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在古诗词中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2020-11-17 23:16李明善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17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意象诗人

李明善

(齐齐哈尔市朝鲜族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我们中华民族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西周时期起,古代先民就用《诗经》来表情达意,抒发情感,表现对自然崇拜、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唐诗宋词更是把诗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诗歌是为抒发诗人情感服务的。表现在诗歌中主要有两种抒情手段。一种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另一种叫间接抒情,就要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个人遭际以及诗歌中意象内涵的丰富性、读者的二度创作等原因联系起来。那么作为读者,怎样在古诗词中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获得更好的阅读享受呢?

1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人情感的基石

要想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就要从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入手。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在知人论世的基石之上,再运用叠加各种表现手法,才会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做出较为准确的解读。感受诗人的情感,了解作家的人生事迹、生活年代、理论倾向,以及他的诗篇风格,这对精准体会诗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知人论世这种方法是鉴赏诗篇情感倾向的根本。

通过诗人的生平、揣摩诗人个性来诠释作品,能够从社会背景和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出发,文学作品都是诗人的生活与社会环境背景的产物,比如苏轼因以诗文讽刺新法,被政敌陷害,宋神宗把他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经过政治斗争的风暴,他差一点丢了性命。被贬之后,此时的苏轼深感年华蹉跎老去,事业功名前途渺茫,都成浮云,郁闷之情积聚在心中,观看赤壁雄伟壮观的景象马上生发出内心的感动,眼前浮现出千百年前赤壁大战的场面和“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少年英雄周瑜的儒雅英俊的形象,于是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赞颂英雄功业,借此表现在官场的不平遭遇和有志难伸的感慨和郁闷。李清照在北宋灭亡之前,一直过着闲适优裕的生活,所以那个时期的作品明快、清新,多反映她的闺中恬淡幸福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如《醉花阴》等;后期,她遭遇国家巨变,丈夫去世,她的作品基调变得凄凉、悲痛、低沉,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声声慢》等都是表现这种情感的代表作品。

诗人的创作风格一般都是统一的,所以才有浪漫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体现。但是,诗人在表现思想感情的时候却并不单一,其中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陶渊明虽然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祖上一直做官,但是在他思想中一直存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种思想在本质上是对立冲突的,这导致他时而出仕,时而归隐,当机不断,迟疑不决。公元405 年,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当时东晋政治越来越混乱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又十分得尖锐,权力斗争异常激烈,从儒家思想的角度看,应该大济苍生,出仕为官,但他又不肯与当时的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上挤下压,异常苦闷。他对污浊的官场厌恶至极,不由自主地怀念起往日念书、闲适的乡村生活,对违背个人天性、狗苟蝇营的仕途产生怀疑,甚至后悔的念头也冒了出来。于是他在任八十余天后就离开官场,回归乡村,离开宦海,终得自由。退出政坛,返回家中亲自参加耕作,他感到无限欣喜。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就真实地记录了他的思想变化。

2 意象的整体把握

诗歌的创作是诗人对意象的创作,是诗人的情感用意象这个载体的深度体现。诗人的抒情很多都是“意”与“象”的紧密联合。他们写景一般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诗人笔下的“意与象”,不但是实际生活的体现,也是诗人情绪意念的承载体和审美缔造的结果。把握诗人的情感,必须从深入了解感悟意象入手,在脑海中构思诗人笔下的“象”,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1]。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感悟诗人情感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一般诗歌中意象所代表的情感。一些意象的内在,与这些景物所体现的对象的内在有关,而正因为这些景象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本质,才触发了不同文人墨客的不同情感。比如:“大雁”在漂泊者心中是思念亲人、伤感飘零的意象;“梧桐与芭蕉”常常用来表现孤单忧愁、离情别绪;“蝉”常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或高洁的品格。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里“柳树”这一的景物,是送别时赠送的柳枝,表达的是对友人和亲朋的依依惜别不舍之情。

再者,古人在表达情感时有独特的审美情绪,看见天上的一轮明月,就生发出思乡怀人的感慨;听到猿猴杜鹃的鸣叫会有凄楚悲凉之感。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就是典型的闻猿啼而悲秋,为全诗奠定了整体的感情基石,突出了悲的情结。

最后,意象也有主和次区别,一首诗中会有许多意象,有的是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这样的意象一般是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服务的;也有一些意象是用来起兴、烘托、衬托的,有以乐景抒发乐情,以哀景抒写哀情;也有以乐景抒写哀情,以哀景抒写乐情。以“乐”景衬托“哀”情,是“衬托”这一手法在作品中最基础的反映。杜甫的诗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着春天的江水碧绿,漫山遍野的花儿烂漫开放,一片美妙艳丽的春景,可是最后一句“何日是归年”就发出了悲伤的叹息,这一声悲叹是紧接着前面的欢乐发出的,以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它的悲哀[2]。

3 表现手法巧妙精准的运用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使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这也是我国最早最传统的表现手法的使用。它们常常互相影响、综合归纳,对后来的诗歌写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熏陶,至今仍经常使用。赋,是直接铺陈叙述的表现手法。如《诗经·国风·周南》中的《芣苢》,就采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来就事唱事;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情达意。如《魏风·硕鼠》就是通篇用比;兴就是借某一事物开端来引发主题要表现的事物和表达的情感的写法。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洲里叫”起兴。作者在诗歌中倾注的情感一般是委婉曲折的,通过具体的表现手法来实现的。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语境来把握关键的字词以及句子,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很多诗歌中的诗句,都要通过仔细揣摩其中的词义句意,才能领会它的表面含义下较为晦涩的深意[3]。

除了这三种传统意义上的表现方法,修辞方法的运用也是鉴赏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运用修辞方法营造意境、表达情意时,首先一定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很多词语同现代汉语在意思上差别很大,如果不知道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就不能很好领会诗作想要抒发的情感,如“江月去人只数尺”的“去”,古义是距离,今义是离开,如果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这句诗,意思和情感就会发生误会,不能领会到作者正确的情感了。

再有,修辞方法的使用,比如借代,为了能让诗歌的语言简洁洗练,生动形象,作者常常会使用这一借代的修辞手法,达到突出形象特点,深入抒发情感的目的。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诗句中,以“帆”代船;再有李清照的词句“绿肥红瘦”中,“绿”指代绿叶,“红”指代指海棠花。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修辞,就不能感悟诗人的情意。还有其他的修辞方法,像双关、用典等都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4]。

另外像移情、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烘托、象征等表现方法还需要读者在赏析诗歌时注意分辨,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家的思想情感。

综上所述,如何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要结合作家和读者的不同感悟角度,做出的全方位的解读。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意象诗人
抚远意象等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从艺术创造的自觉到追求诗歌意象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