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顺莉 余洪福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信息鱼龙混杂,高校大学生又兼具媒介信息的传者与受众双重身份。虽然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层次,但媒介信息解读与辨认能力不足、媒介使用目的不当、媒介道德水平较低、规范意识淡薄、媒介批判能力欠缺,这就充分地反映和说明媒介素养的低下。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尤为重要,而这一点需要个人、学校和国家三方共同努力,大学生需加强自律意识,高校应积极创造更多的媒介制作机会,国家要健全法律制度,确保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206-4;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2-0-02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智能手机等媒介工具飞速普及,媒介信息的数量爆炸性增长,质量良莠不齐,更新和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为其开启了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大门;另一方面带来了空前的考验与挑战,容易使其受到不良信息的引诱和蛊惑而出现价值观扭曲,随波逐流,误入歧途。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成型、道德品质发展以及知识技能增长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敏感,自制力较差,情绪易外显化。而媒介素养已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普遍缺失,根据对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64名被调查对象中50.73%的大学生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寥寥无几,占比2.9%。近80%的大学生是为了娱乐和社交才去接触媒介的,而为了关注时事和学习知识、查找学习资料这些目的去接触媒介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10.89%、11.51%。因此,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其建立科学的媒介观,理性运用媒介工具,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的含义作出较为明确具体的界定,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介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将“媒介素养”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媒介认知能力、媒介制作与运用能力,媒介批判能力。
媒介认知能力是指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它包括获取和解码网络、影视、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解读媒介信息意义与价值的能力和适当传播对媒介信息的能力;对媒介机構的生产活动、媒介传播活动的社会历史语境以及媒介传播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传者与受众的权利与义务的认识。
媒介制作与使用能力包括熟练掌握新闻评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摄影摄像与网页制作等技术;运用电脑、照相机、录像机等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媒介信息的能力;合理使用而不过分依赖媒介工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规范媒介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用理性的解读、深入的分析来获取用户、建立盈利模式的能力;善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善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抢占网络公共空间的主导权、话语权。
媒介批判能力侧重于个体理性地分析、辨别信息的真伪,保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能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既不盲目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媒介信息内容和观点,能够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批评性建议和意见。
二、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媒介信息解读与辨认能力不足
在当前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才能挖掘到深层信息的意义与价值,对媒介信息及其传播意图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被表层信息乃至虚假信息所误导和蒙蔽。然而,在媒介信息解读与辨认能力方面,高校大学生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不够警惕,容易被片面的、零散的、具有较大诱惑的信息所左右,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致使网络诈骗等事件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中。从调研数据来看,10.48%的学生表示自己具备较高的媒介信息甄别能力,近四成的学生表示自己媒介信息辨别能力不够。可见,高校大学生媒介信息解读与辨认能力仍然存在不足。
(二)媒介使用目的不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理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和交往平台。但高校大学生并没有合理使用新媒介工具以服务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自制力差,对不良信息缺乏免疫能力,又严重依赖和沉迷于新媒介工具,将大量的宝贵时间耗费在网络游戏、视频聊天、网络赌博、色情网站中,致使思想沉沦,迷失自我,人际关系淡漠,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发生扭曲。在问到“使用媒介的目的”时,分别有39.32%、38.28%的同学选择了“休闲娱乐”和“社交沟通”,选择“学习需要”的学生占比为11.51%。不难看出,高校大学生在媒介使用目的上偏娱乐化和社交化。
(三)媒介道德水平较低,规范意识淡薄
全民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大学生应该熟知我国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的内容,遵守法律规范,依法办事。然而不少高校大学生并没有恪守媒介道德,遵守法律规范,导致违反媒介道德的行为以及侵权行为屡屡发生,如在微信群、校园论坛、贴吧等公共平台公然发布攻击性的言论,侮辱和诽谤他人,甚至利用新媒介侵犯他人隐私、抄袭论文,对造谣、色情、反社会等媒介信息的态度又过于宽容,既损害了自身和他人形象,弱化了学习研究能力,又污染了新媒介环境。
(四)媒介批判能力欠缺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是21世纪技能的核心,也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高校大学生应该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不跟风,不盲从,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小心求证,提高自身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能动性,成为更主动和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然而诸多大学生对于海量媒介信息缺乏中立的立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而不愿意选择“值得相信的”,不追问信息发布者的身份、目的以及发布的内容是否语意明确、符合事实和维护公共利益,缺乏对参差不齐的媒介信息进行分析求证的能力和习惯,从而很容易被无事实根据的信息所鼓动,成为谣言的助推者。从对广东白云学院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55.81%的大学生不会质疑媒介信息,52.50%的大学生不会主动提取并总结别人的观点,55.61%的大学生不会主动查找作者的身份等来核查媒介信息是否属实。不难发现,高校大学生在媒介批判能力方面还比较欠缺。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意义与价值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也日趋激烈。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在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推广与普及,手机、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业已成为新的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工具。