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以“以人为本”为价值追求,以“以校为本”为课程理念,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遭遇着诸多现实困境,即系统性规划不足,脱离课程整体框架,目标制定宽泛、模糊,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盲目追求校本课程特色,教师课程意识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破解,即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须进行系统规划,与课程整体发展框架相适应,细化课程目标,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扎根学校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升课程开发能力。
关键词 中小学 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目标 开发理念 课程资源
作为学校主导开发与本土生成的课程,校本课程在密切结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还凸显着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学理念、资源优势及当地学生的个性需求等,具有可选择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贯彻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能有效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无法精细的缺陷,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及学校特色的形成,体现学校课程资源优势。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之后,国家、社会及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有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指出:“在强调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适应时代要求与支撑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关键能力提升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之中,以促进学生成长所需关键能力的提升,是当前教学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1]。本文對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进行阐述,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遭遇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其破解路径。
一、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无论基于什么条件或背景,课程开发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
1.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关键能力提升
与标准化、统一化的国家课程相比,作为学校本土生成的课程,校本课程更加注重学校自身发展、资源优势及学生兴趣,其课程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与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意志与巨大的潜能,无论在课堂教学设施、教学活动设计还是课程资源开发中,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现实需求。因此,各中小学应将“以人为本”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各学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特点、现实需求,聆听学生内心真实的呼唤,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应其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差异性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促进学生符合时代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关键能力的提升。因此,各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2]。
2.以校为本,凸显学校课程开发主体地位
“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强调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主导课程的生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享有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权利,且只有在此理念下开发校本课程才有可能形成特色学校。从课程管理来看,我国一直采用“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体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学校的主体性地位不足甚至丧失,学校往往以工具形式存在,很难彰显出学校的特色。“以校为本”的理念,注重学校的文化主体性地位,将学校从课程决策边缘推向中心,使其成为决定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的重要主体之一。“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一方面需要学校认识和把握本校的办学方向、学校特色、传统文化及教育哲学,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学校周边环境与所处地区特点、本校学生与教师实际情况、学校发展优势与不足,以及学校现实状况等。这一过程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具体实际情况的同时,也丰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外延,即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开发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过程,也是使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可见,“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不仅有助于发挥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性地位,还有利于课程开发中“核心素养”理念的有效落实[3]。
3.以课程为本,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课程管理体系的不断变革,国家在政策层面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要求学校在已有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学校特色、传统文化及资源优势等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已有和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符合学校自身发展与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预留空间的补充,可以有效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课程体系,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这个发展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循环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反复试验、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建立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制定长远整体化的课程规划,确立合理正确的目标取向,通过反复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开发出符合学生现实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使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引领学校在生存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遭遇的现实困境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整体课程发展框架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遭遇着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系统性规划不足,脱离课程整体框架
虽然校本课程由学校本土生成,其开发主体是学校,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影响,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互相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逻辑关系来看,校本课程不是外在于学校课程整体框架、游离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之外的。事实上,学校是在国家赋予其一定的课程开发权限之内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只能是学校在国家赋予的这块儿“自留地”上进行,其“耕耘”和“收成”空间都非常有限。在开发过程中,因“自留地”与“国有地”间有着明确的界限,校本课程开发游离在学校课程整体框架之外,使其只能在孤独中徘徊。这种缺乏整体规划、在孤独中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学校课程开发者带来了苦恼: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要在设定的时间内进行;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很难与学校整体课程及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割裂独立存在,而是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另外,学校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独立存在的人,无论在学生的整体认知结构中还是课程内容的安排中,都很难划分清国家与学校间的具体界限[5]。
2.目标制定宽泛、模糊,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
就教育而言,无论在任何时候,“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其价值判定的根本依据。对学校教育来说,要扎根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具体需求对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价值定位作出清晰的界定,而不是对各种课程目标要求进行层次不清、结构不明、碎片化、无序化的胡乱堆积。也就是说,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其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该是在学校实际状况之上进行的,不仅具体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还能满足学生差异性成长、个性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促进学生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缺乏详细的提炼,表述较为宽泛、笼统、模糊,这容易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校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无法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要求。在具体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因课程的目标表述宽泛、模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为具体课程目标,过分追求教学进度,既没能有效考虑校本课程的具体课程目标,又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致使校本课程教学效果欠佳[6]。
3.忽视学校办学理念,盲目追求校本课程特色
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体现出的共性和普适性相比,校本课程更加显示独特性与个性,由于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具有更大的设置与管理自主权,因此许多中小学校希望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来彰显学校特色。从理论上来说,这种课程设想是可行的,但在课程开发中如果将凸显特色作为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就会发生偏离,导致部分中小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不顾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校本课程开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而盲目进行。例如,某些学校为凸显本校特色将武术作为校本课程,从理论上来说应该由专业的武术教师来担任该门课程,在现实的实践操作中,因为学校在武术方面的教师不足,但又因开设了该门课程,学校不得不让体育教师来担任武术指导教师,这样教学效果与预期结果之间肯定存在差距。再如,某些学校为了显示与其他学校的不同,彰显本校特色,将围棋、象棋或五子棋等作为校本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学习。该种做法能够通过校本课程建设来凸显学习特色,但围棋、象棋、五子棋等是否适合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还是一个有待考量的问题。现实中许多中小学校设有形形色色的校本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一些学生的需求,但却不能代表所有的学生。学校课程特色并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充分了解学校资源、全面掌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7]。
