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大思路

2020-11-24 10:06蔡连国
成人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

张 博,蔡连国

(1.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2.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区教育也正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组成。2000年,教育部《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通常而言,社区教育应是一种有效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方位终身教育体系。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着教学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无法适应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义务,地方高校具有专业化的师生队伍、前沿性的科学研究、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等优势,且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又可以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的普及和应用、学生实习需求的满足等提供平台和机会。因此,调动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优势,打开社区教育发展局面,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需要社会成员不断获取新信息、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素质,以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避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因此,信息化社会必然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意味着需要突破学习的年龄与场所等边界性规定,拓展人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习型社区建设,这也是有利于适应现代人将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基本生活状态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组织开展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可见,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关键点在于加强对社会成员学校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社区。社区教育体系的发展壮大,并非社区本身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合作。其中,地方高校作为社区教育的本土化资源,应成为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为本地社区教育贡献力量,这不仅可以提升社区教育的层次与水平,更可以开拓社区教育的角度与视野。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服务,高校教师和学生可以为社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内容,将优质教育资源融入社区之中,从而解决社区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陈旧性建设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必将有利于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

2.有利于推动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

地方高校既是所在社区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扮演着社区居民与社区教育机构之间中介桥梁的角色。而且,高校的功能和使命也决定着其在社区教育中必须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地方高校全面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必将为社区教育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更多样的教育服务、更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以及更专业的服务人才。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继而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区教育的这种社会性特点,使社区教育与传统学历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明显不同。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全面系统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主要是适用于社会发展的实用知识与技术。高等院校拥有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关联的多样化、专业化的学科门类,与社会生产生活更为贴近,其专业理论是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提炼与升华。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教学基础设施相对齐全,如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空间较多,可以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满足社区教育的办学要求。许多地方高校的科研课题以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能够为社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理论支撑。

3.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认为大学服务于社会包括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履行好机构性公民的义务。所谓履行好机构性公民义务,是指大学通过参与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方式,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邻里关系的改善、公共教育的提高等,做出自己的贡献。新时期,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过程中,既面临着较好地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挑战。相对于中央部委院校来说,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影响辐射领域等各有侧重。地方高校多为教学型大学,这类高校侧重于将知识传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主要培养任务。在新的时代发展环境下,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需求,而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可以更好地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社区资源可以与地方高校共享,高校教师通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教学对象更加多元化、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联系更加紧密,教学综合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社区可以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场所与平台,促进其了解中国社会与现实国情,为其提供自主创业的机会,帮助其学以致用,培养其服务社会的意识,锻炼其意志品格,增强其专业能力与实际才干。社区教育成为地方高校加强其自身办学竞争力、发展特色办学的突破口。

二、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

1.参与意识和扶持意识有待提升

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参与意识是参与行为的先导。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必须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首先,地方高校缺乏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领域仍停留在宣传政策、送温暖、送爱心以及一系列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层面,真正与社区开展教学实践和科研合作的并不多见,系统的组织策划、建言献策、资源开放、课程设计与讲授等活动也没有全面展开。参与社区教育在许多地方高校领导者与教师的思想中仍处于十分边缘的地位。有的地方高校教师认为社区教育层次较低,不能体现自身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水平,且报酬较少,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因此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即便被安排讲授课程或与社区开展互动也往往被动应付、走走过场、形式主义倾向较为明显。他们并不能将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提升到学习型社会的塑造、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一认识高度,缺乏扶持和发展社区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其次,作为主管部门的地方政府对高校与社区合作的价值认识不足。地方政府应通过一系列社会政策的宣传与引导,鼓励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然而,某些地方政府缺乏协调意识、统筹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规划能力不足,制约了地方高校对社区教育参与程度的提高。

2.利益激励与冲突解决机制尚需捋顺

要调动地方高校教师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仅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更要做好地方高等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协调工作。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主要依靠校内教师,而激发教师参与的意识仅仅强调责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合理的激励手段相配合。当前,地方高校教师在服务社区教育过程中未能获得有效的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高校教师参与社区教育获得的物质报酬较低。由于授课内容需要对实践问题有深入了解,才能对社区中的组织或居民困惑进行解答。针对社区内人员的不同文化层次,教师又要重新整合原有课件资源、课程内容。有的人员文化程度较低,需要以其能够接受的方式组织授课知识点和授课语言,备课过程就会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过低的授课报酬与教师付出的精力不相匹配,也无法保证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是以教学效果、科研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水平为重心的,其中社会服务一项虽占一定比例,但并非考核的重点,因此教师对社区教育参与热情不高。

