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秀雯
摘 要:文章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列举了顺德乡土资源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课堂有效性、发挥育人功能的若干实例,旨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顺德乡土资源;兴趣激发;生活化课堂;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084-02
近年来,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力度加大,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许多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开展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改以往道德与法治课堂给学生“填鸭式”“灌输式”的印象。课堂犹如百花齐放:创设情境、注重体验、合作探究……热热闹闹,充满活力。但也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如某些课堂,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不感兴趣,所谓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认真参与,课堂活动也只能走走过场。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课堂选取的话题、例子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无法参与其中,这就让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体现青少年的学习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顺德不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且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乡土资源丰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资源。将顺德乡土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符合学科特点,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追求课程的育人魅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顺德乡土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因地制宜地发掘顺德特色教学资源,用“四个自信”明心立志,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促进和引领青少年的心灵塑造和精神成长,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更好地培育现代公民。就顺德乡土资源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笔者做了一些新的实践与探究。
一、顺德乡土资源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理论基础和来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徐特立等的教育理论最能体现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陶行知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理论联系实际;主张独立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徐特立认为:“教学最好是从对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去,使教科书与学习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习者能够对教科书进行批判,给以删减或补充。”
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材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把参与的过程视为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使学生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利用教材资源,更应该开发和利用更多的乡土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运用的乡土资源则是指一切有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计划顺利实施的资源的总和,结合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具体来说,就是能为学校、家庭、社会、国家教学服务的具有顺德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
青少年阶段是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这来源他们的日常生活,来源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学生最为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家乡——顺德,一座拥有沉淀千年的传统文化与民风风俗、敢为天下先的顺德精神等丰富的乡土资源的城市,他们对家乡的历史、人文以及发展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因此,教师将顺德乡土资源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有利于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爱乡情怀。
二、运用顺德乡土资源,激趣导入调动学习积极性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也许都有这样的感受:由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上课铃响了,大部分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玩乐中,不能马上进入上课的状态,最快也要一两分钟才能安静。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浪费一两分钟,一个学期要浪费多少时间?更何况每个班一周才上两节道德与法治课,这些时间浪费不起。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需要把每一节课的开端抓好。如何才能设计好新課导入,把学生的心捉住,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笔者觉得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运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德乡土资源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视频素材,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新闻报道等。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坚持改革开放”一课时,一开始笔者把江苏江阴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作为背景材料进行导入,但是学生对这些材料感到很陌生,参与度不高,效果欠佳。于是,笔者课后进行反思,改用了一句顺德的俗语来导入:“我们顺德人经常讲这样一句话:‘得就得,吾得(不行)就翻(返)边度(哪里)呀?。”学生一听这土得掉渣的俗语,马上笑着回答:“得就得,吾得(不行)就翻(返)顺德。”接着笔者因势利导:“1978—2018年,仅仅40年的时间,顺德人将GDP增加了数百倍(1978年GDP为4.75亿元,2018年GDP突破3 163.9亿元,后者约为前者的666倍)。这是个足以让世界瞩目、让顺德自豪的速度。顺德发展的实例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那么,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由于这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有共同的话题可说,所以问题一抛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马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家电行业小组、花卉行业小组、家具行业小组……争相发言,叙说着顺德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在此基础上,笔者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事实证明,以顺德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三、巧用顺德乡土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选用了一些生活材料来创设情境,但因受地域因素的制约,某些情境不一定与本地实际相符合,就容易给学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巧用鲜活的顺德乡土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化虚为实,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延续文化血脉”一課时,笔者就遇到了问题。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抽象的概念,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对初中生来说,文化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如果引用其他地方的文化,可能只有只言片语,不能深入探究,远离核心素养的目标。于是,笔者巧用顺德乡土资源,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假如你有幸成为顺德旅游文化大使,你将怎样推广顺德文化呢?学生一听就来兴趣了,马上以自愿为原则,成立探究小组。学生以演讲、小品表演、扮演导游等形式努力争当旅游文化大使,有的小组推广顺德龙舟文化,有的小组推广顺德美食文化,有的小组推广顺德建筑文化,有的小组推广顺德家具文化,有的小组推广敢为人先的顺德人精神……教师再加以点拨,就水到渠成。本节课通过巧用鲜活的顺德乡土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体会民族文化的营养造就着我们的精神气质;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能力,懂得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能够积极学习和主动吸取民族文化精华,培养自己的民族文化素养,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借用顺德乡土资源,构建精彩课堂
道德与法治,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不仅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体现在课堂的40分钟,更体现在课堂的拓展,升华主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巧借顺德乡土资源,进行课堂拓展探究,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培育现代公民;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在社会中成长”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外拓展作业:请你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顺德的发展出谋划策。从交上来的作业发现,学生的完成情况令教师叹为观止。学生完成的其中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顺德步行街的现状与发展探析”中提出了三个建设性的建议:①打造文化与美食双品牌效应;②改善交通系统、购物环境;③政府与市民齐参与,汇聚各路贤才出谋划策。笔者指导学生将这份研究性学习报告上传到顺德政府网,结果得到了顺德政府城市规划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把“打造文化与美食双品牌效应”写进了城市未来五年规划草案里。道德与法治课堂巧借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顺德乡土资源及生动活泼,自主探究的教育形式,在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同时,也促进了其精神道德的发展。
实践探索证明,教师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将乡土资源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唤醒其德育功能,培育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郭红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乡土资源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尝试[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3(1):26-29.
[3]张景钦.让乡土资源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1):93.
[4]应志美.盘活教学资源 丰盈课堂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