高校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从容应对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挑战,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媒介素养是当代公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更为快速地掌握新媒体知识和技能,熟知新媒体的功能和发展趋势,提高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长见识,发展认知,升华人格,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新媒体工具,发挥和掌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不断实现自身价值,为自身的成长成才与自由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高校中,大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道德责任感与自律能力,能够积极主动而且正确健康地接触媒介工具和媒介信息,掌握制作和传播媒介信息的实际知识与技能,懂得理性回应媒介虚假及不良信息,并对大众媒介及其产品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善用校园网络、论坛、报刊等为日常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服务,营造绿色、健康、文明的校园互动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创建快乐、幸福的校园文化。
(三)有助于维护社會的安全与稳定
高校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机的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备力量。他们自我意识强,有表达自我的热切渴望,而且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途径广、速度快,但是社会阅历与人生经验不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出现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传播,加剧国家网络舆情监管的紧张程度与风险。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分辨虚实真假,有效规范和管理自身的媒介行为,认真对待和合理使用网络等媒介参与话题讨论、交流观点,发布和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弘扬时代主旋律,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与提升路径
(一)大学生自身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加强自律意识
首先,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新媒介的技能与操作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获取新知识、加强交流、锻炼能力、完善自我,并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努力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其次,保持冷静、独立思考,培养怀疑精神,学会“信息节食”,增强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识别、判断、反思能力,对新媒介信息保持持久关注,形成理性、综合判断,而不被只言片语所蛊惑和影响。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在行使言论自由等权利的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自觉遵守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提高社会责任感,不信谣,不传谣,更不造谣。合理规范使用新媒介工具,不沉迷与手机、网络等,坚决抵制并举报迷信、淫秽、赌博、暴力、凶杀、恐怖等不良媒介信息。
(二)高校应该积极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创造媒介实践机会
首先,高校应该重视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掌握数字化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学“双师型”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学及研究工作,或者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学术报告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其次,向全校学生开设并推广媒介传播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为他们的必修课程或者公选课,不定期开展媒介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解读媒介信息,学会理性分析媒体组织及其影响,熟练掌握多种媒介技术。再次,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与健全人格,陶冶审美情操,关注美、欣赏美和积极创造美的作品,远离不健康的媒介信息。再次,要加大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培训,积极培育有立场、有担当、有态度、有高度的“校园意见领袖”,让老师们通过校园论坛、易班、贴吧、QQ等多种媒介平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为学生解疑答惑,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及校园媒介舆论的领导权,不断规范学生对于媒介工具的使用,塑造大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电子宣传栏、微信等多种平台有针对性地发布具有正能量的内容,对学生群体中流传的偏激、低俗、虚假的信息进行指正,正面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并为大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和开展校园媒介制作活动的机会,使其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进而能够更为正确、全面地认识和使用媒介技术,学会理性交流和合理表达,共同构建绿色、安全、文明的校园媒介环境。
(三)国家应该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首先,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广泛开展法治宣传与媒介伦理教育活动,普及宪法、刑法、民法等与公民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逐步推行“后台真实、前台 自愿”的实名制模式,为全社会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使其养成严格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在依法维护权利同时,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其次,要求媒介机构以及媒介从业人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去除“媚俗症”与“浮躁病”,开发公民喜闻乐见又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公益性节目,传播能够反映社情民意、主流价值以及时代热点的信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避免传播错误、扭曲的价值观。
最后,要加强对互联网等媒介环境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法,依法严惩制作和传播谣言、诈骗、色情、反社会等不良媒介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面净化媒介环境,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媒介文化,促进高校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彭少健(主编).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年度报告2014[R].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
[3]朱正华.从接触媒介到提升自我——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新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8).
[4]张宗胜.关于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9(11)
[5]贾云飞,乔蓓蕾.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新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智库时代,2019(18)
[6]张钰蓉,郭文聚,张锡钦,谢沫珠.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