从而使职业体育的竞技水平陷入了恶性循环。
西方国家职业体育之所以如此发达,不仅在于其拥有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更在于其拥有一套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我国对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至今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化的体育管理人才极度匮乏,其中既了解体育产业又懂得管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导致体育赛事的策划、组织、宣传以及商业运作都极不规范,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
国家应当加快出台针对职业体育的专门法案,同时也要进一步修正已有法律条文中不适用于国际体育惯例的地方,高效地解决国际体育活动中的纠纷,为职业体育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保障。
同时,要扎实地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既不能囿于举国体制的发展思路,也要跳出西方职业体育发展的路径牵引,要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特色多元化治理体系。一是政府层面上,要逐步简政放权,强化其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加大对社会体育组织的培育,为职业体育的自我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协会层面,要进一步落实管办分离,加快与政府脱钩,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完善监管机制。三是俱乐部层面,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学习西方职业体育先进的管理方法,提升自我管理水平。
对于国内体育赛事的供给,一是要提高现有赛事的质量,挽回因追求赛事质量而放弃观看国内赛事的体育爱好者。我国球队不但需要利用全球化招揽海外优秀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还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二是要增加赛事供给的种类与数量,例如增加现有联赛的场次、联赛扩军、加快其他大型赛事的职业化进程。三是要拓宽赛事的转播渠道,开放更多的全国性体育频道,同时联赛自身也应积极争取与国外媒体达成转播协议,进军海外市场。
俱乐部应当有节制的引进外援,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本土职业运动员的培训中。一方面要从青少年抓起,保障青训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引进的外援,提升本土球员的水平。同时还应注重对专业化管理人员的培养。首先应当重视体育管理学科的建设,使其在国内体育类院校乃至综合性院校得到普及。其次,在培养方式上也应该更加多元化,探索建立产、学、研、媒相结合的协同培养方式,打造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同时也应积极开展体育管理人才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提升我国人才的国际能力。
我国要积极开展体育外交,在国际体育上树立起大国形象,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第一,要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在世界体育改革、国际体育规则的制定中主动发声,提升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第二,要继续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体育人力资源培训、体育赛事举办等援助,提升我国的体育国际影响力。第三,要主动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借此加强与国际体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同时以此为契机拉动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最后,我国体育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应当借助这一优势在国际上打造中国体育文化品牌,增强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