4.教师课程意识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较弱
相较于由校外专家开发的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主导的,其课程开发主体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开发主体应在学校教育理念与教育哲学的统领下,根据自己对学校所处地域特色与社区情况的掌握、对学校教育资源及周边环境的了解、对该校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的分析等,对课程开发的形式、范围、内容、程度等进行自主决定。换言之,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中小学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一方面要具有自觉的课程开发意识,即对课程形态、课程开发与建设、课程价值与本质、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实施与评价等基本概念要有明晰的认识与看法;另一方面要掌握必备的课程开发技能,例如确立课程价值取向、制定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以及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一系列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外,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课程开发工作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变的更为复杂,使课程开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技术性”工作也非常复杂,要求课程开发主体具备较强的专业自主能力。但从现实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既没能在职前教育中进行相应的专业训练,也没能在从业之后进行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历练。他们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严重不足[8]。
三、提升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
从上述分析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遭遇着诸多现实困境,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破解,具体可以從四个方面着手。
1.进行系统规划,与课程整体发展框架相适应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课程开发不能游离于学校课程整体框架之外,而是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因此,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要从整体上规划课程建设方案,构建学校课程整体框架,无论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还是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不仅要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相一致,还要与学生的成长发展及现实需求相适应。首先,从学校教育理念、学校课程资源、学生课程需求等诸多方面创建课程整体框架,全面考虑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条件,在兼顾课程关联性与独立性的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以增强课程开发的连续性、系统性与计划性,消减课程实施的偶然性与随意性,使校本课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逐步细化校本课程建设框架,即分析学生的课程需求、评估学校可利用资源、解读学校办学目标、分析学校课程理念、联合推动校内外力量、考查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等。最后,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学校办学水平及所处地理环境,立足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现实需求,对校本课程发展技术进行有效落实。可见,中小学要在既有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已有资源、师资力量等,围绕育人目标设计、开发出满足学生现实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9]。
2.细化课程目标,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的发展与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生是独立的存在,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的个人兴趣、学习需求及潜在能力是有所差异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认知状况、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着手,确保课程研发中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校本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群体特性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真实状况的关注,即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考察他们的现实学习生活世界。基于学生个体发展与现实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将学生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让其参与到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之中,而不是将其作为外在的客体去研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重视学生的现实需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不仅可以体现学校的民主化管理,还可以凸显核心素养的精神内涵。因为学生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更多实践性知识,还可以提升其组织管理能力[10]。
3.扎根学校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学校特色课程
所处不同地域的学校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地域文化及地方特色,各中小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地域特色、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及周边可用的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加工整理、再创造使其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编写出能够体现本地特色、适应学校发展、符合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主体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一种课程开发行为,以教育目标为立足点,以开放民主为原则,坚持“以校为本”理念。这在凸显学校主体性与整体性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维护了教师建设校本课程的权利,协调整合了各种课程资源,彰显了学校的特色,使校本课程更具特色。同时,要在教育改革与国际竞争背景基础之上,从新的高度认识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多样性、差异性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进行实践探索、参与创新活动等基本能力素养。立足"校本"的课程开发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充分体现师生差异性与学校独特性,彰显出学校的特色所在[11]。
4.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升课程开发能力
在中小学教育中,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是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人物,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体。因此,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要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使其更好地开展课程开发活动。首先,要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这就需要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在雅尔贝斯看来,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灵魂,学校教育的基本定位是培育有灵魂的人、办有灵魂的教育,但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及评价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内涵的认识偏离了教育本质,将其窄化为简单的知识灌输。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实践,要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加强对课程开发的重视,就要不断更新其教育理念,使其从思想上正真理解教育的真谛。其次,要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中小学教师自身具备的文化素养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是非常有必要和极其重要的。一方面要在教师既有知识与技能之上继续提升其专业知识与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各种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再次,要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开发的最终样态直接由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来决定。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主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这就需要学校给予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提供更多整合课程资源与进行课程开发的机会与平台,让教师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开发校本可能的能力[12]。
参考文献
[1] 王書香,鲍远明.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20).
[2] 张娜,马志颖.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演进[J].现代教育科学,2019(12).
[3]叶波.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4] 周婧,韦婷婷,钟桢.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2019(07).
[5] 李臣之,王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3(01).
[6] 梁园,张瑞.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选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4).
[7] 郭乐静.基于特色学校建设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
[8] 鲍道宏.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文化冲突及其调适[J].教育发展研究,2012(15).
[9] 明菲菲.校本课程的异化与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17(06).
[10] 李宏伟.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校本课程建设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03).
[11] 李娟娟.核心素养视角下样本课程开发的路径探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12] 黄翠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历史深度与文化广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
[作者:常仁杰(1981-),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武磊磊】