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陆盈盈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机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平台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实验课程基本教学工作,同时又服务于大学生科创项目等科研项目。实验课程的教学在大学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室教师(以下简称 “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执行者,即使是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最科学的管理模式,都需要人来完成,可见实验教师非常重要。本文从高校实验教师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直以来,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在学校整体队伍中处于从属地位[1]。高校对实验教学部分重视程度不够,对实验教师队伍工作要求不高,使教师们思想上不积极上进,只是完成简单的教学工作。实际技术人员受到的待遇较低,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远远低于专职教师,出现聘请难、引进难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高校在人才引进时专任教师的要求明显高于实验技术人员。在工作期间,实验教师在培训和职称评聘等方面都不够重视,缺少公派留学、出国进修等机会,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在个人职业晋升方面,实验系列的职称评审体系,很多高校只是设置了副高级职称,没有晋升到正高级职称的空间。
实验教师常规管理事务相对繁琐,实验课需要安排课前准备工作和课上教学辅助。在常规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需要负责试剂耗材的采购、报账,维护实验室水、电等安全工作。自我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学习主动性不强、安于现状,缺少学习和主动科研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高校的实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上分布不合理,很多教师年龄较长,创新意识不够,偏向于以传统教学的方式来授课,没有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将领域发展动态和发展前沿及时地分享给学生[2]。中青年教师比例较低,甚至出现 “青黄不接” 的现状,购买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后,对新兴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都不了解,导致仪器闲置,教学水平也只能止步不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实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上不是很完善,很多高校实验教师的学历主要是本科和硕士,博士水平的教师较少[3]。同样,在职称结构上,初级和中级职称占很高的比例,高级职称教师较少。
专任教师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论文、科研项目)上,和专任教师工作量衡量标准不同,实验教师工作量量化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实验人员日常管理的事物较多而且相对琐碎,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科研方面的研究,难以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导致工作成效不突出,常规管理工作和教学辅助工作很难纳入实验教师职称评价体系里。高校对实验教师队伍的长期发展缺乏稳定有效的方案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工作热情,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首先从观念上提高对实验教师的重视度。在实验室建设中,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关系到实验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高低。传统意义上,实验技术人员只是负责仪器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创新型人才要求,实验教学人员直接参与到实验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中,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环节质量和科研成果实施,影响到高校教学改革的成效[4]。高校应注重实验技术人员个人素质的培养,提升实验技术团队的管理水平,建设一支专业性较高、管理质量较好的高校实验技术团队,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服务。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应加强提高实验教师的地位,不能只是将实验教师当作教学辅助人员,而是将实验教师提高到和普通教师同等的地位,提供实验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和出国交流的机会,建立长期发展规划,在职称评聘上设置实验教师正高级职称,给予实验教师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充分重视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让实验教师看到希望。
高校实验专业课程较多,要求实验员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实验教师在保证实验室日常的正常管理运作下,应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工作水平。实验员要关注本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实验相关的核心技术。在工作过程中,提高主动积极性和加强服务意识,积极配合实验教师优化实验准备,保证实验课高质量的完成;服务于学生开放性的实验课题,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科研素质的提高[5]。现阶段,实验员普遍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很难获得进修和学习的机会。高校应提供实验教师接受专业的培训,改变实验教师队伍只使用不培养的状态,设立实验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参加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模式,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实验教学效率。选派人员到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参观、进修,拓宽视野,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会使用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调动实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和激发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技术的研究活动,积极为实验教学的改革作出贡献。在教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6]。同时,学校鼓励实验教师可积极申报、主持、参与各类教研课题、科研课题,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实验教学更好地发展。扩大实验教师的发展空间,更能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发展后劲,使实验人员不是重复地机械性的工作,而是将自己培养成为参与教学、科研、仪器维护和实验创新的多面手。
目前唯项目、唯论文的职称晋升机制下,实验室管理工作内容琐碎繁杂,难以量化为成果,且难以产出论文,极大地打击了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实际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足够重视实验室技术人员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实验室师资团队的建设,团队是增强教学质量和顺利开展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前提。配备数量充足、责任心强、素质高、技术过硬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人员队伍。考虑管理者的年龄互补,个人专长发挥等方面,充分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团结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共同为高校和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继续改善我国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应聘实验老师的入门门槛,可以从学历上提高要求,要求教师学历上逐步向硕士、博士学历过渡。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引进不少博士毕业生到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增强了实力,但离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人员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较低,主要是初级、中级职称人员。高校需逐步引进高学历、高水平、高能力的优秀人才,不断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淘汰理论价值不高、实践能力不够、责任心差的个别教师。
实验队伍的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建立实验教师团队的激励机制,健全考核与奖惩制度。现阶段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缺乏激励机制,会导致实验技术团队缺少工作热情,积极性不高。根据实验要求,合理分配岗位任务,明确具体岗位人员的职责,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全面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规划、管理和运行制度的制定。学校可以根据实验人员的工作特点,出台实验技术人员引进方案,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制定实验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基于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不同于专业教师以SCI 文章和科研项目为主的评判标准,而是以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技术创新、实验教学相关的成果等为评判标准,设立合理可操作性的职称评定条件。使实验人员有晋升职称的机会,为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地位待遇和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到实验室进行工作。拟定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考核方案,每学期对实验中心人员进行岗位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保证考核的公正性。高素质、综合能力强、踏实可靠的实验室教师队伍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和教学中,使实验室能够进行科学、健康、稳定的发展。
实施多元化的激励制度,提高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学院层面上,设立考核奖励制度,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和年终绩效奖金结合,根据岗位职责开展相应的考核奖励。同时,学校可以设立年度实验室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激发实验室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验教师队伍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实验教师的队伍建设,建立合格的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高校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