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土建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研究

2020-11-23 01:54蔡伟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应用型高校专业发展

[摘 要] “双一流”战略和“一流本科专业”耦合下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尤为紧迫。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剖析了应用型高校土建类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从竞争趋向、能力取向和实践导向方面分析了社会主导的宏觀环境,从集群效应和协同效应分析了院系主动的中观生态环境,构建了以育人为导向的内涵发展、以创新为核心的持续发展、以团队为目标的协调发展的教师主体微观环境。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专业发展;教育生态学;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0-0040-03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可细分为宏观的群落生态环境,中观的种群(院系部门制度)生态环境和微观的个体(教师自身)生态环境。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并非简单为了维持良性循环或动态平衡,更多是为了满足高校种群和教师个体的协同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与种群、个体与环境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是自然因子、社会因子和个人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1]。本文以宁波工程学院土建类专业为例,着重分析具有泛生态性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种群环境和个体环境。

一 社会主导的宏观生态环境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并非孤立系统,受宏观生态环境直接干预。宏观导向下的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将引才政策、聚才压力和爱才氛围传递到高等教育组织。作为重要因子之一的应用型高校,无一例外将优秀师资视为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第一资源,将打造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宁波工程学院在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以来,围绕引进、培养和用好人才的全链条,建立了“聚英100计划”“育英100计划”和“百名教授(博士)服务百家企业计划(双百工程)”等聚才育才用才的新机制,不断与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2]。

1 竞争趋向的“聚英100计划”

良性的竞争与合作能够更高效地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有利于青年教师个体生存,进而推动专业发展、高校发展和社会发展。青年教师是知识密集型群体中的成员,其自主意识和发展愿望促进其积极流动与互动,成为竞争与合作的强大驱动力。

与生物体无规则性移动不同,高校青年教师在政策性下的强导向性流动是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内常见的动态演变现象[3]。宁波工程学院在“十三五”期间持续加大土建类专业投入力度,精准发力专业建设,精细构筑学科平台,精心培育引才沃土。以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为契机,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办学影响力和区域知名度。特别是,土木工程专业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和浙江省特色专业的基础上,跻身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方阵;建筑环境专业在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和宁波市优势专业培育下,也入选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同时,土建学科紧密依托国家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高规格建成了土木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水平打造了MTS结构实验室、震动台、焓差测试室等标志性科研平台,土木工程学科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还实现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突破。这些专业建设和学科平台为吸收海外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骨干教师的“聚英100计划”创造了基础条件,也为竞争与合作提出了发挥空间。

2 能力取向的“育英100计划”

生物体存续的首要状态突出表现为与外界的交流互动,具有开放性特征[4]。在开放过程中,不同生物体在原有生存“态”的基础上,又在不断扩充其发展“势”,以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对土建类专业教师而言,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生态位,依托单位培养和社会机构培训需分析青年教师原有生态位,达到按需精准供给,方可有的放矢。

宁波工程学院采取专家报告、名师示范、专项培训和教学竞赛、微课比赛、教案比赛等途径和校内外联动、院系统筹、教师结对等方式,从战略高度做好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师培训体系,针对性加快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此外,通过人才工程申报、创新团队遴选、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培育等实施途径,并依托“王宽诚教育基金”优先支持攻读学位、高端访学和学术研讨的海外进修计划和“郁氏奖学金”定向支持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港澳台地区高校的国内研修计划,计划性提升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育英100计划”依托这些聚焦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进修和培养制度,为提升师资质量提供了扎实条件。

3 实践导向的“双百工程计划”

生物体具有适应性,通过构建共生机制,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生存、发展的土壤、环境和文化,聚集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让教师个体不断丰富与实践,激活专业发展潜能。

为了产教融合下的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也为了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双师型”师资比例,学校适时启动了“双百工程计划”。在服务工作中,以土建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选派;以服务基层、服务一线为要求,做到直达工地;以发挥特长优势为目标,做到人岗相适。鼓励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攻关对象,将研究成果写在工程上,为区域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服务杭州湾跨海大桥、三门湾跨海大桥、宁波轨道交通,参与装配式建筑、可再生能源城市、海绵城市和建筑能源诊断等重大决策,以及制定地方标准和行业规范,为宁波市重大城建工程做出积极贡献。“双百工程”以重大工程、重大决策和标准规范为依托,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提供了机会,发挥了共同体的协同进化功能。

二 院系主动的中观生态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交联性效应,良好的中观生态环境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基层组织需结合自身特色和发展需求,提出了适宜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创造最适度的生态环境。

1 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形成集群效应

集群是种群生存的首要条件,教师个体要健康发展必然需要形成群体[5-6]。当土建类专业教师这一复杂群体内优势个体数量集聚到一定极限时,该复杂系统内的潜在因子可形成群体效应,最大程度上让复杂、非线性的教育生态体系从无序向有序转变。

