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袁旭娟,俞 萍*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普外肝胆;2.普外胃肠;3.护理部,江苏 扬州 225000)
发生压力性损伤不但会加重患者的原发病病情,增加医疗保健资源消耗、医疗费用而且会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率提升至4倍以上[1]。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被公认为是最经济、最高效的手段[2]。我院在护理管理中采取PDCA循环管理并实践于提高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上报率,现汇报如下。
统计我院2017年9月循环前及2018年10月循环后压力性损伤风险预防质量现状,数据来源于伤口造口专科小组对全院31个临床科室展开压疮预防护理调查,对PDCA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1 计划阶段-Plan
①成立相关小组,实行三级监控:组长、副组长-核心成员-网络成员。各级成员负责各级职责。
②采用伤口造口专科小组随机+普查的方法,对2017年9月开展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的全院科室进行回顾性分析。
③进行“头脑风暴”,绘制出鱼骨图分析原因。采用柏拉图找出主要原因。
1.2.2 执行阶段—Do
①规范Braden评估量表使用[3];组织再培训;病区护士长负责检查培训效果;制定Braden评分使用流程。
②解读相关指南;加强培训;护士长检查培训效果;病区有效落实压力性损伤监测与上报;护理部加强三级质控。
③PI流程: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流程,组织伤口造口成员学习制度流程,再培训,并督查。
④科室培训少:成立工作坊;临床指导;加强督查;有疑难时,申请伤口造口小组护理会诊。
1.2.3 检查阶段-Check
采用伤口造口专科小组随机+普查的方法,对2018年10月开展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的全院调查。在院病人共1349人,Braden评分≤18分215人;13~18分患者175人;10~12分34人;9分及以下6人,压力性损伤预报45人,其中预警上报39人。现况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上报率为3.34%
1.2.4 处理阶段—Action
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手册。
①发生压力性损伤时:护士长及时报告科护士长并填写相关预报表上交上一级,3期及以上分期请院伤口造口失禁小组会诊,及时查找原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科护士长每周督查压力性损伤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并记录。
②预警病人:纳入重点和监控,认真落实预防措施,做好交接班;上一级每周督查压力性损伤预警上报病人的预防措施。
③申报流程:(1)申报条件:必须严格满足相关条件。如:昏迷、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生命体征不稳定等。(2)申报程序:护士长根据申报条件填写难免压力性损伤申报表,及时上报上一级,伤口造口失禁护理小组现场核实并提出会诊意见,报护理部审核确认。(3)跟踪处理:对确认的病例由科室根据会诊意见制订护理措施并由科护士长每周督查、落实及记录。
1.2.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9.0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经过PDCA循环进行整改,我院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上报率明显上升。Braden评分量表及压力性损伤分期的掌握均有提高,科室制度完善率和培训情况也提高明显。见表1。
表1 整改前后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上报率及原因对比
PDCA管理循环,又称为“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反应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4]。近年来,患者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的高度关注。
尽管伤口造口小组团队的工作模式在我院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上报管理中逐渐开展,但仍局限于单一的护理团队。在干预措施的制定及实施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当患者病情复杂或变化较快时,护理团队往往难以独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且在效果反馈方面受到一定制约,而跨学科团队作为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及所形成的知识网络将有效弥补单一学科的不足,利用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患者提供全面、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将PDCA应用临床可以有效地提高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上报率,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