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燕/北方民族大学
笔者以所教授的10余名中亚留学生口语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对30篇中亚留学生口语语篇表达材料,90个简单对话语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中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但是其缺点和劣势也非常明显。例如省略关系使用不适当,宾语缺失或句子冗余较为常见;语序不当;逻辑关系词易混淆使用;语句不连贯;词汇形式单一,多是简单词汇重复出现等。根据中亚留学生口语成段表达存在的问题,对课堂设计、教材、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改进和完善,对提高中亚留学生的口语成段表达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初来中国的中亚留学生来说,出于对中国的好奇和汉语的喜爱,具有非常强的表达愿望,但是因对汉语的语法规律等不熟悉,又受到母语知识的影响,所以会出现一些规律性非常强的问题。例如,在俄语中的宾语(俄语中称为补语)位置相当自由,可以放在动词前面,其他的句子成分也可以不注重语序而自然排放,但不影响语义的表达,因为俄语不像汉语,语序不是一种语法手段,所以句子成分的顺序发生了改变但是却不影响语义。这就为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很严重的偏误,“她从来中国”“可以我”等句子会经常出现。
另外,中亚地区与我国的国土距离虽然相隔较近,但是在国家政治经济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导致中亚留学生对我们汉语的语段之间的逻辑衔接、语段意义等不甚了解,在口语成段表达时,容易出错。例如:“我有一个吉尔吉斯斯坦的朋友,她很早来到中国,她来到中国,她喜欢中国,她喜欢旅游,她喜欢中国美食……”通过语料分析,因受母语知识影响和对补偿策略用的不娴熟,发现学生喜欢用单句代替复杂句子来表达,但是因为缺乏对句子语段知识的了解,导致单句前后之间逻辑不通,联系不紧密。
同时,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中亚留学生在利用汉语交流时虽然会用到身体语言这一补偿策略,但是缺乏同义词替换和迂回描述的能力。
在通过问卷调查和交流等方法对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口语学习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中,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中亚留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中普遍使用了预习策略,但是相对而言使用的频率不是很高,尤其是对于初级阶段的中亚留学生而言,对汉字认识程度还未达到一定程度,对课文等的预习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一些预习策略应用不强的中亚留学生容易出现盲目学习、时间管理混乱、学习方法选择不对等问题。另外,在整个来华留学生群体中,中亚留学生在汉语口语学习方面有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中,中亚留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优点,并能够带动其他留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会主动地与中国老师和学生进行汉语交流和对话[1]。
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26道关于学些策略的题目,针对初级、中级、高级三类不同水平的中亚留学生分别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通过整体得分可以看出,三类不同水平的中亚留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使用方面得分最低,并且初级的留学生得分在三类人中得分最低。在情感策略和认知策略等方面的使用中亚留学生相差不大。在社会策略选择中三者的一致性最强。就中亚留学生整体而言,使用最强的是社会策略,但是在高级、中级和低级水平的学生间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2]。汉语水平越高的学生,使用社会策略的概率也越大。具体到中亚留学生的实际运用汉语口语中,高水平的中亚留学生之间交流一般仍然采用其母语,很少用汉语,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的学习。
中亚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板块的交接地带,民族构成相对复杂,在文化传播等方面也较为频繁,民族性格具有很强的个性。中亚地区的主流语言为俄语,属印欧语系中斯拉夫语族东支,与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3]。因此中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受到母语干扰较为强烈,声韵发音欠缺。另外,中亚留学生的母语为拼音文字,而汉字为形象方块文字,所以书写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中亚学生的母语特点以及母语对汉语学习产生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中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只是对汉语感兴趣的学生要加强引导,防止兴趣消退后产生学习厌烦情绪;对出于利用汉语就业的动机学生,要进一步强化其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约束能力,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让汉语学习的动机更加持久。对于年龄较小的留学生,在社会经验和阅历方面还不是很丰富,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于此类学生,教师要加强其持久动机的培育,尤其是口语表达方面,强加锻炼,培育学生的良好交际能力。
因每个中亚留学生都有其自身的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在学习策略选择时都会有明显的个人差异,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中亚留学生的个人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如上文调查所述,对于中亚留学生,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很少使用元认知策略,因此教师要在改善中亚留学生的外部学习因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给予中亚留学生充分的帮助和关怀,以此来调动中亚留学生的外部性动机。针对中亚留学生预习策略使用概率低问题,可以对中亚留学生学习计划、时间等方面进行及时的询问,并对其学习效果给予及时关注和评价,促进中亚留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学习。
通过实际教学实践证明,来华的中亚留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都很强烈,而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对于高水平中亚留学生而言,其融入型动机与学习策略类型方面的关联性不大。而工具型的动机与元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4]。
因此科学激发中亚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其学习策略的培养和使用,进而不断提升中亚留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水平。对于初级阶段的中亚留学生而言,融入型动机要大于工具型动机,因此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授课堂知识外,还要多设计一些课外的娱乐活动,让初级阶段的中亚留学生通过形象化的物体和情景化的实践来获得对汉语的认可和感知,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兴趣。对于中高级的中亚留学生而言,工具型的动机要大于融入型的动机,尤其是高级阶段的中亚留学生,其内部动机要低于外部动机,因此为保障留学生学习动机的持久,要多加强中亚留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如在课上和课下对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从而让学生产生自我认可,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兴趣,保障持续性学习。
综上可以看出,在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共性也有个性,不管是出于哪方面的原因,都需要任教老师对问题进行详细客观的分析,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意见。随着汉语学习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学生开始主动来华学习,中亚留学生只是来我国留学的学生中的一部分,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老师一定要秉承平等、尊重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留学生,让五湖四海的留学生在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后,能够真正地喜爱中国、了解中国,让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让汉语在世界各个角落得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