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鸿翔
摘要:从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都充分显示了我国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如何让学生通过日常学习,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辨析符合伦理道德的信息,是语文教师当下要肩负的责任,如何恰当地在语文课堂渗透信息伦理意识,是语文教师的新视角。本文基于语文教学的专业特点,尝试从信息伦理的角度以及新时期信息广速发展的特点,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伦理教育的意义、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伦理;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070
《论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重艺术内容的善。可见我们的先人并不是单纯地用艺术或技术的手段给内容绚丽地贴上标签。
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说:“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的应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好地展示、演示,在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潜移默化地进行信息伦理的有效渗透,有意识地完成好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培养有客观辨别能力、自觉宣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新生代。
一、语文课堂渗透信息伦理教育的基础意义:保护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饱含深刻的文化烙印,文质兼美,其特殊意义决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思想教育的重任。当前,外来文化过度融合,日韩动漫、欧美大片甚嚣,校园里出现了传统文化被冷落、母语感情缺失等现象。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占领至高阵地,是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更是责任。
教材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孔子大赞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观点,其呈现的教学形式就有信息伦理的适当渗透。踏青是教学,祭祀是教学,垂钓是教学,周游是教学,参与活动是教学,推出做官是教学,孔子让社会、自然这个广阔的舞台成为学生获取良好信息的凭借。可见信息伦理的观念应该时时刻刻成为潜意识,储存于教师的脑海中。笔者便基于此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笔者尝试在堂上讲解二十四节气,在节日里通过网络了解各地习俗,在课外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等,让学生在熏陶中爱上传统文化,自然摒弃“洋垃圾”。用恰当的方法渗透信息伦理教育,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保证传统文化的纯正传播。
二、语文课堂渗透信息伦理教育的传播意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呈多样性,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播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领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在自觉的学习过程中,把角色定位为传播文化的同行者。这样的信息伦理意识的存在,就是潜意识的,潜移默化的。
多媒体为师生、生生之间搭建了一个平等交流互助的平台,它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对学生影响深远。
笔者在讲授“文言文翻译”专题时,以“中国好歌曲”年度总冠军《卷珠帘》为例,欣赏歌曲,让学生明白获奖的原因不仅是有优美的旋律,还有歌词的古典美。为了让学生学会辨析,笔者把刘欢改动的“千家文,尽泛黄”与霍尊原创“千家文,都泛黄”的歌词做对比,学生体会到原创歌词有文白夹杂的毛病。这样,笔者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欣赏了音乐学会了审美,使其懂得了深层次地辨别中国古典文学的规范表达,他们也就具备了信息伦理的基本常识,就是要有辨别能力,还要懂得欣赏美,同时也能自觉地传承这种美。
信息伦理不是由国家强行制定和强行执行的,其是在信息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新时代的语文课堂在融会贯通中达到了传承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渗透信息伦理教育的深层意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要重视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备课时突出德育教育目标,把信息技术纳入日常教学,使信息伦理教育显得更为快捷、方便。
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目中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把善的文字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要做一个喜欢阅读、喜欢写作的人,并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不定期地在QQ空间发布自己的文章。例如,笔者发布原创文章《文化是民族的脊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读书是你成长的最佳方式》,这既能让学生了解教师的风格,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写作的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教师文章当中透露出来的审美情趣起到了正确的引领作用,学生就会摒弃网络上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端正自己的审美追求、价值观念,自觉弘扬传统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
此外,要明晰语文教学中的信息论理道德教育,其不同于政治教育,它的出发点应该是“文”,它的一切依据也应该是“文”,在教学中把“文”与“道”、“文”与“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致橡树》时,针对女生,就要引导她们学会自强、自尊、白爱、自信,引导女生配乐朗诵,欣赏句子“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加深对女性美德的认识,树立平等的正确的爱情观。而对男生则加强责任感教育,激发他们对人生、对未来家庭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种以课文为纽带,紧系“道”与“人”的教育方式,学生会欣然接受,受教而不知在受教,甚至师生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境界。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古老的,同时又是崭新的,语文教学的内容、特点、任务,决定了在“文”与“道”的结合中给信息论理道德教育以突出的地位,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传统优势,使语文教学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达到“教的过程是熏陶、渗透的过程”的境界。所以,语文教学不仅应该,而且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信息论理道德教育,如此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中华傳统文化根植学生心中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二十中学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