同时,地方高校与社区在实际合作中也存在教育理念与行为方式上的冲突。地方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讲授专业知识,注重知识的学理性,而社区居民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理性知识难以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由此某些社区居民会对高校教师传授的知识产生质疑,认为其不符合实际,甚至对教师做出某些不够尊重的行为,这也造成了教师产生对参与社区教育的厌倦心理。

3.参与过程缺乏充足的配套资源与法制保障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各类配套资源相对缺乏。首先,人力资源相对短缺。服务社区教育的专职组织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有的地方虽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社区教育相关事宜,但其活动策划、教学组织以及与高等院校方面的沟通等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地方虽然聘任了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但他们往往因编制限制身兼数职,工作起来分身乏术。而且,社区教育工作者总体上男女比例失调,女性占比远远大于男性,一些仅便于男性沟通和开展的教育活动难以开展。其次,物质资源上不充足。社区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地方政府必须在地方高校和社区之间起到规制协调教育资源、提供一定财政保障的作用。然而,当前大部分社区教育经费来源于街道自身有限的活动经费。即便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现有的人均教育经费与社区教育需要也相差甚远。最后,法律法规是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法制基础,相关政策是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支撑和保障。近年来,社区教育逐渐得到重视,但相关法律规范的缺位也暴露了社区教育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尤其对于地方高校如何与社区开展教育合作的操作性规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基本的行动指南多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导致地方高校无可具体参照的执行依据。

4.参与模式与机制待完善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缺乏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具体指导规定,因此当前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模式与机制大多为地方高校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集中在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中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定向培养、机构共建以及互动服务创新等常态化运行方式没有实现;学生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方式、高校师生开展专题式送教进社区等非常态化的参与方式也未有规范性的指引;地方高校与社区间有效协调沟通的平台尚未建立;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地方政府促进、评估、监督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相关机制也存在缺失。参与模式和相关机制的不健全也导致了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动能不足、参与意识乏力和缺少参与方式及参与内容的长效指导。

三、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大思路

1.确立开放共享的参与意识

开放共享是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思想前提。共享是指具有确定目标与任务的人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与任务,通过结成松散的组织结构形式,对共同享有的、可帮助实现目标与任务的资源进行协调并重新予以分配的过程。地方高校拥有优质的人才资源和师资力量,充足的教育、文化服务设施,科学、完备的各类知识课程资源以及丰富的各类知识传播平台。而且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其归地方主办主管,这决定了地方高校祈佑乡邦、服务地方是其立校之基,其必须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发挥力量。另外,从高校的存在价值来看,主要是基于高校传统的三大职能,即培育人才、发展科技与服务社会。这也内在要求地方高校应该积极有效地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社区教育是城市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公众提升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和有效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功能,也是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只有地方高校以开放的心态接纳社区居民及相关人员,回应其积极的教育需求,形成主动开放共享的良好意识,社区教育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在办学理念上从深层次更新观念,将服务社区作为其服务社会职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贯彻到学校运行的实际行动上。另外,地方高校主要领导也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参与意识,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校教师主动参与社区教育的认识,让地方高校的名师、优师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教育中,以提升社区教育质量。

2.形成协同合作的共赢局面

协同合作是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根本出路。协同通常是指在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中,当有外力加之于这个系统持续影响其运行,且此外力的作用达到某一时刻或某一个程度时,这个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形成协同效应,从最初的无序变为有序,使大系统形成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否足够稳定,是否能够发挥系统的最大作用功效,取决于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好坏。如果我们把社区教育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地方高校参与就是加之于这个系统的一个外力。在这个外力之下,参与到社区教育这一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受到地方高校参与这一外力的影响。如果要实现社区教育系统的再平衡、再稳定,那么包括地方高校与原有社区教育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必须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行动和利益共享的局面。

