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2016-11-18 17:44杨慧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表现手法视域

摘 要:表现手法是艺术品内涵得以展现的一种创作技法,其变化是与时代进步、艺术发展息息相关的。今天随着商品经济的席卷而来和传媒技术的飞速提升,消费文化强势介入并蔓延渗透到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艺术存在样态异彩纷呈,艺术表现手法也日趋丰富多样、灵活多变。拼贴、挪用、戏仿和复制等手法备受艺术家的青睐,使用频繁,曝光率很高。这不仅是表现技法的提升,也是创作者在思考方式与艺术观念上所展示出来的开放性、多元化的转变。

关键词:消费文化;表现手法;艺术;视域

以消费文化为视域,观察当今艺术作品之时,人们不免会发现艺术家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灵活多样,其中最明显的手法就是拼贴、挪用、戏仿、复制等。

1 拼贴

“拼贴”一词源自绘画艺术,“拼贴技法”在《辞海》中被界定为:“一种作画技法,将剪下来的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粘贴在画布或其他底面上形成画面。法国立体派画家勃拉客1911年所作《葡萄牙人》首创此法。毕加索、马蒂斯等也喜此法作画。”[1]这里对拼贴所做的解释是狭义层面的,所强调的是作为一种绘画技法,它的技术操作和物理形态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拼贴已经被运用到很多领域。就广义而言,拼贴从绘画延伸扩展到雕塑、设计、电影和音乐等领域,已经从一种技术被提升为一种思考方式与多元化的理念,并为人们所认可。拼贴技法自被提出确立后,经由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使用,逐渐获得发展,并以其灵活自由、多画面、多中心等特点赢得了非现实、无条理、甚至时间概念失效的后现代艺术的青睐。它从拼接、平面、技法以及有形等分别延伸扩展到组合、立体、观念乃至于无形等。它的核心是不同内容、材质、想法的并置、拼接结合。在后现代消费社会,商品市场与大众传媒所制造出的样式繁多、光鲜漂亮、数量庞大的人工制品,震撼冲击着艺术家的神经,在他们眼中整个世界就是由琳琅满目的商品、激发人们购买欲望的广告和迅捷传递视像讯息等的传媒所组合而成的巨大拼贴。中西方的波普艺术家采用拼贴的表现手法把大众流行的文化符号、日常生活之物或其他政治元素等拼接并置而成为艺术品。行为艺术家把行为、文字、影像、声响、实物、形体等组合成一体,使之成为“行为的拼贴”。随着今天数字技术的发展,拼贴又被广泛地使用到平面设计等实用艺术中。

2 挪用

“挪用”是20世纪以来最为引起人们关注的表现手法之一。1917年马塞尔·杜桑打破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将现成品——小便器挪用为艺术品,放到博物馆展出,引起了艺术界的轰动。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可以利用的艺术资源越来越多,被挪用的对象已经由波普艺术扩展到大众文化领域。以前人们需要具有纯熟的专业手法才能展现艺术品的精神意蕴,现在则可以通过挪用大众图像符号或现成品来实现艺术作品中意义的传达。这样,在时下的消费社会中挪用与复制呈现为快速流行与普遍推广之发展态势。汉密尔顿以流行图片等为对象,将其直接剪贴挪用在其标志性的波普艺术作品中;安迪·沃霍尔以大量知名人物照片等为对象,对其进行挪用复制;利希滕斯坦则以卡通印刷品等为对象,对其进行放大和反复复制;劳申伯格则以破旧的纸箱、轮胎等现成品为对象,对其进行挪用,等等。中国对挪用表现手法的大量、有意识地使用,可以说是在1985年以后。因为正是在那一年,劳申伯格的作品于我国展出,其大胆熟练的挪用手法令我国中青年艺术家惊奇愕然、痴迷神往。此后,该表现手法被许多艺术家尝试和使用。他们主要以中国的社会现实、历史文化、政治事件等文化图像与符号以及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流行符号与图像等为对象,对其开始进行挪用、混合、组装以获取新的艺术形象。中国波普艺术、艳俗艺术和后生代艺术等都大量挪用这些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乃至于21世纪初,艺术家们对挪用表现手法的使用可谓盛极一时。当代艺术中对于挪用的广泛普遍使用不仅是一种形式表达的转变,更是艺术观念走向开放、多元的转变。

3 戏仿

戏仿也被称为“戏拟”、“滑稽模仿”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古希腊文学中指这样一类叙事诗,它模仿史诗的风格和韵律,但却用来处理一种轻松的、讽刺的或模仿英雄诗的主题。”[2]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为了获得讽刺以及喜剧等艺术效果,戏仿常常是对其他艺术文本进行模仿,主要是对其中较为鲜明的惯例或者风格的模仿,同时还对其进行艺术变形。大约公元前5世纪,一种“模仿史诗”[3]在西方就出现了。这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它可以对史诗进行滑稽化的模仿与改变。从此开启了西方艺术史上运用戏仿创作手法的传统。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中,戏仿艺术常被认为是一种低劣艺术形式,处于“派生”或“寄生”的地位,被置于边缘化。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大众文化的盛行,传统理性价值观的瓦解,戏仿这一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获得了新生,逐渐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角色。后现代知名学者琳达·哈琴曾指出,“20世纪的戏仿已经超越了与时尚保持同步的保守功能。……换句话说,这个世纪的戏仿是一种建构文本的形式与主题的主要方式之一”。[4]在艺术实践中戏仿的主导地位不言而喻,而且从文学艺术延展到文化实践中。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中,戏仿被大量使用于装置、影视和设计等新兴艺术空间,以及绘画、文学和音乐等传统艺术领域,有时甚至出现过度化使用的情况。

4 复制

复制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一般是指对艺术品原作进行复原制作。复制的原则为创作者不能主观臆造和随意增减,必须忠实于原作,尽量和原件相同也是材料与工艺的使用要求,以确保质量和真实感。迄今为止的艺术复制经历了手工复制、机械复制和数字复制三个发展阶段。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手工复制品对原作的依赖度高,而且复制数量不高,基本上对原作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威胁,在艺术价值方面与原作根本无法并提。19世纪,声音复制术、照相术、石印术等与早已存在的印刷术一起,开启了全方位的艺术的机械复制时代。批量化的复制技术使艺术复制品的数量大幅提升,传播范围更广,进而扩大原作的影响力。同时,机械复制更独立于原作,通过机器设备和复制技巧能展现出原作的各个侧面,使对原作的创造性模仿得以实现。这样,机械复制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复制手段,发展为艺术创作中的一个要素。进入20世纪,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普及与相关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20世纪40年代数字复制出现了。它借助数字信号实现“数字化”全过程的复制,比机械复制更为全面、直接地介入艺术创作。如新媒体艺术借助数字信息感应技术,让面对艺术作品的观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中,进而完成作品的最终创作。

参考文献:

[1] 辞海:音序(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287.

[2] SimonDentith.Parody[M]. 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0:10.

[3]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贺拉斯(古罗马).诗学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8.

[4] LindaHutcheon.ATheoryofParody:TheTeachingsofTwentiethCenturyArtForm[M]. London:Methuen,1985:1.

作者简介:杨慧(1971—),女,辽宁沈阳人,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表现手法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