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梅
摘要: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下,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建模思维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数学建模思维及能力的具体介绍,结合信息时代下的现代教育特色,从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学习思维习惯出发,探究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及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维;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111
数学建模是指利用自身综合的数学知识能力有效构建数学模型,并且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数学模型研究的过程。数学建模作为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素养之一,不仅对于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点有着重要的帮助,与此同时还对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在高中数学教学领域,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及应用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但是,受到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压力的影响,教师开展的数学建模教学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建模与能力,笔者将结合信息时代的特色,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出发,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
一、利用提问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认识
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习惯性地把数学学习与高考成绩挂钩,会错误地认定数学学习只需要提高数学应试能力即可。为此,许多学生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兴趣不高,只是单纯的进行大量的数学习题练习,进行畸形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时有效加深学生对数学建模思维及能力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转变学生畸形的数学学习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例如,在进行高中数学关于“集合”相关内容的教学时,为了不让学生陷入死板的数学学习流程,笔者创设性地提问学生:“你们印象中的集合是什么意思呢?”由此引入数学的集合概念。并且,在正式的课堂学习中,笔者再次提出问题:“集合在生活中有什么具体的应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与自身的生活结合,将学生从“数学学习等同于数学解题能力学习”的错误思维中带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构建。
二、进行具体的数学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有效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教学,而数学实践的有序开展又要考虑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时,需要结合学生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查,有效开展符合学生向往的数学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在现代教育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让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模型,有效地训练学生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高中数学关于“概率问题”的教学时,考虑到信息时代的便利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数据统计表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让学生从数学问题中找到生活问题的解答策略。如让学生自行分析在学校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两位学生分别喜欢篮球与羽毛球,已知学校共开展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排球五中活动,且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择两项活动,那么这两人共同参加同一个活动的概率是多少?显然,学生通过实践收集资料、构建数学模型全面分析这两个人参加活动的可能性,由此可以得出题目答案。
三、有效地进行数学总结,巩固学生数学建模思维与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的进程较为快速,课程安排较为紧凑,因此许多教师会忽略对学生具体数学学习情况的分析与总结,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无法获得有效的巩固与提升。为培养学生高效的数学建模思维及能力,教师需要在一个阶段结束后,对学生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让学生能够及时查缺补漏,获得高效的数学学习指导。例如,在每次高中数学月考之后,为了掌握学生这一时期的数学学习情况,笔者会要求学生携带自己的考试试卷与笔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是,笔者一般会要求学生自行分析数学试卷中的问题,并让学生以建模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训练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有效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并且,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也会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尝试,而不是直接告知学生解决措施,防止阻碍学生个人数学思维的进步。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数学建模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利用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构建正确的数学模型,通过具体的数学实践全面分析数学模型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系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數学学习积极性处于低迷的状态,束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教学策略,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建模,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教师还需要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训练学生数学建模思维及能力,然后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数学总结,培养学生高效的数学建模思维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彬,蒋永鸿.基于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的教学设计与评析[J].数学教学研究,2019(1):12-16.
[2]盖力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建模意识培养[J].文理导航,2018(35):4.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