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萍
(1.华侨大学 教育工会,福建 厦门 361021;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生活方式应该加以足够重视。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在回溯体育生活方式内涵的前提下,以中国知网2000-2020年的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借助统计软件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系统梳理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研究内容,以期为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做了许多重要论述。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在2016年8月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社会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民健身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自此,健康中国建设在祖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铺展开来。
卢元镇教授(2020)在《全民健身文化建设刍议》中指出,健康中国打破了医疗卫生健康“一把抓”的格局,实现“医体”与“医卫”的融合,形成“大健康”、“大卫生”、“大体育”的“大”格局。健康中国是一幅以“健康优先”理念为基准所勾勒出的宏伟蓝图,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13亿中华儿女追寻健康的梦,同时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王松(2017)认为全民健身是推进健康中国进程的重要助力与有力保障。[1]。刘国永(2016)详细阐述了全民健身在改变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被动健康干预上具有重要作用。[2]随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的逐步深入,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王春顺等认为,健康中国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建构的全民健康蓝图,它凝聚政府、社会及人民的共同夙愿,倡导健康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挖掘体育在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潜力。[3]健康中国建设倡导全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生活质量,提高身体机能,延长健康寿命。
自20世纪90年代起,体育生活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大众体育研究领域。它是指研究对象在闲暇时间,为了满足健康而自发、长期、稳定的体育行为和习惯的需要。新时代背景下,业余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了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最积极、最有效、最经济的生活方式。有学者提出了“让体育融入生活方式”这一口号,并对体育融入生活的必要性与社会价值给予了充分论述。苗大培(2000)提出了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研究确立了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构,形成了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理论。[4]李文川、肖焕禹(2010)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体育生活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进行界定。揭示体育生活方式的目的性、稳定性、规律性、自觉性等基本特征。阐明构成体育生活方式范畴的四要素,即体育行为主体、体育行为条件、体育行为特征和体育行为效益。[5]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繁重的教研任务,以及家庭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在减少,亚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高校教师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早在本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值得警惕。任喜杰(2004)在调查研究中指出,由于缺乏良好的健身氛围、自我保健的意识薄弱,导致高校教师患病原因普遍呈现职业性特征,健康状况令人担忧。[6]胡勇刚(2003)从体质健康与运动习惯的角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有65.22%的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平时不参加体育活动,其中,有96.5%的高级科研人员患有多种健康疾病。[7]郭立平(2007)认为体育认知态度积极、锻炼行为滞后是知识分子中较普遍的现象。[8]李瑜和殷超(2007)通过调研指出:制约女性高级知识分子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是工作忙、缺乏余暇时间、没有运动场地、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缺乏科学的锻炼知识并且没有良好健身习惯。[9]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指出高校科研人员身体健康的意识与行为,直接影响教育改革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聂秀荣(2014)认为高校教师既要承担相对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又长期不重视自身健康状况,导致普遍存在过度疲劳问题,直接影响其正常教学科研工作。[10]
本文以2000-2020年国内发表的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文献为分析样本,以近二十余年来关于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动态为研究对象。在CNKI国内文献数据库中,以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进行检索。从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来看,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群众体育政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与社会关注程度密不可分。2004年以前,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1篇),这一该领域开始出现一些零散的探索性研究论文(51篇);2005年至2012年为研究平稳增长阶段,相关研究稳步增长,论文的数量呈现直线增长的格局(19篇);2014年以来,论文研究数量开始呈现下滑态势,但论文数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详见图1)总体来说当前研究暴露出四个突出问题,一是研究数量少,专门针对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与其所具有的重要性不相匹配;二是研究不够深入,这主要表现在现有研究缺乏专业性和细分性的研究,更多的是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影响要素与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三是研究多为传统的简单统计,现代统计手段和技术没有更好的运用;四是研究不够系统,如缺少高校组织管理与制度管理方面的研究。
本文对样本以题名、作者、发表时间、发表时间、基金支持、发表刊物等,进行共现矩阵分析。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体育行为的描述上,缺乏体育生活方式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调查研究较多,基础理论研究较少的特点;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现状”、“高校教师体育锻炼”、“高校教师健身活动”等方面。(详见图2、图3)
