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诗散文化特征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020-11-18 08:17高朝先
心潮诗词评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散文化宋诗散文

高朝先

(作者系江西石钟山诗词学会副会长、石钟山诗词研究会会长)

诗的形式是多样的,风格是多彩的。正是因为我国传统诗歌的多种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一代影响一代,不断推陈出新,才创造出璀璨无比的中华民族诗歌文化。在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风格中,散文化应是宋诗突出的特征,并且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当代,对于改善我们的诗词创作,亦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谈点个人认识。

一、诗的内容本来是散文的

按理说,诗是诗,文是文,诗和散文是形式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但在事实上,二者除有韵与无韵的区别外,于艺术属性方面,却有着许多方面的内在关联。说其关联,一个散文诗就足以说明问题,散文诗,是散文,又是诗。还有,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郑伯农先生2015年9月在南戴河的一次诗会上讲诗,从头到尾讲的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以上所述,不是说诗就是散文,散文就是诗。诗与散文的概念当然不能混淆。但以此从广义上认识诗与散文的关系,或者说从艺术角度认识诗与散文的相互影响,是有一定意义的。

说诗与散文相互影响,并且形成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问题的揭示还是肤浅的。有甚者是,五四新文学家废名(冯文炳)还说过这样的话:“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诗的价值正因为它是散文的。”(《新诗十二讲》)这里尤其说到“旧诗”和说到“诗的价值”。废名的话,笔者认为不无道理。为什么?1.任何文学作品的内容都是具体的,而具体内容的艺术表述方式往往从散文始,从散文构思和立意;2.风格从内容始,又从内容深化,内容是散文的,风格的基点当然也是散文的,而且从这一基点出发,可以生出许多的创作风格。中国诗从一开始就表现了散文特征,包括诗歌起源于劳动号子,以及由《诗经》产生的“赋比兴”表现手法,都与散文特征密切相关;3.诗的价值在于贡献作者的思想和道理,而接受贡献者则往往是从散文意义进入,其次才是诗的漂亮词句;4.废名的话是为讲新诗而说的,以当代流行的新诗为证,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散文的,而且连韵都没了。新诗也是诗。

二、关于宋诗风格的形成与诗的散文化特征

说传统诗歌的散文化特征,以及由散文化特征形成的散文化风格,最具影响力的应当首推宋诗。宋诗是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艺术典范,宋以后学诗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宋诗的典范就是散文化特征的典范。

围绕宋诗散文化问题,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争议;正因为有过争议,宋诗才更具影响力。争议是另一回事,我们要了解的是宋代为什么出现了诗的散文化现象。据资料显示,宋诗散文化现象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定历史条件:1.在宋之前的唐代,新兴的近体诗,可谓格律完备,意象纯熟,以至臻于诗歌艺术的顶峰。到了宋代,诗歌如何发展,当然得另辟蹊径。2.宋之初的诗歌基本上是沿袭了晚唐和五代时期的“花间派”和“西昆体”,其中尤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最大。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展非常成熟的时期,举凡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各学科门类改革如潮,其中唐宋古文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家,因此而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以及反对不重内容的唱和诗风自然成为风气,同时也很自然地要将散文特征引入诗歌。从这一点说,宋诗散文化风格的形成,实际是宋代文化发展的产物。3.唐诗顶峰出现后,至宋代出现了宋词的异峰突起,宋词的出现是宋代诗歌发展的突出成就。但宋词的登峰造极又必然会对同时代的诗产生压力,这是迫使宋诗另辟蹊径的又一动力。4.在宋之前的唐代,本来就有杜甫博采口语,白居易“老妪能解”,以及韩愈、杜牧等人的散文化诗歌创作,为宋诗散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只不过到宋代才形成风气。综上所述,宋诗散文化特征的出现和形成是其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必然。

宋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议论化”和“散文化”,或者叫“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因为宋代诗人很多,作家很多,评论家也很多,来自社会多方面对宋诗特点的总结、评论,以至争议,是必然的。但争议的结果,无疑是助推了宋诗散文化风格的完善和定格。这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和有意思的是严羽与他的《沧浪诗话》。

