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翠珠,黄少君,曾露慧,柯维珠
1.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三亚 572000);2.海口市中医院中医内科(海口 570216);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中医科(深圳 518036);4.三亚市天涯区河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亚 5720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变,是因胃内容物异常反流进入食管所诱发的一系列症状与病变[1-2]。GERD主要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等,其发病率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3-4]。GERD患者主要可见反酸、烧心、嗳气、恶心、胸骨后方疼痛等表现。目前GERD的发病原因尚未能完全清晰,多认为与患者的胃肠功能减退、心理状态、食管动力下降、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等因素相关[5-6]。西医治疗本病以抑酸类药物、促胃动力药物、黏膜保护类药物等为主,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相关症状,但复发率偏高,长期应用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且易发生耐药性而影响疗效。中医认为本病与胃脏羸弱、肝气不舒、脾失运化相关。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病治根本、预防复发的作用。开展此项研究,以客观评估本院自拟降逆益中汤在治疗本病方面的具体功效。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收治的122例GERD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全部入选患者按乱数表法划分为常规组及治疗组,两组均为61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诊断标准:《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为西医诊断依据[7],《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为中医诊断标准[8]。病例入选标准:①符合以上中医与西医标准者;②自愿入组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患有消化系统其他相关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③有肝、肾、心、肺功能不全或影响治疗研究病变的患者;④入组时处于感染性疾病急性期、手术和(或)创伤恢复期的患者;⑤处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急性期的患者;⑥哺乳期、妊娠期等特殊时间的患者;⑦对于本次研究涉及药物已知过敏的患者;⑧无法配合治疗、调查、随访的患者。
常规组患者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为42~78岁,平均(61.68±8.92)岁;病程为1~8年,平均(4.96±1.21)年。治疗组患者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为41~80岁,平均(62.03±9.04)岁;病程为1~10年,平均(5.07±1.4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组:采用基础治疗,包括积极控制体重,禁食刺激性食品,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结构,采用头稍高式卧位,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以减轻腹压,餐后20 min内保持坐或站位等。同时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19991118)20 mg/次,2次/d,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国药准字H19990315)5 mg/次,3次/d,口服。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按常规组方案治疗,同时给予降逆益中汤口服,方剂成分:炙黄芪30 g,白芍18 g,鸡内金12 g,桂枝、苏梗、佛手、枳壳、焦槟榔、苏子、陈皮、炙甘草各10 g。加减:兼有畏寒肢冷、喜温恶寒症状者加肉桂10 g,附子6 g;畏寒伴有头痛、吐涎沫加吴茱萸、荆芥各6 g;反酸重者加黄连、海螵蛸各10 g,吴茱萸6 g;有口苦、失眠者加竹茹、龙胆草各10 g;便秘者加火麻仁12 g,肉苁蓉10 g;脾虚较重、舌胖大有齿痕加茯苓18 g,炒白术10 g。水煎汤剂约480 ml,分别早、晚温热后服用。4周为1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4周治疗完成后,评估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以不良反应评估安全性。血清上述炎性因子的检测,采集3 ml的空腹肘静脉血液样本,置于离心机内,设置速度为3000 r/min,离心处理10 min后取得血清,按酶联免疫吸附法使用全自动型生化分析仪检测。
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评估[9]。观察患者反酸、烧心、腹痛、腹胀、嘈杂、嗳气、失眠各项临床症状,按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标准积分。临床疗效按各项症状总分评估,以治疗后各项症状总分降低幅度达95%及以上为临床治愈,以降低幅度为70%~95%为显效,以降低幅度为30%~70%为有效,以未满足以上标准和(或)病情加重为无效;除外无效后的病例总数为总有效。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8.36%)高于常规组(86.89%),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常规组良好(P<0.05)。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痛、反酸、烧心、腹胀、嘈杂、嗳气、失眠积分与本组治疗前对比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见表3。治疗前各项炎性因子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8、IL-6、hs-CRP表达水平与本组治疗前对比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
4 不良反应 见表4。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4%,治疗组为1.6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比较(mg/L)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例(%)]
GER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虽然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清晰,但现已知与患者的胃肠功能减低、抗反流屏障缺失、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心理状态、不良饮食习惯与结构等因素相关[10-12]。西医治疗本病多使用拉唑类抑酸药物,促进胃动力类药物等,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但其停药后复发率较高[13-15]。且长期用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大,并可产生一定的耐药性而影响临床疗效。因此,临床上关于中西医联合治疗本病的研究逐渐丰富。
中医理论将本病纳入“吐酸、反酸、胃脘痛、食痹”等范畴[16-17]。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脾胃羸弱、肝气上逆犯胃,或有外邪入体、饮食内滞、情志失调等偶发诱因从而引发本病。因此临床治疗应以强胃健脾、舒肝理气为主。本院据此拟订降逆益中汤治疗本病,方中炙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肺、脾经,具有升阳举陷、健脾补气、益卫补中、利尿消肿、托疮生肌功效,蜜炙黄芪有增强益气补中作用。桂枝味甘辛,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有通阳、解表、等功效,主要用于风寒表证、关节痛、寒湿痹、脘腹疼痛、癥瘕等症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桂枝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镇痛作用。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经,白芍有柔肝养血、敛阴止痛功效,主治胁肋疼痛、脘腹急痛、四肢拘挛疼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白芍能有效解除平滑肌痉挛作用。苏梗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有理气止痛、舒郁安胎功效,能解郁而宣通上下之闭。佛手味酸、辛、苦,性温;归肝、脾、胃经,多用于肝气横逆犯胃、胃脘痞胀、胸胁胀痛等症的治疗。枳壳有行滞消积、理气宽胸功效,主治胁肋胀痛、胸膈痞满、脘腹胀满、食积不化、脱肛、下痢后重等症。焦槟榔味辛、苦,性温,归胃大肠经。焦槟榔在本方主要取其消食导滞作用。鸡内金入于脾、胃、小肠经,其主要作用健胃消食,常用于食积不化的治疗。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有健脾理气,燥湿化痰功效,常用于脾胃气滞、呃逆呕吐,湿痰咳嗽等症的治疗。炙甘草补中和胃、调和诸药。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降逆益中汤可提高GERD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降逆益中汤能够通过抑制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发挥减轻患者炎性反应、减轻反流诱发的炎性病变程度,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并可预防复发及病情进展。经对比得知两组不良反应持平,但治疗组稍低,说明联合应用本方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本院自拟降逆益中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抑制血清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且用药方案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