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汀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是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及关键能力,是本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初中教师开展分层历史教学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科专业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对通过分层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进行了探讨,以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进程。
关键词:学科素养;分层教学;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091-02
一、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分层教学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的主題,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不同,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不同,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素体提高。教师面对具有不同智力、能力、思维和个性的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尊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提升和发展。
“教育实践使我们确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要完成培养新一代的任务,我们必须首先发展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力”(苏联教育家Suhomlinski)。因此,开展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只有将每个学生划分到合理的层次,他们才能在有利于自己学习的氛围中不断取得进步。“学生分层”可以采取查询、考试、测验和对话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来了解所教课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征、优势、爱好等。根据学习水平和学习态度,把学生分为A、B和C三组,分别代表高、中和低三个层级。 A组具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强的接受能力、较高的历史学科素养,学习自觉,成绩优良;B组具有中等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他们有较强的学习意识,有一定的自我激励能力,成绩中等。 C组的基础知识和智力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学习动机较弱,表现和成绩较差。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对基础差、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应优先考虑以“扶差”为主,重点放在指导上;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应以“培优”为主,重点是在他们自己原有的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由于初中生之间在知识领域的差距明显,并且他们正处于个人思想逐渐形成的时期,有着强烈的自我认识需求,因而,对初中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更要注重分层方式的隐蔽性,也就是说教师对 A、 B、 C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层自己了然于胸,不能予以公布,要关注教学目标实施的全方位性,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分层教学的实施最主要的环节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特点,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历史学科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提升。下面就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堂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分层培养,来谈谈初中历史分层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过程。
这一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有个比较大的时间与空间跨度,所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是必要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才能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历史事件。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构建时空框架,有必要对时空概念进行水平分类,以便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指导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按一定的时空框架建构历史知识网络。
水平1:知道和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时空表达和内涵。
这是时空观念素养水平最低层次,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基础,也是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对九一八事变以及西安事变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通过学案设计,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填写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影响,简单了解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的时空概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这些要求填写的内容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在讲解、提问时侧重中等生或者学困生。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看微视频,或者通过细节讲述、数据对比等,让学生不仅掌握表面浅显的年代时间含义,还掌握隐含的深层次的逻辑时间含义。例如,九一八事变表面上的时间含义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是日本关东军借口柳条湖事件,攻占沈阳城,进而占领东北三省;而九一八事变所隐含的深刻的逻辑时间含义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者蓄谋挑起进而开始武装侵略中国的事件,也是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开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在对九一八事变的介绍中,教师借助地图给学生指出“南满铁路柳条湖”的地理位置,该位置非常靠近东北关东军驻地和沈阳城,这是日本侵略者一手挑起的柳条湖事件,目的是给侵略制造借口并挑起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而培养学生从空间的视角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同样,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表面时间含义是,这年的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而西安事变隐含的深层逻辑时间含义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宣告国共十年内战的结束,打开了国共联合抗日的新局面。
水平2:从原因与结果的视角,解释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与西安事变之间的关系。
历史时空的概念包括两个维度的含义,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自然时空,二是通过人类的实际活动而赋予的社会性的社会时空,是人类创造的、认为的时空。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这些事件的发生属于自然时空,“而这些事件为什么会发生?1931年到1936年的时局发生了那些变化?”等则属于社会时空的范畴。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要把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
教师在介绍完九一八事变后,可以先简单介绍西安事变的时间和过程,然后提问学生:“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引导其回答1931年到1936年时局的变化体现在那些方面,并分析这些变化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产生的影响(提示:阅读课文P88-89,分别从日本,国民党,人民群众和共产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个班级分四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代表一个群体,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提出问题时多面向那些表现欲比较强的学习中等的学生和能力強的学优生,对学习中等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对学优生给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
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必须理清本课中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内容之间的关系,时间上从1931年到1936年,空间上从东北到华北再到西北,这几个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为此,教师在讲解时需要明确本课的两条主线:一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二是中国社会各方力量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随着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和华北的侵略,中国和日本的民族矛盾逐渐发展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危亡的关头。正是由于民族危机感,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带动了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抗日力量从分散走向聚合,中国共产党、爱国学生和一些国民党将领等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抗日洪流。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爱国学生发起了一二·九运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同共产党携手抗日,所以民族矛盾的加剧是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改变当时时局的关键。
通过阐明事件之间的时空关系,彰显了张学良、杨虎城的进步立场以及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光辉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情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以及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水平3:整合时空,二维构建中外历史知识体系框架。
在课堂总结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为所有学生进行小结,并强调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争夺亚洲霸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开始了艰苦持久的抗日战争,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样就把九一八事变放在了国际大环境的时空背景下来认识,构建中外历史知识体系,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也为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学习做好铺垫。另外,本课对外涉及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演变,对内涉及近代以来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教师也可做适当的延伸,以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之,初中历史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平时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优化教学内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在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材施教,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尔庆.谈谈中学历史分层教学的实践操作[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6(2):54-56.
[2]张 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分层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54.
[3]陶 春.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分层教学探究[J].神州(上旬刊),2020(1):187.
[4]吴春回.浅探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18(10):77-78.
[5]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 33(2):71-73.
[6]王德民,赵玉洁.要素遴选与层次细化: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探讨[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6(9):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