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参与情况、班级规模、班级心理氛围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关系的研究

2020-11-12 09:31丁小芳
关键词:社团显著性状态

丁小芳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

Self-identity,即“自我认同”或“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或“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乃至职业、理想、价值观等与自己紧密相关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学习和实践,作出初步回答,根据回答开展尝试,最后决定或致力于一种生活策略,并为之投入和付出的过程。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最早是由Erikson在他的社会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出。他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发展议题,而青少年期主要的课题就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大学生年龄处于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最关键时期。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其主观幸福感、职业探索、压力与抑郁、人格等发展相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根据Marcia等的观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分为4种状态:(1)同一性获得状态的个体经历了自身的探索,有了明确的承诺(commitment),并安心投入,是最成熟的同一性状态;(2)同一性延缓的个体有一些不确定感,正积极地尝试各种选择,探索价值定向,暂时没有最终确定,是仅次于同一性获得的一种状态;(3)同一性早闭的个体虽然已有承诺和投入,但属于接受父母和长辈的要求,由于不是自己探索的,可能在生活与社会交往中会出现一定的内心冲突;(4)同一性扩散的个体比较迷茫,不探索,也不知道往哪投入,是最不成熟的一种同一性状态。

同一性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自省、整合,更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和资源。大学时期被称为“合法延缓期”,大学生可以花更多时间去体验、去交流,不断吸纳新的信息元素。研究发现,缓冲期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甚至会出现倒退现象。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中,原生家庭的相处时间相比高中时期有所降低,更多是班级、社团以及校园内外生态的渗透与影响。本研究尝试了解理工院校大学生整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并初步探索社团参与情况、班级规模及班级心理氛围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发放4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2份,其中:男268人,女124人;来自农村210人,来自城镇182人;大一76人,大二58人,大三219人,大四39人;文科175人,理科217人。

1.2 研究工具

1.2.1 自我同一性状态

采用王树青等人2013年修订的简版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意识形态领域(政治、职业、宗教和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领域(性别角色、友谊、娱乐和约会),包括4个分量表: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共32个项目,按1—6点计分。问卷4个分量表的α系数在0.55—0.75之间,分半信度在0.56—0.67之间,且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1]。

1.2.2 班级心理氛围

采用李向东2006年编制的高校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量表。量表由42个题项组成,有6个维度:协作、班主任、凝聚力、文化与发展、学习、班干部。量表采用5点正向计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统计学要求的较好水平。[2]

1.3 统计分析

采用无记名方式,使用统一指导语集体施测。剔除无效问卷后,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总体特征

在同一性状态的划分标准上,因为(M+SD)的标准导致超一半的被试处于未分化状态,为使被试分布更均匀一些,本研究采用平均数以上半个标准差(M+SD/2)为划分点,将16种组合最终归入4种同一性状态。[3]

表1显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的分布特点:同一性延缓状态最多,其次是扩散状态和早闭状态,最少的是同一性获得状态。

表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数分布

2.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同一性获得状态、同一性延缓状态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同一性早闭状态存在专业和年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文科学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大一学生得分最低,大三学生得分低于大二。

同一性扩散状态存在性别、专业、生源地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理科生高于文科生;农村大学生高于城镇大学生。

表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2.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社团参与情况的关系

根据表3可知,大学生同一性获得状态、同一性早闭状态在社团内身份(干事级、部长级、主席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干事级得分显著低于部长级和主席级。

大学生同一性扩散状态在社团参与个数(0个,1个,2个,3个以上)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显示,没有加入任何社团的大学生同一性扩散得分显著高于其他。

表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社团参与情况的关系

2.4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班级情况的关系

将自我同一性状态4个分量表的得分与班级心理氛围的6个维度和班级规模(10人以内,10—20人,20—30人,30—40人)(共7项)进行相关分析。从表4可知,同一性获得状态与班主任氛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其他6项之间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正相关;同一性延缓状态与班主任氛围、班干部氛围均呈现显著性正相关;同一性早闭状态与班级规模之间呈现显著性负相关,与其他6项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同一性扩散状态与班主任氛围呈现出显著性正相关。