严羽本身是宋代人,但在当时围绕“学唐”和“宗宋”问题上,严羽是主张“学唐”,并主张“批宋”的,他在《沧浪诗话》中的许多观点,是站在“批宋”的立场上提出来的。说其“有意思”的是,这位夫子未曾想到,正是他在《沧浪诗话》中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纲领性批评,反而成了对宋诗特点的高度总结,还有他的诗有“别材”“别趣”“妙悟”“兴趣”,以及诗当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神味”等核心诗观,也都是从诗的散文化特征所出,不仅给予当时人们求诗大开天窍,而且直至今天,也还成为人们谈诗、论诗和学诗的座右铭。

根据宋诗风格的形成及其理论和实践,从创作意义讲,我们可以归纳诗的散文化特征有如下几点:

1.于典雅中力挺老境。诗讲典雅,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特色的第一要素。但宋诗的典雅与唐诗的典雅不同,唐诗的典雅多重华丽,宋诗的典雅则多重老境。老境美是一种平淡美,是如老树著花的美。老境美的创作理念是多重细节摹写和个性刻画,于形象思维中议论杂出,以至道出许多谈吐不凡的艺术境界,这就是“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次小小的泊舟之事,一个小小的荷叶吐尖之景,诗人在力求典雅中却勾勒出如此超凡的境界,看得出宋诗的“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所表现的观察事物的态度与才学,是何等的冷静和老到。

2.于平淡中蕴藏理性。与唐诗重描写、重言情和以情韵取胜不同,宋诗的以文为诗,则尚议论、重言理和以理趣取胜,其创作的又一理念是在平淡中蕴藏理性。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整首诗平淡得像在说话,但所含哲理却千古无与伦比。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宋诗在创作时,是尽量避免使用华丽辞藻,只以严谨的态度,将理趣深藏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当然,这里也必须同时说到的是,由于宋诗的平淡特点和以人文意象为主导的创作理念,自然意象多受人文意象钳制,有的宋诗还多用冷僻典故,容易造成作品干瘪和奥涩难懂,是不可取的。

3.于章法中规范结构。传统诗词的“起承转合”章法理论是元代提出来的,但却是自《诗经》以来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宋代将散文章法引入诗词,不得不说是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一种创造和对诗词结构的一种规范。宋人写诗非常讲究逻辑思维,并且将逻辑思维潜贯于形象思维之中。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短短四句二十字,思想性如此强烈,与逻辑章法有关。唐诗也有“起承转合”,但毕竟未成“章法”。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尽管历来被称为好诗,却只是好在意象鲜明,对仗工稳,是初学格律入门的范例;但是,这首诗是一首不成功,或者说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为什么?因为没有“起承转合”,由此也就没有主题,杜老夫子心知肚明,所以只将诗题冠之为“绝句”。宋诗于散文章法中求得了诗的结构的完善,不仅为宋诗散文化风格的形成铺平了道路,而且为后人,直至为今人力求作品出新提供了捷径。

4.于白话中提炼语言。宋诗的平淡风格和散文章法的引入,决定了宋诗语言白话化特色的应用和引人入胜。宋诗的白话化当然不是纯粹的口语化,而是如今人常说的经过了“诗化”的过程和千锤百炼。如前面提到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一个“绿”字,就是经过了对“到”“过”“入”“满”等字的推敲和提炼才用到的,用“绿”字后也仍然不乏白话特色。再如,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句句白话,无一字难解,却又剔透晶莹,璀璨无比。有如当代诗论家李元洛先生所说:“古代优秀的诗人,总是注意提炼生活中的口语入诗而使自己的作品活色生香,就像花苞上含着黎明的露水,就像绿叶上闪耀着春日的阳光。”(《口语入诗》)宋诗的平淡和白话化特色,就如那“黎明的露水”和“春日的阳光”。

三、宋诗散文化特征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诗的风格从来是多元的,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创造。这里说的宋诗风格,只是我国传统诗词风格的一种,但其历史影响却不亚于唐诗。宋以后,我们不仅可以从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诗作,看到宋诗散文化的影子与前进步伐,而且尤其在当代,宋诗的散文化风格,已经在不经意间走进了千千万万诗人的书斋,无论从创作还是欣赏角度,人们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爱上了这种风格。如李树喜《题鹳雀楼》:“众鸟疑飞尽,黄河几断流。欲知百姓事,请下一层楼。”杨逸明《咏白云》:“露怪藏奇纵复横,何甘散淡过浮生?闲来出岫非无意,欲借东风化雨声。”一介愚夫《祖孙乐》:“两岁孙娃头戴盔,挥枪直把老翁追。佯装中弹朝天仰,一日牺牲好几回。”这些诗于直率中见清新,于白描中见含蓄,百读不厌,什么原因?就是诗中表现的散文化特点。可以说,散文化风格是比较适合当代诗词创作环境的,抑或可以成为当代诗词创作风格之主流。