以增加数量为目标,采取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增加教师个体人数。以应用型办学定位和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为目标,以专业认证和申硕为契机,把应用型师资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点。教师数量不仅能满足常规本科教学需求,还有足够的企业经历教师数量,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目前采取的规格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人数至少15人以上,若当年度招生人数超过60人时,每增加5名学生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名额。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提高师资因子素质。出台细则,加大吸引优秀师资工作的力度,做好既有优秀人才的稳定工作。通过培养和引进,构建“512教师阵容”,即围绕重点学术团队,引进和培育5名“甬江学者”级别学科带头人,带领学术梯队,进行重大攻关研究,打造土建学科高峰;培养10名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作为学科拔尖人才,形成土建学科高原,帶动土建学科整体发展;20名青年学术骨干,作为优秀科研骨干,成为高素质的土建科研中坚力量。

2 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形成协同效应

优化师资结构,激活开放因子发展。不断调整教师整体结构,以适应建筑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等新业态下的土建类专业教学、科研和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要[7]。在年龄方面,以引进为主,有计划、分方向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使40岁以下正高人数不低于教授总数的30%,同时以培养为主,提高35岁以下的副高职称者比例;在职称方面,努力实现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70%以上;在学缘方面,通过多元化引进国内外优秀毕业生和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进一步优化学缘结构;在学历方面,以较快速度提高研究生学历比例,实现博士学历占专任教师60%以上,形成一支专业结构能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的教学队伍。通过激活开放因子,让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输入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才能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微系统的功能运转和良性循环。

突出工程特色,摆脱限制因子束缚。土建类专业工程属性明显,为了满足应用型定位和专业特色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土建类专业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工程服务能力。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为弥补本科非该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工程素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建筑设计院、施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实践,从事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和施工安装协调工作,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均具有累计1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或具有本专业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通过弥补实践能力不强这一客观限制因子的束缚,土建类青年教师生态位可实现纵向演替进化或横向拓宽累积,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更广阔[8]。

三 教师主体的微观生态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效应,青年教师个体与高等教育种群环境相互依存,其专业发展是外因与内因耦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外因一定程度上激发和限制个体发展的结构和功能,但最终还取决于复杂的微观动机、动态的自我效能等内因直接干预、调节和反馈。对应用型高校初任教师而言,需要协调好教学与科研、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集体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的平衡,以保证开放的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趋于稳定,实现系统整体持续发展。

1 坚守以育人为导向的内涵发展

教书育人是高等教育赋予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能,高校的本质是进行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原点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创造的人才培养。因此,高校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齐头并进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落脚点体现在教师。青年教师只有将育人视为人生的追求和生命的意义,才能如生长般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专业发展[9]。

从人才培养方面看,高校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其中教学是主渠道,是中心环节,发挥着直接育人作用;科研主要是间接育人,有时也直接育人。应用型高校的现实需求为技术攻关提出具体指南和目标导向,要为应用型教学服务,要将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的成功案例引入理论课堂以丰富教学素材。因此,应用型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看,科学研究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青年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了解土建学科在国内外发展趋势,了解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促进自身进步和成长。从教学实施上,土建类教师要将最新学术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做好最新知识的普及及转化工作,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社会调查活动,并将求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工程思维传播给学生,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2 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持续发展

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的建设需要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需要基础性的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同时,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性研究又是教师的优势所在。对应用型高校教师而言,尤其是土建类专业教师不能将应用性研究与基础性研究对立起来,两者既能相互支撑,又能相互促进,要努力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集中”和“联合”起来,实现两条腿走路。

通过集中研究,逐步形成土建学科特色,找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关键问题作为重要内容,并以此形成土建学科的项目库和行动指南。通过联合研究,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实现跨二级学科的研究,积极申报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土建学科优势、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和校外高新企业技术优势,联合申请重大专项课题。只有重大项目,出现重大成果的可能性更大,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才能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3 坚定以团队为目标的协调发展

高等学校是一个整体,土建类专业群也是一个微系统,土木工程、建筑环境、建筑学、工程管理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要与学院、专业群的发展相协调,做到有机统一,处理好专业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的关系。

土建类专业群的发展目标为通过有效整合既有专业发展和学科平台基础,以专业认证和硕士点申报为抓手,优化专业设置,凝练学科方向,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向充分体现应用性特征,打造鲜明特色的应用型土建類专业群。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划措施、规章制度来传达集体的价值观、奋斗方向和道德标准,以事业发展目标凝聚人心,以保证整个土建类专业教师与学院、学科保持共同目标,使个体了解到自身专业发展通道。青年教师结合各自特性,发挥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独特结构,结合集体长远发展和培养目标来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个体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季舒鸿.高校教师发展生态系统评价模型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40(6):58-64.

[2]蔡伟.教育生态视阈下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探微.教育现代化,2016,3(33):93-95.

[3]田晶.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教师发展的生态体察[J].高教探索,2019(1):124-128.

[4]邱国锋.地方高校教师专业生态化发展理念与实践探索[J].教育评论,2017(6):103-107.

[5]杜德栎.“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问题与策略[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3):82-86.

[6]雷励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构建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5):61-68.

[7]蔡伟.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生态位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9):8-9.

[8]陈亮.基于生态思维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生态危机修复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7(14):55-57.

[9]王牧华,李若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视域:思维转向与视角转换[J].教师发展研究,2018,2(1):48-56.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学应用型高校专业发展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