表4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班级情况的相关系数

3 讨论

3.1 理工院校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整体特征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简称“汽院”)大学生的同一性获得、延缓状态的人数比例超过50%,说明多数个体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中,同一性的发展整体呈现良好趋势。这一点与何士慧等研究结果一致[4],说明在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线条呈现出一致的趋势。而汽院学生的这种探索状态,在性别、年级、文理科和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与何士慧、王树青等的研究结论又有所不同。一方面,可能因为该学校十堰市本地生源录取比例较高,存在一定的样本偏差,导致差异不显著;另一方面,在汽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下,人文和通识类课程在总学分占比低于20%,而集中实践环节占比均高于20%,且这样的学分比重在所有专业都高度一致。加之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很满,参与第二课堂更多是受学分驱动,活动目的在学生内心的深化效果有待提升。自我同一性的探索空间扁平化地一致,所以未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

同一性早闭状态因文理科、年级不同而存在差异。文科学生早闭状态的得分高于理科生,而在扩散得分上却低于理科生。这一点不同于张晓琳的结论,即文科生的早闭得分低于理科生,其他同一性状态不存在差异[5]。不同于综合性大学,汽院虽然有文理科区别,但并未给文史专业学生的探索提供充足的条件,加之课程、作业繁多,学生在校普遍时间紧张,深度、有益的交流有限。文科生即使有探索欲望和动机,为避免认知失调,可能匆忙地向父母认同,或者暂时“潜伏”,在进入社会和职场或者条件充足的时候再开启。相比之下,理工专业的学生,致力于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提升中,不仅缺乏对自我核心问题的外部启发与探索行动,更难以有所承诺(commitment)。另外,大一新生同一性早闭状态得分低于其他年级,这与王树青研究结果一致[6],说明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内心对父母建议的抵触有所降低。

同一性扩散状态得分受性别、专业、生源地影响。李海君等的研究认为,在扩散状态上,男女不存在差异[7];而本研究发现,男生扩散得分高于女生。可能因为本研究的问卷更多是涉及生活方式、娱乐、约会、友谊等主题,相比于职业、政治等主题,男生更容易出现“不清楚也不探索”的扩散状态。另外,农村大学生的扩散状态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性格更内敛、自卑、封闭,且父母对孩子缺少精神上的人文关怀,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与承诺。学校应加大对农村学生的关注,给予更多的关心,防止因同一性混乱导致的情绪、心理问题。

3.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社团参与情况的关系

没有加入任何学生社团的个体在同一性扩散上得分最高,说明社团参与有助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且社团内身份越接近核心成员,同一性获得、早闭得分越高,说明在汽院中,虽然大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受学分驱动,但活动策划、宣传、组织、协调等工作还是有助于推动个体认识自我,并寻求归属和结论。

此次对社团参与因素的研究是一个初步探索,问卷中关于加入的是何种类型的社团、投入社团时间、社团参与主观满意度等因素没有做详细的区分,这也是后续细化研究的方向之一。

3.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班级情况的关系

班级规模与同一性获得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班级人数多,异质性增多,呈现的对比、模仿的样本增多,会提升学生对客体自我、客体关系,以及关系中的自我的觉察和思考,且思考过程更倾向于剥离父母观念的影响。

检验班级心理氛围与同一性状态关系中发现,班级心理氛围的6个维度与同一性获得、早闭状态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一性获得和早闭状态,都是获得了同一性结果或“承诺”。区别在于,前者是经过自己探索得到了答案,后者是直接把将父母灌输的价值当作了答案。而究竟是学生清楚的自我确认推动了良好班级氛围的构建,还是积极的班级氛围推动了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及对父母的认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班主任、班干氛围与同一性延缓有显著性正相关,同时,班主任氛围与同一性扩散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体验到的班级 “权威”角色越开放、民主,学生的探索越专注、深入,但越是缺乏威严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惰性越凸显,容易陷入虚无和茫然。所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工作开展中,不仅要注意营造开放、公平、流动的班级氛围,更需要有意识、有技巧地传导一种压力,让学生意识到,在班集体找到归属感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社会化的成果进行内化,最后落脚在自我价值的实现。

4 结论

(1)理工院校大学生4种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整体分布与其他类型高校基本一致。

(2)理工类院校应加大对通识类、人文类元素的引入,注重对不同专业(文史类和理工类)设置差异化培养模式。同时加大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3)积极鼓励学生加入社团,参与活动,有助于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探索,防止同一性混乱。

(4)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与高自我确认(commitment)相关联,而班主任的高亲和性(低威严性)与学生自我角色混乱相关联。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在营造开放班级氛围的同时,注意有技巧地传导压力。

(5)后续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探讨社团参与情绪的不同维度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二是详细研究班级心理氛围与自我同一性的因果关系。

猜你喜欢
社团显著性状态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缤纷社团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状态联想
基于区域特征聚类的RGBD显著性物体检测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