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和生命力的是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教育是立国之根本,故创造教育应从幼儿抓起,教育本身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幼儿的创造力以使其从事创造性工作。本文将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就幼儿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在游戏中抓住契机培养幼儿创造力。第一,善于充当“局外人”。教师常常能在日常游戏活动中观察到,幼儿在他们自由的活动空间内,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本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要解放儿童的空间和时间。为了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我在户外沙水区域投入了很多新材料,面对这些直管、软管、多孔板等大大小小各种管道探究材料,幼儿都觉得很新奇,同时又是一头雾水,纷纷问我这些管子有什么用、该怎么玩。我向幼儿一一介绍了这些材料的名字以及它们的作用,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自主运用这些管道引水。
第二,善待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对幼儿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陌生、新鲜和神秘的,对于这份神秘,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充满了好奇心,凡事喜欢寻根追底,想要动手试试,想要弄明白里面的道理,想要探索以取得答案。教师要理解幼儿的这种心理,善待他们的好奇心。
陶行知先生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对于幼儿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教师应当不厌其烦、耐心地给予解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还要鼓励他们不懂之处要多问、多想、积极开动脑筋,把自己的想法和心得说出来。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要解放儿童的嘴巴”,让幼儿畅所欲言,给予他们充分的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在实践中培养幼儿操作能力,深化创造意识。实践是创造教育的核心内容,陶行知先生指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之一——“解放儿童的头脑和双手”,就是要幼儿多看、多动手,手脑并用。幼儿的创造活动是在不断地探索、尝试中完成的。在幼儿教学中,幼儿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立足于多个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创新教学方法。提倡幼儿多动手、多动脑、多实践,继而更好地挖掘创造力,让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共同发展,对幼儿今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年龄较小,每个幼儿对于事物的理解和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幼儿对不同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幼儿教育教学中不断激发幼儿主观意识,继而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使幼儿产生新的灵感是重点。
合作学习,尊重幼儿的想法,提高幼儿创造信心。幼儿教育教学中,通过幼儿的合作学习、交流意见、动手实践等形式能够帮助其理清思路、扩大视野。
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前提,人在产生想象后才能进行创造。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想象力分为创造与再造想象,其中创造想象是在不依托任何事物、语言前提下,通过思维激发而产生新的形象。再造想象则是借助图形、物品等进行思维扩散继而生成未感知到的形象,包含创造性元素。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先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继而促使其创造。
开展科学活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与创造力。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意见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幼儿在科学活动进行语言交流、意见表达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调查显示:3 ~6 岁的幼儿正在学习与识字阶段,其语言表达也是他们的思想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幼儿完整地进行语言表达并发散思维的能力。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多给予幼儿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幼儿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可过多干预,应让幼儿自由发挥,培养幼儿独立思维。当幼儿实践结束后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评价并鼓励幼儿,肯定幼儿的创造成果。
在大自然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对幼儿来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课堂。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可以教给幼儿无穷无尽的知识,引领幼儿走向一片求知探索的新天地。教师应经常带幼儿参加户外活动,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多看,多仔细观察:到了春天,万物慢慢地苏醒了,柳树发芽了,花朵绽放了;到了秋天,树叶掉了,花儿谢了。让幼儿了解一些自然的科学规律,这样幼儿得到的知识是鲜活的,会进一步激发起他们浓厚的求知愿望。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教师要学习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总之,学前教育中幼儿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幼儿教育中注意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为其今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当代幼儿教育中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