图1 2003-2020发文量年增长曲线
图2 “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研究主题共现矩阵分析图
图3 “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研究主题分布图
现有文献表明,针对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可以细分为年龄、性别、工作类型几个层面。从年龄段来看主要分为青年、中年、老年,针对这三个年龄段的研究,中年教师相关研究较多,老年教师次之。从程莹(2009)的调查研究来看,50岁以上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最高,30-40岁参加体育运动比例最低。[11]胡玉珍(2011)则重点关注了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体育生活方式,通过研究发现,影响中青年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层面,前者包括体育兴趣、体育动机等,后者包括锻炼设施、锻炼时间、锻炼指导等因素。[12]周耀军(2015)对中老年教师体育运动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3]从性别来看,有专门针对女性教师的研究。李瑜(2007)认为高校女教师在不同的年龄段的体育运动呈现出较大差异,存在差异的方面主要包括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时间、场地、形式等。从研究对象的工作类型来看,有重点针对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王轲(2017)对研究生导师的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干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研究生导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偏低,在参与调查的导师中,性别也有明显的差别,女导师参与运动的比例高于男导师,但总体频率比较低。[14]
通过对发表的基金论文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揭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过程中的经费资助状况,也可以反映社会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关注程度。从表1可知,本研究领域的基金论文数量非常有限。从基金论文的占比来看,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基金论文的比重并不高,甚至低于其他学科的平均水平。可见,基金资助的力度不足。在基金资助类型上,其中国家级课题共计2项次,占资助总量的2.7%。省部级和厅局级的资助形式占5.6%,相比于一般科研领域的资助分布趋势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主题的研究大多分布在校级资助层面。这反映了我国学术界针对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尽管社会需求不断地凸显出来,但是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表1 基金论文分布情况
关于高校教师体育运动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大多都聚焦在了某个区域,这个区域的范围广度有所不同,但主要集中在域、市域或者某一高校[13,15,16-19]等区域和范围的调查研究。黄国龙(2008)[20]、聂秀荣(2014)[10]分别针对福建省17所、4所高校和14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郭立平(2009)[8]对吉林省高校教师的体育意识与锻炼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关于包头市(薛阳,2015)[21]、北京市(王威,2011)[22]等市域高校教师体育运动的研究,丰富了体育运动生活方式研究的区域范围。
1)进入新世纪以来体育生活方式相关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康中国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人们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从研究现状和现有研究的特征来看,研究基金支持力量还不够,研究仍然较多地集中于现状调查,未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另外,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和简单统计研究,在当前大数据的研究趋势和背景下,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也应当努力探索与新方法、新技术相结合,对个体运动轨迹数据进行挖掘,研究高校教师运动偏好和特征,进行跨学科研究。
2)目前我国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对象比较集中。从年龄分布来看,中老年教师的研究偏多,青年研究较少;从性别层面来看,女性研究较多;从高校教师的类型来看,针对导师的研究较多。实际上针对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在总量上并不多,从某种角度来讲,目前针对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重视程度,仍然需要加强,尤其是如何构建有效的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是后续的研究重点。同时,对于高校教师这一特殊人群的调查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针对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更具有迫切性、示范性和现实意义。
3)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域的体育生活方式研究,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伴随着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体育活动,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仍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点内容。在研究范围上,需要进一步拓展,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和体育理念等要素将成为体育生活方式主体的研究重点。在研究方法层面,突破现有的研究方法,增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促进。最后,各种组织管理机制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这一内容的深入研究,发现学界对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10年。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的扶持来源主要是项目与课题基金。但基金论文发表较少表明了科研管理部门对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视不足。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目前以现状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调查法等研究手段进行资料收集,而社会学方法是一路贯穿其中的一种应用方法。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研究虽然具有研究主题集中,研究对象聚焦等特征,但是存在着研究项目较少,研究范式和方法单一,研究区域分散等不足。在今后,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应注重研究范式和方法的交叉转型和融合,加快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构建,强调从健康中国的人本视角展开研究,加强体育运动生活方式与组织管理的研究。在研究领域方面应形成多元融合发展的态势,丰富研究领域,向跨学科、多学科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