风格是可以自由的,用什么样的风格写诗,当然是作者的权利,何况还有“百花齐放”之说。但是,风格是为艺术服务的,又不是随意的。在当今诗词尚未走向稳步发展的形势下,学习古人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仍不失为改造我们诗词创作的一个方面的良方。尤其以宋诗散文化特点,审视当前的群众性创作,其意义,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广泛性。例如:

1.“唯美”倾向。这里说的“唯美”,是指作品所表现的纯外表美。在当代的诗词创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作品通篇只注重景物描写,堆满了漂亮词语或典故,或者强塞进一些完全与己无关的愉悦或伤感情调,若究其主题,则不是空洞无物,就是让人费猜;还有一些应制或唱和作品,只一味奉迎说好,尽见歌功颂德,毫无真情实感,等等。所有这些,就是“唯美”倾向。须知,宋诗散文化特点的兴起,正是针对宋初对晚唐和五代时期香软诗风的崇拜提出来的,如今再走这样的回头路,岂不让人汗颜。有人说,诗讲美,是学唐诗风格。殊不知,唐诗也不是“唯美”呀!这里且不说唐诗的内容也是散文的,只以“美”说事,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是很美的,却一样是平淡自然之美,而且于美中见凝重,诗中写的,并不是从字面看到的那种轻盈、惬意情调,恰恰相反,是宫女们难见天日的心酸!

2.概念化弊端。所谓“概念化”,是指一些作品只以解释概念、记述事件,或多用标语口号和现成词语成诗。现实告诉我们,诗词复兴30多年了,概念化问题不仅丝毫没有减退,而且越来越呈泛滥之势。什么原因呢?除了与一些作者还没有领会到什么是诗有关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受“老干体”影响,是误认为诸如“老干体”之类就是“诗”。笔者认为,“老干体”只是我国诗词复兴过程中的一种“创作现象”,不是什么“新诗体”。因为诗是艺术,如“老干体”那样不拘平仄,不讲意境,是不能叫艺术的。可是,因为“老干体”容易写,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所以问题越来越严重。笔者也仍然认为,“老干体”在诗词复兴之初,为“唤起工农千百万”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认为,“老干体”也是散文式的,只不过是纯散文式。如果我们的“老干体”能从宋诗散文化特点中得到启示,在规范格律的同时,找到艺术的突破口,说不定还真的能成为一种诗体,成为新时期诗体的一种创新。

3.语言问题。诗的散文化特征,重要的是表现在诗的语言上。我们不要求所有的诗都是散文化,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当代诗词语言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完全的白话直叙,或者是除了作者自己谁也不能读懂的白话“浓缩”。这种语言方式,是靠拼凑词句作诗,本来就不是诗的语言。二是以文言方式成诗,尤其一些为显高雅而填充一些奥涩难懂词汇的诗作,本质上也不是诗的语言。这里仅说“文言”,诗的语言不仅包括文言,宋诗的散文化特征,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更不要说已进入21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都过去100年了,一切文学艺术都早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为时代服务,如果我们的诗词语言,还要被禁锢在所谓的文言之中,我们的诗词怎么能发展。说到诗的散文化特征与语言的关系,诗的散文化语言,不是文言,当然也不是语言的“散文化”。诗的散文化语言,应是经过“诗化”了的通俗和自然,是白话的“意境化”。这方面,我们可以在学习和继承宋诗散文化特征中得到启示,同时也可以在与现代语言结合上取得成就。

宋诗的散文化特征,虽说是从宋诗说起,但从艺术特色说,却是自《诗经》以来我国传统诗歌艺术风格一个方面的经验总结。学习宋诗的散文化特征,对于改善当代诗词创作和创造新的诗歌艺术风格,无疑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有效的。

猜你喜欢
散文化宋诗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
论宋诗中的金明池
我会等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