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娇
【摘 要】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是当下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低年级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形式以及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本文就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用”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列举了几种实际教学策略,以望能切实提升低年级学生语用能力以及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语用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明白,语文教材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只有抓住教学重点,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语言文字应用技巧与能力的锻炼。面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教师应当严格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教学材料中隐含的训练要素,在低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
一、注重“的”字的妙用,提升学生短语应用能力
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包含很多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小小的船》就是其中之一,其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来对景物进行描写,充满特色。例如:“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这些词汇短句进行充分的教学,为学生重点分析这些叠词,并将“的”字在整个短句中的作用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的”字前面的词语是对“的”字后面词语进行点缀描述,使学生充分掌握两者的关系,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由于低年级学生基础知识储备的限制,对“的”字也是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阶梯型的教学训练。教师可以句型“月亮,弯弯的月亮”为例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并让学生进行不断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的思路得到开拓,对“的”字的运用进行初步的掌握。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升。还可以“大海,蓝蓝的”为例,让学生转变表达思路,转化思维用“蓝蓝的大海”进行表达。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对“的”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切实了解“的”字前后词语搭配的规则。
二、借助“又”字,提升学生词组应用能力
例如,在课本《项链》中,重点要求认识、记忆以及书写生字“又”,并熟练掌握“又”字的用法 。“又”字在课文中出现是存在于一定语境条件下的,如“大海、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黄黄的,又长又软”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抓住课文中这种语言训練的教学点,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提升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进行联系,给出的答案充满想象力。例如:“铅笔又长又短”“西瓜又绿又红”“苹果又红又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告知学生不能做前后矛盾的表达,“铅笔怎么会又长又短呢”等等,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会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铅笔没用之前是长的,用了之后是短的。这种看起来简单的教学,能充分联系生活,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充分的锻炼。
三、进行对比识字教学,提升学生量词应用能力
课文《大小多少》是一首关于学生量词应用能力教学的儿童诗歌。对低年级学生而言,量词是极其陌生的一种词汇,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量词的正确使用方式,注重对学生量词应用能力的培养,切实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中,“只、头”这些量词的使用是教学难点,低年级学生对其的应用往往会产生严重的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只”字之后,为学生展示两组带有动物的图片,这两组动物要有充分的区别性。例如:第一组图片中的动物需要使用“头”这个量词进行表述,诸如驴、象、猪、牛等;第二组图片中的动物应当使用“只”这个量词进行表述,诸如兔、猫、鸭、鸡等等。借助这两组图片让学生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使用“头”与“只”来描述动物,让学生理解使用“头”形容的动物体形较大,使用“只”形容的动物体形较小。采用这种对比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到词语应用中应当注重的区别,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语文课本的言语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性,将语用教学切实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丰富学生的语言准备,将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促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银菊.回归本位,指向语用——浅谈低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7(10):84.
[2]罗婉平.基于“语用”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9):143-144.
[3]张燕.浅谈低年级学生语用能力从“说话”开始[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