通常来说,在原有社区教育中主要涉及的主体包括地方政府、社区管理部门和群众,这三个主体加上地方高校必须形成一种新的关系,才能达成系统的平衡。因此,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应形成和增强整体规划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意识,对于地方高校主管一级地方政府,应督促、鼓励主管高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明确地方高校和社区管理部门各自的角色定位,通过法制规范和政策引导确保双方互动合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对于地方高校所在地各级政府,应提供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安全保证和辅助规划行动路径。对于社区管理部门来说,社区管理部门也应将高校作为社区居民重要的知识输入与输出的集散地,与地方高校密切配合,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高校教师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高校学生的培养提供更优越的实践基地。对于社区群众来说,应该树立珍惜高校教育资源、积极参与高校社区教育活动的思想意识、保证参与秩序等。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应在统筹考虑、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有效分配的基础上,将学校拥有的各类可开放资源对公众进行开放,如适时向社区居民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学习场所、与社区机构和居民共享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发放网络学习账号等方式支持社区居民在线学习,并通过微信、QQ等交流软件解答社区居民学习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通过各个主体的有效协同合作,达成一种公众素质显著提升、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彰显、实践育人和启发研究思维的功能正确释放的稳定、平衡局面。

3.发挥优势创新多元参与模式

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应在坚持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情形下走多元化的模式创新之路,应从资源共享、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提供等几个方面着手开创多层次运行的参与模式。首先,创新资源共享的参与模式。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应在双方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开展。地方高校与社区应整合彼此的优势资源,寻求合作共赢。地方高校重在运用人力资源、软硬件设施等先天优势为社区民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盛宴、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活动,不断提升社区民众的文化修养。社区则应利用本地优势、区域环境、地方文化等资源优势为地方高校开辟特色发展的社会环境。其次,创新机构共建的参与模式。机构共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社区人才培训场所和平台的搭建,如搭建社区教育院校、中心等机构和平台。二是高校应用性成果转化使大学生社区服务活动场所建设,如重点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实习实训中心等。再次,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可以为社区和区域内地方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为社区培养和输送专业教育人才及优秀的管理者,为地方企业培养适应其需求标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最后,创新服务提供模式。不同社区民众之间的需求层次不同、内容各异。老年人居多的社区与青年人居多的社区往往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高知人群居多的社区和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社区在教育需求上也有所差异。因此,地方高校为社区教育提供服务应逐渐向专项化、差异化服务模式迈进。

4.全面提供教育资源和制度支撑

国外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作为考核高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而通常,它们都是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确保高校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项使命。例如,《美国高等教育再授权法案》将大学与社区的合作列为考察大学是否充分完成其使命的一个重要标准。以此,美国多所大学校长已经签署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的校长宣言”,并承诺将履行高等教育服务于大众的使命。因此,充分借鉴国外的合理做法,我国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也应全面提供教育资源和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形成充分的制度保证。首先,确保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要提高社区教育的参与者和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地方高校要严把质量关,选派愿意投身于社区教育、具有较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教师、学生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确保教育质量。另外,政府部门和社区也应该主动发挥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及社区在选择社区教育与地方高校对接的管理服务人员时,也应提高“门槛”,坚持广开门路、择优录用的原则,重点考察任用人员的组织领导能力、教育活动策划能力以及与地方高校的良好沟通能力。其次,多渠道提供资金保障。充足的资金是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物质保障。在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中,相应的资金支持来源,应坚持政府财政拨款保证为主,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渠道。再次,完善社区教育相关法律规范,为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提供根本制度支撑。国家应从宏观层面立法,明确要求高校主动履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职能,并制订相应考评办法;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关法规,要求地方高校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发展,为地方高校服务本地社区教育提供制度指引。

5.理顺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首先,健全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利益平衡与激励机制。只有实现利益平衡和充分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地方高校主动参与、高质量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完善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无偿共享资源和有偿利用资源的分类实践。但同时要保证,资源有偿利用必须以成本核算为依据,坚持公益性和不以盈利为目的。另外,还要优化地方高校人员参与社区教育的奖励机制,适当兼顾参与人员的劳动与智力的付出。其次,健全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协调统筹机制。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应纳入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综合规划范畴,且由地方政府明确参与的原则,突破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壁垒。最后,要健全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要实现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分类考核,根据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制订相应的考核指标和办法;还要设计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将一般性指标和特色指标统筹考虑,重视社区教育参与者的意见。另外,还应该加强绩效考核的过程控制,将事前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进行。之后,要加强考核结果的反馈与运用,地方政府要将考核结果及时通报地方高校并按考核结果对地方高校实施奖惩,以督促地方高校更好地参与社区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