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勤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 430064)
如果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夜大学算起,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经历了一个从起步到扩张再到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趋于饱和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需求逐年弱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趋于饱和。这一结论可以从有关统计数据中得到证实。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从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张,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我国普通高校招收本专科生790.99万人,比1998年的108.36万人增加了682.63万人,增长幅度为630%。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于2014年均达到了峰值,分别为265.60万人和653.12万人,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2017年和2018年虽有所回升,但幅度有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呈现出不断萎缩的情况,全国报考人数从2008年的1 042万人次,减少到2018年的544.69万人次,减少幅度接近50%。另有一个动向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那就是,2016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规定:“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须在本校已开设的全日制教育本、专科专业范围内设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许多原先专科招生比重较大的普通高校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人数出现了大幅下降,有的高校一年只录取了几百人。种种迹象表明,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呈现出饱和态势,可以判断,随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落实,普通高校的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将越来越小。
2.非学历高等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非学历高等教育2015年招生725.84万人次,2016招生862.83万人次,2017年招生927.37万人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对职工的培训越来越重视,广大在职从业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国内一些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已经将继续教育的重心转向非学历教育,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由于继续教育没有财政拨款,学费标准又普遍较低,办学成本日益增加,办学效益每况愈下,继续教育在教学场地、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等方面对普通教育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继续教育在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对普通教育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主要表现在: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上是普通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复制; 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考核方式、论文撰写等也没有太大差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大同小异;部分高校直接套用普通教育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在继续教育中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所有这些都表明,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学历继续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继续教育普教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4.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存在弱化倾向
从理论上讲,高等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办学实践中,在国家大幅增加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情况下,在各种评估、考核和排名中只注重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指标的导向下,许多普通高校比较重视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教育,将经费和精力投放在普通教育的队伍建设、设施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上,而忽视了继续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将继续教育边缘化,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补充,甚至把它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教育,定位低下、制度不完善、没有发展规划、队伍建设滞后。
5.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转型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对高考落榜学生进行的补偿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非学历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都发挥着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小,同时,科技知识呈指数级增长,新学科、新知识、新材料层出不穷,大量在职从业人员接受新知识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高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将重点放在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上。据相关报道,在2016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之后,全国已有近10所普通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相继停止了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教育教学管理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适应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态势。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过时,不能适应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一般采取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即学校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对全校的继续教育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种模式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即继续教育学院具有职能部门和教学实体的双重身份,行使管理和教学的双重职能。继续教育学院既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机构和教学单位,而是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于一体。继续教育学院不仅具有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毕业管理等职能,还负责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组织教学活动,包括师资安排、课堂教学、成绩考核、论文答辩等环节。
这种“管办合一”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是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落后、大量在职从业人员急需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合理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领导干部和专门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模式如何变革是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但由于理论准备不充分,又缺少改革政策指引,加上高校普遍将重点和精力投放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双一流”建设之中,除极少数高校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做了改革调整之外,绝大多数高校依旧保持原有的管理模式。
2.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如果说,传统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经历60多年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大规模学历继续教育的历史使命,那么,在新的形势下,这种管理模式将面临着更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割裂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影响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培养质量。无论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还是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在本质上都是高等学历教育,都是对高中毕业后的学生进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只是在基本要求、教学形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时,学历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立德树人,即通过学校的历史沉淀、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和师德师风等影响学生、熏陶学生,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品格、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然而,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一方面,继续教育学院对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单独进行管理,单独组织教学,没有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简化,毕业论文要求过低,学生不仅不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与全日制学生相比存在着巨大落差,以至于社会各界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的质量存在着普遍质疑和诟病;另一方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不能全面享受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知之甚少,不能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不能与全日制学生及任课教师交流互动,继续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不足,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第二,传统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阻碍了学历继续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型升级。面对学历继续教育的持续萎缩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求增加的现实,绝大多数普通高校没有实现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型,在规章制度、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人员编制、管理方式等方面沿袭了传统学历继续教育的做法,没有建立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体系,产生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阻碍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没有国家政策指导之外,与国家增加对普通教育的拨款、继续教育办学效益下滑、高校对继续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到位等也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传统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阻碍了学分制度的施行。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认定机制,畅通不同类型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转换通道”等改革思路,并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快推进以学分制为重点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明确学分要求,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认证机制,为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提供制度安排”。可是,几年来,这一改革措施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制约了学分制改革和实施。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学校教务部门主管全日制教育的学分制运行,而继续教育学院又是“管办合一”的独立机构,与学校教务部门缺乏联系机制和必要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教务部门的主动作为和大力支持,仅靠继续教育学院推行学分制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
第四,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容易造成监管漏洞,产生办学风险,从而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集管理权和办学权于一体,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虽然有自定的规章制度和自设的监控体系,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过度宣传、违规招生、违规办学、滥发文凭、弄虚作假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虽然经过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整治和司法部门的严厉打击,继续教育的办学秩序持续向好,但没有从根源上堵塞漏洞,没有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监管成本居高不下。
既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态势,严重阻碍了高等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型,那么,普通高校就应该主动适应教育教学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改革创新,建立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新的管理模式。
1.建立“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
“管办合一”是阻碍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立“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环节。建立“管办分离”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要明确继续教育学院的职能定位,剥离继续教育学院的管理职能,将学历继续教育融入普通全日制教育,使继续教育学院真正成为一个从事非学历教育的教学实体。这样,继续教育学院就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集中学校的优质师资、优势资源,开展知识更新教育,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同时,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分制改革,还是普通全日制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相互隔离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就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了改革,成立了终身教育处,从继续教育学院剥离了学历教育的管理职能,继续教育学院变成了专门从事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实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改革经验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
2.改革招生管理制度
鉴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需求不断减少、成人高考录取率越来越高的现实,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招生中,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网络教育几种招生形式合并,统一实行注册制招生。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和办学风险,又能较好地满足广大青年的求学欲望。当然,这种注册制入学也是要有条件的,如学历条件、身体条件、思政条件等。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实行注册招生后,学校可实行“宽进严出”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区别于普通全日制学生的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由专业所在学院组织实施。借鉴辅修制管理办法,人数多的专业可利用业余时间如周六、周日、晚上或假期集中授课,人数少的专业可插班教学;要加大网络教学的比重,为学生自学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要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学生可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科学选择学习时间,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同一地区甚至不同地区的普通高校要在原有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分互认纳入联合办学范围,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或满足学生的知识偏好、个性发展及价值取向。
4.对非学历高等继续教育实行企业化管理
非学历高等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普通高校与经济社会相互联系的桥梁,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非学历高等继续教育具有自主性、社会性和盈利性的特点,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高等继续教育具有完全的办学自主权,在专题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办学规模等方面都可以自主决策;非学历高等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各行各业,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在职从业人员及社会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知识更新教育;开展非学历高等继续教育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资源、食宿场所等,有较大的成本投入,需要有一定的补偿,具有竞争性和盈利性。因此,普通高校要对非学历高等继续教育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市场化办学,建立与办学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合理收取资源使用费用,为学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生活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实行食宿与教学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管理,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