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伟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到高考升学等因素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师生的功利心理较强,导致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相对较弱。对此,本文结合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策略展开探讨,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6B-0015-02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高中教育阶段同样重要。而语文教材中拥有很多开展德育活动的素材和内容,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其中。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面临的升学压力比较大,所以,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学生德育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想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就必须充分调动教育对象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这是因为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如在针对后进生开展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取以及德育素质的增长,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和主观上的努力,其次才是教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既要做到对学生充分尊重和热爱,又要对每个学生抱有信心,怀有希望,这样学生才能信赖教师,才会主动参与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活动。
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一文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文本理解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良的学习态度,语文教师不要对学生过分的指责,忌操之过急、态度粗暴,要结合文本中对“梦想”的描写,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并尽可能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悟梦想的力量和其对人生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梦想或理想。对于学生的思想偏差要及时引导,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二、 在篇章教学中发掘德育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核心的教学资源,教材中除了语文知识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语文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德育素材的挖掘和運用,导致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想有效进行德育渗透,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进行科学运用,使教材切实发挥作用,提升德育质量。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抓住文眼。由于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涵,挖掘其中深层的内容往往可以成为德育的有效素材,如《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对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语文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进行德育渗透。如在《热爱生命》一文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中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己和他人(物)的生命,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完善和发展。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之所以强调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与高中的语文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关系。如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其在课堂上进行作文学习与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作文写作又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除了考核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外,还会关注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情感等素质,所以书面的表达训练尤为重要,这时将德育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就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表达自我,多表述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悟,然后,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成果进行评价时,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动态,让学生明白哪些认识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这样有的放矢地纠正与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我遇到的一件难事》的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且在作文评价环节,不仅要看学生的词句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困惑,然后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必要时,可以以作文教学中的典型作品为教学案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德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笑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提高学生的受挫力,进而培养其乐观向上的品质。
四、在集体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
在高中教育阶段,教育对象之间的个性差异比较大,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性格也比较孤僻,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周遭事物也比较敏感,所以有时很难融入集体,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相对缺失。鉴于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时,要多创设集体性的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的集体探究、小组合作等创设良好的条件,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不再孤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
例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演绎,同时反思信任、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形式更活泼、生动、精彩和有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组内合作,让学生在集体的学习氛围下感受到了团队合作和集体成长的重要性,进而增强主动融入班集体的意愿,促进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养成。
五、通过语文课外实践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是一门兼具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实践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有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理解和领悟,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更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渗透心理品质和德育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各项素质,提升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同时,语文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教学组织者、实施者,要积极发扬教师自身品行的示范性,通过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质。
例如,在教学完《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建筑特征的内涵,感受中国建筑之美,可以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公园等区域调查和了解身边的著名建筑,尝试对建筑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增强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六、结束语
德育本身就是一个“文火温养”的漫长过程,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更要多一些爱心、耐心和信心,要多结合具体学情来制订语文教学方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积极阳光的情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静.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寻[J].学周刊,2018,(6).
[2]孙义芳.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4,(14).
[3]李东辉.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J].辅导员,2010,(3).
[4]王安乐.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职业教育,2018,(8).
[5]徐建.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艺术[J].新智慧,2018,(32).
[6]霍梅梅.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J].高考,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